杨林又给火枪手们打造了一个近战利器——刺刀。这种刺刀为铁制,仿制后世二战期间日军三八式步枪刺刀的样式。但整体尺寸略小。其刃长一尺三寸(约43厘米),尾柄长四寸(约12厘米),全长一尺八寸(约55厘米)。这样当鸟铳和刺刀结合后,枪身全长就达到了四尺二寸(约139厘米),相当于一杆短矛。
因为受工艺水平限制,杨林没法制作枪身上的卡笋和弹簧,导致刺刀不能象后世那样固定在枪管下方。所以杨林在刺刀上设计了一个长点儿的铁套,用来套在枪管上。在铁套的后面他又设计了左右两个铁圈。
上刺刀时先把铁套套在枪管上,接着用长铆钉穿过后面两个铁圈,然后用锤子将其砸实固定;或者用粗铁丝穿过铁圈后进行缠绕,用钳子反复绞劲后固定。这样刺刀就与枪身固定在一起,刺杀时不会脱落。
虽然这种上刺刀方式费时费力也原始,但却大幅提高了火枪手被敌人近身后的自卫能力。比历史上刺刀最开始出现时的“插入式”要先进多了。
其实杨林更想用碳钢技术来打制刺刀,这样可以增加杀伤力和坚韧度。用铁制刺刀实属无奈之举。
根据后世江苏凤凰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明朝中后期时(16世纪-17世纪)工匠们已经掌握“搅拌法”炼钢技术,通过铁水氧化脱碳精准调控碳含量,比欧洲贝塞麦转炉法要早200年。它的技术特点是采用生铁淋口工艺,通过控制碳含量(约0.6%-1.0%)制成高碳钢。其硬度和韧性接近现代工具水平。
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1637年时曾记载,“中国钢制武器的精妙超乎想象”。侧面印证了明朝碳钢技术的成熟。其冶炼流程在《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所以说这时期明朝的碳钢技术(又称苏钢)是领先世界的。
但是囿于叆阳的技术条件和经济能力所限,杨林现在还不能大规模修建炼钢工坊和高炉。另外工匠也不够。他只能保持现在的铁产量以便维持军用和民用。至于其他的事情只能慢慢再说。为此,他下令投入资金扩大铁矿的开采和冶炼。这样那些从山东招募的移民基本派上了用场。
除了“发明”刺刀外,杨林还发明了大明版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大部分纸制,是依据明军中的“天坠炮”和“纸糊圆炮”改制而来。弹体呈圆柱形,样式与后世一个500毫升的铁听饮料罐相似。
“手榴弹”最外面是一层厚厚的防水纸,其次是硬纸糊制的纸板。纸板里面紧紧包裹着大约一两半的颗粒火药。为了不使火药受潮和燃烧时漏气,其上部和下部皆由黄泥密封。通俗的说,这玩意儿其实更象是个大号的爆仗。不过这个大爆仗里可掺杂了铁珠、铁砂等物,可以杀伤人畜。
经过杨林实验,自己发明的这种“手榴弹”杀伤半径大约在四步到五步之间(约6米至7.5米)。对身着重甲的步骑兵造成一定威胁;对没有披甲的人畜造成致命威胁。
不过“手榴弹”的最大缺点就是点火方式太原始。因为引信裸露在外,需要点燃后才能爆炸。也就是说如果过早扔出去容易被敌方捡起来反投回来。所以杨林最开始把引信的长度进行了统一,燃烧时间基本控制在一息之间(成人一呼一吸的过程,约4秒至5秒)。
但是经过测试这个时间有点短,投掷的人要是掌握不好容易把自己炸了。也容易在空中提前爆炸,达不到预期杀伤效果。为此他又把引信燃烧时长延到后世时间的7秒-8秒左右。并告诫官兵,点燃引信后数三个数就可以扔出去了。这样既炸不到自己也没法让敌方反投回来。
“手榴弹”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怕潮怕湿,受雨雪天气影响较大。这也是这个时代火器的通病,只能靠以后技术升级来解决。现阶段是解决了“有无手榴弹”的问题。与“斜挎式弹袋”一样,“手榴弹”也有与后世“手榴弹弹袋”相似的弹袋。同样斜挎在官兵身上。
杨林也想把“手榴弹”做成后世的那样子。但还是被工艺水平限制,没法实现这个目的。而且有些知识他并不掌握也不知道,只能做成这种最原始的模样。
杨林将其正式命名为“大明万历48年式手榴弹”,简称“手榴弹”或“48式手榴弹”。专门配发给标营中的火枪手和步兵使用。但是其他兵种也进行了装备,毕竟这玩意儿在眼下来讲也算是大杀器,既可以用来进攻也可以防身。
“48式手榴弹”的出现,让叆阳标营开始向火器部队转变。步兵不再使用标枪,而是配发了四枚手榴弹。这样不仅减轻了官兵的负担,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唯一不足的就是投弹需要进行严格训练,找到最佳的投掷时机。
与此同时,杨林把“掷弹兵”一词开始灌输给官兵。为了增加官兵的荣誉感,他在步兵哨的前面都冠以“掷弹兵”一词。如“叆阳标营掷弹兵甲哨”、“叆阳标营掷弹兵乙哨”。听起来威武霸气还朗朗上口,感觉非常精锐。
不过与法国1667年才出现的“掷弹兵”和“手榴弹”相比,杨林发明的手榴弹要比他们实用多了。不仅重量轻杀伤力也大。士兵携带和使用也方便。
法国虽是欧洲第一个装备“手榴弹”的国家,其部队被称为“掷弹兵”。但法国人的“手榴弹”为铁制球体,重1.5-2公斤。内填火药,需点燃导火索后投掷。因为这玩意儿太沉,对安全性和距离就有一定要求。需挑选身高1.8米以上,膂力过人之辈才能胜任“掷弹兵”。
但是因为杨林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在这个世界里“掷弹兵”、“手榴弹”这些词改为由中国人率先使用。比法国人整整提前了将近半个世纪。
杨林“发明”的武器装备让众人极为佩服和惊讶,他们没想到参将大人会这些“奇技淫巧”。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武器装备确实有利于作战。以致于有些人传言,杨林是上天派来帮助大家摆脱建虏杀戮和奴役的人。
这些传言不仅在军中有很多人信,就连在民间也有许多人信。要不怎么解释参将大人“发明”出来的这些东西与众不同呢;又怎么解释参将大人不贪图享乐,为了叆阳今后的路忙的团团转呢......
杨林是不会在乎传言怎么说自己的,每日依旧忙的脚打后脑勺儿。他哪里知道,此时就在城中一户民宅中,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对他朝思暮想。
这姑娘就是老韩头儿的大孙女韩桃儿。当初她被杨林从汪善手下救出来后,竟对他暗生情愫念念不忘。等到叆阳安顿下来之后,这爱慕之情折磨得她魂不守舍。
以致有一次她实在按捺不住准备了一些吃食过来,为的就是能看杨林一眼。可惜竟被熊大海那憨货以大人公务繁忙为由给拦在了门外。她只好把吃食留下,嘱咐请转交给杨林以谢当初的救命之恩。
熊大海看着那些吃食馋的直流哈喇子(口水),都没留下韩桃儿的姓名和住址,支支吾吾的也没当回事儿。
韩桃儿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配不上杨林,只是深情的看了眼杨林办公的房子才转身离开。殊不知她前脚刚走,那些吃食就都进了熊大海这货的肚子。他还美其名曰替大人试试这些吃的有没有毒。
闲言少叙。目前最困扰杨林的问题依然是钱的问题。他和邢云衢、王长水捋了捋账目。剔除给官兵预留的半年饷银,账上现有银两约七万两,这其中包括变卖战利品的四万两,以及前段时间商贾士绅、地主大户们给自己送礼折现的一万两银子。剩下的两万里包含税收以及买卖香皂肥皂的收入。
但是现在各项开支也大。仅是武器装备制造,每月平均就得五百两至一千两不等。要是在加上归村并屯、建设堡寨、开采矿藏、开办工坊(场)、修建工事等,每月平均就要花费三千两左右。
要是额外再加上侦缉大队、还乡团、预备役等人员的开支,这个数字就会上升到四千两到四千五百两之间。也就说杨林这七万两银子顶天能撑一年,还得是省着花的前提下。
杨林本打算今年要进入后金境内去烧杀劫掠的,可是今年两位皇帝接连驾崩,以及各项事务繁忙。自己实在没精力去后金哪里捣乱。要是派别人去恐怕要难以胜任这样的军事行动。所以今年他只能按兵不动,准备明年再说。
杨林咂摸着嘴,自己这七万两银子有四万两是抢来的。怪不得后金不干活儿专门进入大明劫掠。这他么来钱是真快啊。在银矿、水泥、香皂、丝绸等没形成大规模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前,要想度过财政困难时期自己也得去抢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