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帝王演义录 > 第14章:春秋争霸5吴越争霸下
换源:


       公元前489年,夫差开始北上争霸。伍子胥更是反对,他觉得吴国的主要对象是越国不是北上争霸,现在要是放着越国不管,那越国将来肯定是大患。

一心看多了争霸小说的夫差可不这么认为,他的目标是齐桓晋文,那个给自己养了几年马的勾践算什么,他要是不老实再打他就是了。

不管他,北上。

于是公元前489年,夫差蹭着齐国齐景公刚死的节奏北上攻齐,大破齐军。

而且在打了齐国的时候顺带威胁了一把鲁国的鲁哀公。跟鲁哀公要了百牢。百牢就是一些祭祀用的牛羊牲口,相当于变相的要鲁哀公进贡。

这时候鲁哀公派出了一个代表季康子,他是鲁国的权臣,他带着一套王室礼节来找伯嚭,希望他劝夫差退兵。我相信,季康子除了带了一套礼节以外,钱肯定也没少带。

在伯嚭的劝说下,夫差没在进攻,而是就地占领了齐国和鲁国的地盘。

两年后公元前487年,吴国再一次进攻鲁国,鲁哀公没办法啊,这个天杀的夫差真是没完没了了,于是他看在夫差有兵的情况下签了合同,正式当了吴国的小弟。

一年后,公元前486年,夫差现在扬州附近筑城,建成了第一代扬州城,并且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还挖了一条运河,邗沟,也就是现在的淮扬运河。

公元前484年,夫差发动了一场被载入史册战争,这是春秋时代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同时也是预备役部队首次投入使用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

“艾陵之战”参战的双方分别是齐国和以吴国为首的联军。虽然吴国是联军,但是其他小弟基本上就是摇旗呐喊,主要打的还是吴国的主力部队。

对于吴国打齐国这件事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伍子胥,他觉得齐国有什么好打的,又捞不到什么实际好处,还不如防着点越国来的实在。

这其实是因为夫差的一个强大的观念在作怪,那就是春秋时期的争霸观念。

看了这么多春秋争霸的事,我发现,所谓的争霸其实就是要打服对方,然后让对方叫爸爸,跟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盟主是一样的。

你看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盟主,有哪个是打败了一个门派的掌门,然后灭了人家门派的?很少吧!

这就是争霸逻辑。

而夫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要当一把霸主,而当霸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就是把曾经的霸主胖揍一顿,让他喊爸爸,那这就能够最快的实现争霸。

说到这里我们举个离我们最近的例子你就知道了。

当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崛起,崛起后的日本首先的目标是称霸亚洲,那称霸亚洲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当然不是去打亚洲各个国家了,而是打当时亚洲号称最强的国家,只要把他打败,那日本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亚洲最强的霸主。

那这个当时最强是谁?毫无疑问是大清王朝,所以这才有了日后的甲午海战,而清朝的失败也就让日本顺利上位,成为了列强眼中亚洲的新霸主。

再加上之前日本在东乡平八郎的率领下在对马海峡歼灭了俄国的海军舰队,日本的霸主地位也就得到了西方列强的确认。这就是典型的快速争霸模式。

而夫差想要达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只要把齐国打服,再加上之前吴国差点就亡了楚国,那吴国的地位,他夫差的历史地位还用说嘛?

而选择齐国那也是有原因的。

我们看一下当时堪称霸主的四个国家,秦国、楚国、晋国、齐国。

秦国和晋国太远打不到,也不一定打得过。

楚国呢,已经打过一次了,不过要歼灭楚国那已经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即使打赢了楚国的军队,楚昭王的外公,秦哀公会出来给他撑腰,所以也不行。

那只剩下齐国了。

而齐国真是个倒霉蛋,一个和吴国挨得近,揍起来不费力。再一个,齐国没有大国帮忙,因为晋国是不会帮他的,其他国家又没那个实力。

而且吴国还有一帮的小弟,打仗不行,摇旗呐喊壮壮声势还是可以的。

再加上齐国现在国内政治混乱,齐景公死后,齐国现在是田氏当家,所以齐国就是吴国的首要目标。

说到这里咱们进入正题。

这次夫差可是压上老婆本了,除了他的那些小弟外,他自己带了十万人和齐国决战。

这次的艾陵之战还是一次军事史上重要的两大核心兵种之间的决战。

那就是齐国战术战略核心的战车部队和吴国的战术核心步兵部队。

齐国是传统诸侯国,他们的战术核心是战车部队,部队围绕战车进行战术制定。

而吴国因为战车拥有的晚,巫臣来的时候才有正规的战车部队。再一个战车也少,所以吴国的部队主要是步兵,战车是作为战场指挥,和突袭的部队。

这其实和孙武的兵法核心也有很大的关系。

只不过吴国这些步兵的战斗力可比齐国的战车高多了。

你别说战车能冲锋,那是有地形限制的,你拉倒山上试试?

而步兵就灵活多了,各种队形各种兵种可以随意组合,而且你别忘了,吴国的步兵是谁训练的!

那是孙武。

孙子带兵打战可能不一定行,但是练兵那是一等一的高手,在孙武的训练下,吴军主要的步兵战术采用的是重甲肉盾、轻甲步兵加后排ADC的组合。

加上吴军的整体战斗素养比生活安逸的齐军高出一个等级,所以吴国的军队打齐国的战车部队那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

不过作为老牌强国的齐国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跟战车配合的是一群职业军人,叫做技击之士,是专门配合战车部队打战的职业军人。

当时决战的地点叫艾陵,这地方是个盆地地形,是个对齐国战车十分有利的开阔地带,而且齐军还占到了先手,他们在盆地的高处,十分适合发动冲锋。

夫差观察了地形之后制定了作战计划,诱敌主动出击。

他制定了两个作战部队。

分别是,他自己带的3万人预备队,还有负责跟齐军正面作战部队。

正面部队的上军由当时吴国的大夫胥门巢坐镇。

下军由王子姑曹坐镇。

右侧由夫差的小伙伴,吴国的大将展如统帅。

左侧由鲁国的贵族负责。

除了这些外,勾践也派了人来,只不过他派来的几千人被夫差放在了阵地的一边的高地上当做啦啦队。

第一天,胥门巢佯攻齐军,被齐军击败,吴军撤退,吴军给齐军一个夫差指挥不力,能力不行的假象。

第二天,夫差下令除了他的3万人之外,全军出击。全军出击的吴国军队迅速的包围了齐国的战车部队。

齐国军队一看这种情况马上支援战车部队。

吴军立刻撤退。

结果齐军的战车部队一看这情况,马上上头了,齐国的主力战车部队倾巢而出,而且依托地形优势速度非常快。

就在齐国战车激动的同时,他们发现了问题,战车装了涡轮增压,跑的太快了,快到本来是保护他们的步兵根本追不上他们。

而等到他们因为地形的原因速度变慢时,齐军战车部队的血液凝固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被包围了,而且人数还是自己的数倍。

被包围的战车部队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被吴国的步兵用长矛和吴钩全数歼灭。

等到齐国的步兵赶到时,已经无力回天了。

而这些齐国的步兵赶到后,他们没注意的是,吴国的战车居然出动了。

这下子他们成为了活靶子,被吴国的战车轮番碾压,死伤惨重。

不过齐国主帅见到这种情况后开始指挥部队增援被围的前方部队。

看到齐军的主力部队都压上来,夫差这时候动用了他的3万人的预备役部队。

他分兵1万支援步兵和战车,然后将剩下的2万分成两翼包抄齐国阵地。

因为吴军的中军部队打的太过漂亮,齐军的所有兵力和注意力全部在中军,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两翼已经被包抄了。

打战嘛,失误是有的,不过代价是惨重的。随着齐国军队不断陷入包围,战斗素养不高的齐军开始逃了,而那些作为主要配合战车作战的技击之士则是最快逃的。

职业素养实在不怎么滴啊!

于是在吴军的追击下,齐国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艾陵之战也随着齐国将帅的死亡结束,吴国大获全胜,创造了历史。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歼灭战。

十万大军被歼灭后,齐国君臣的境况很明显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

只要夫差一声令下,吴国的铁蹄就能杀进齐国的临淄城,成就一番真正的霸业。

不过夫差没有继续进攻,而是见好就收,战争结束。

很多人觉得夫差的这一举动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吞并齐国呢?

其实夫差的反应是对的,看看他老爸打楚国时的遭遇就知道了。

晋国虽然看不惯齐国,但是要是齐国真的亡了,那接下来跟吴国拼刺刀的就是晋国了,所以晋国绝对不会坐实齐国亡国。

所以夫差在达到战略目的的情况下,果断停战,也稳住了自己同盟小弟的心。

艾陵之战后,战车部队作为主力作战的历史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而以战车指挥为主,大规模步兵作战的核心战法开始慢慢登上历史舞台。

这种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一直持续到了秦灭六国的战役中。

同时,吴国为了作战挖的大运河成为了后来许多国家都参照的军事工程。

而夫差也为了能够将大运河更好的发挥经济作用,在运河的交汇位置,建造了初代的扬州城,这点我么你之前已经说过了。

而夫差下令开凿的邗沟也成为日后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河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击败齐国的夫差已经得到了中原诸侯的肯定,不过这一年,吴国的一个人死了。

死的这个人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是死在艾陵之战之前。

伍子胥一直反对夫差的北上称霸计划,所以也反对和齐国开战。而夫差不但没有听伍子胥的建议,还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出使齐国后觉得自己已经离死不远了,于是他把自己的一个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牧,然后自己回到了吴国。

而他托付儿子的这位鲍牧可是个影响深远的人。

首先他的身份很牛逼。他是鲍叔牙的后代,家世显赫。而当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原来的齐国了,当时的齐国是田家的天下。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了,公子吕荼继位。

这时候齐国的两位大佬级人物,田乞和这位鲍牧发动了政变,杀了吕荼,立公子吕阳生当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悼公。

四年后,齐悼公杀了和他有矛盾的鲍牧。

不过齐悼公也没什么好下场。他被田乞的儿子田常,怂恿鲍牧的子鲍息毒杀。之后立吕阳生的儿子吕壬为国君,齐国的大权就此落在了齐国田氏手里,齐国已经是田家的齐国了。

而伍子胥回到吴国后,伯嚭就看出了夫差的心思,于是他诬陷伍子胥有谋反的心思。

夫差借此赐死伍子胥。伍子胥在家里横剑自刎。死之前他对家人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城门上,我要看着越国的军队打进来灭掉吴国。

夫差听到后怒不可而,下令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里面。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打齐国孙武没上?

其实很简单,无论孙武愿不愿意参战,夫差都不会让他去。因为孙武是齐国人啊,而且我们之前说的那个田乞,那是他爷爷的亲兄弟。也就是他大爷。

而他的爷爷,就是我们提过的田书,就是在这次的艾陵之战中战死。

所以你觉得孙武有机会走上战场吗?

可以说齐国的战败,孙武也有很大的功劳啊!

而这一战之后,孙武也就没有在历史舞台上有所表现了,有人说是因为伍子胥死后他对吴国死心了,然后隐居了。

不过我倒是觉得,他应该是对自己的母国愧疚隐居去了。

毕竟自己训练的军队在战场上杀了他母国十万人,这里面还包括他的爷爷田书。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或许孙武也是害怕自己会落得和伍子胥一样的下场吧!

这时候彻底打服了齐国的吴国,离称霸的道路上已经快要走上巅峰了,就差最后一步。

开会。

艾陵之战的两年后公元前482,夫差带着大军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

这是夫差争霸事业的顶峰,不过他并没有登上诸侯的顶峰,因为这次的会盟他没当上诸侯的座管,座管的位置被晋国抢走了。

虽然吴国现在很强大,但是跟晋国比起来还是差点意思。所以吴国屈居老二的位置。

不过即使是老二也不错了。

开完会,夫差火速回国,回国的时候脑子发热还想打一把宋国,这次伯嚭做了一件好事,力劝夫差赶紧回吴国,不然,吴国就要完蛋了。

因为这时候的吴国后院被人狠狠的踢了一脚,踢他的人就是他的好小弟,勾践。

自公元前490年回国,勾践已经蛰伏8年了。这八年时间,勾践用现在的话形容他就是卧薪尝胆。

他回国后很好的执行了范蠡和文种给他的伐吴七术。

这七术就是:

一、贿赂吴国的君臣,使其对越国不加怀疑

二、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草料,使吴国没有储备的粮食,并且民众被利益驱使,长途跋涉到越国来贩卖粮食,导致人民疲敝。

三、进献美女,让吴王沉迷于美色,荒废朝政

四、进献能工巧匠和珍贵的木料,使吴国大兴土木而国力空虚

五、派一些会溜须拍马的人过去,极力谄媚,使吴王容易上当

六、使正直的谏臣触怒国君,迫使他们自杀

七、囤积财物,训练兵马,等待吴国疲敝之时,趁虚而入,使其灭亡。

这七条里面勾践主动使用的就前3条。

给吴国的这些大臣钱没少送,特别是伯嚭,那给钱从来就没手软过。不过我想勾践给这些钱那不过是让伯嚭代为保管罢了。

而对于高价购买粮食这个勾践做的也很到位。

这个不但做的到位而且够狠。

勾践买了吴国很多的粮食,吴国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战略储备。再加上夫差常年打战,所以粮食危机对于吴国那是常有的事,而一旦发生危机,越国就会屁颠屁颠的给送来一些,所以夫差很高兴。

不过有一年,吴国粮食又欠收了,吃完了粮食,连第二年的种子没有了。于是越国小老弟又给送种子来了,夫差见了之后很开心啊,勾践小老弟不错,上道。

不过让夫差没想到的是,勾践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好拿的。

第二年吴国粮食绝收。

夫差看到收成报告就疯了,他怀疑一定是自己的地有问题?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都是勾践的伎俩。

因为勾践给的那些种子是煮熟的。所以吴国这下子可真的惨了。就在夫差以为自己的地不够肥沃,还在埋怨自己种地的没技术时,勾践又给送粮食来了。

夫差那是感激涕零啊!

勾践这时候基本上看清楚了吴国的形势,所以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在这个机会来临之前,他给夫差送去了两个超级美女间谍,这就是西施和郑旦。

西施和郑旦工作也做的很好,很多重要消息都传回到了越国。这两位大神级女间谍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而吴国也是很配合勾践。

比如伍子胥,这位大哥我觉得就是蠢。

明知道勾践是最大的危险,但是他只是一个劲的劝夫差,而不知道实际性的做点事情防着勾践。

最后还弄得夫差杀了他。

而至于第五条,让小人谄媚,这就不用勾践担心了,吴国有伯嚭这位大佬在呢,谄媚这种事情别人都要靠边站。

第七条,等待吴国乘虚而入,这是夫差自己给勾践创造的机会,这个机会就在夫差北上开会的时候到了。

勾践趁着夫差率领大军北上,他带着人马杀进了吴国,

吴国损失惨重,而最重要的就是勾践杀了夫差的太子。

这时候的夫差本来在开会,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稳住了,然后杀了报信的人,不让消息泄露出去。够狠!

一开完会就赶回去。

不过他可能是没收到自己儿子被杀的消息,只是收到勾践攻打吴国的消息,不然他应该不至于脑残的想要打一把宋国。

夫差火速回援后,勾践也觉得现在不是最佳时机,所以主动撤退,和夫差讲和。不过收回了一些之前给夫差的利息。

对于现在的越国,夫差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了。

4年后,公元前478年,勾践主动进攻吴国,双方在笠泽展开大战。这是一次改变历史的战役,因为这一战后历史的主角将会是勾践。

笠泽之战,吴国惨败,从此吴国的命运已经注定,那就是被历史洗礼,成为胜利者的垫脚石,就像当年他拿齐国当垫脚石一样。

笠泽之战后,夫差派了人给勾践请罪,希望两国能够和谈,这次换他当臣子。

勾践本来想着,这面子终于找回来了,要不就算了。但是范蠡站了出来,狠狠的教训了勾践。

范蠡说:领导,咱们蛰伏这么多年要的就是这个?你忘了当年在吴国吃的牢饭了?你忘了吴国当年怎么对待你的了?

勾践一听这话,当年受的罪,受的鄙视都浮现在眼前,所以决定,要把复仇者这条路走到底。

两年后公元前476年,勾践又来了,这一次他带着自己所有的兵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吴国还债,自己吃了两年牢饭怎么着也不能白吃。

第二年,公元前475年,越国围了吴国。

夫差这下子傻眼了,自己这个曾经的小弟已经变成了一头猛虎,而且是冲着他脖子来的。

被越国围了2年后,吴国城破。

夫差看着潮水一般的越国军队想起了自己老师伍子胥的话,现在是后悔莫及啊!

史书上记载,勾践并没有想要杀夫差,他还想给夫差几百户人家给他养老送终。

这就有问题了,这也是我之前说勾践肯定没有吃大便的一个理由。

要是勾践真的干过这事,那我想夫差觉得是他第一个想弄死的。

但是史书上写了,勾践还想给他养老送终,所以我才觉得勾践没吃大便。

夫差听了后说:我老了,不能侍奉越王了,后悔没听伍子胥的话啊,我有什么脸去见他啊!

于是夫差拿白布蒙住了眼睛,横剑自刎,吴国灭亡。

灭了吴国,勾践开始收利息了,当年送出去的钱这下子连本带利的都可以要回来了。

而这些替勾践存钱的人里面伯嚭首当其冲。

伯嚭是个小人,这点毋庸置疑,为了自己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也是可以出卖的。

所以勾践对他实在没什么好感,虽然他有今天,伯嚭的功劳也是不小的,但是勾践还是打算向他收利息。

而伯嚭还有一个非死不可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在吴国坐牢的那两年,越国的实际统治者就是伯嚭。

这个混蛋在越国作威作福,压榨越国老百姓,越国的老百姓对他可谓恨之入骨。

实际上除了吴国攻破越国,勾践去吃牢饭以外,夫差对越国的伤害远远比不上伯嚭。

伯嚭这时候却没有很担心,因为他觉得,勾践能有今天,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只不过勾践跟他想的不一样,勾践要他还钱,之前收的所有的黑钱都要吐出来。

然后勾践要他还命。

杀伯嚭的理由是,伯嚭不忠于自己的国家,贪污受贿无恶不作。

不过关于伯嚭的下场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说伯嚭没有死。非但没有死,而且还在两年后成为了越国的太宰。

如果后一种是真的,那伯嚭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够在短短两年之内从一个亡国太宰做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太宰实在是牛逼。

清除了吴国的残余势力,勾践开始崛起,开始朝着他的霸王之路前进。而吴国也很荣幸的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第一个被灭国的霸主级别的大国。

本来创造这个荣誉的是吴王阖闾,被灭的应该是楚国。但是因为楚昭王有个好外公,楚国才逃过一劫。

但是让阖闾没想到的是,他的吴国居然很荣幸的成为了那个被毁灭者

越国崛起后,第一个投靠越国的就是周公旦的后人建立的鲁国。

因为这时候,越国的地盘已经跟鲁国接壤了,毕竟吃下了吴国的地盘,越国也可以算是大国了。

按照我们之前说的争霸逻辑,灭了吴国的越国已经成为了中原诸侯眼中的新霸主。

所以鲁国的国君第一个找上门来认大哥了。

不过当大哥是要给好处的。

鲁国要的好处就是希望越国帮忙消灭他的内患。

鲁国是孔子的老家,这时候孔子老人家已经去世五年了。孔老夫子的故事以后咱们有机会再说。

这鲁国现在有那么个“三桓之祸”。这是三家人,也可以说是一家人。这三家人是当时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虽然说是三家人,但是这三家人的起源都是一个人,鲁桓公,所以称这三家为三桓。

这三家人是鲁国的卿大夫,对鲁国国君时刻充满了威胁。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当时在鲁国的最大对手就是这三桓,只不过孔老夫子不是三桓的对手,在对阵中败阵,被三桓驱逐出了鲁国,开始了几十年的周游列国。

所以很多人说什么孔子因为看不惯鲁国奸臣当道,于是出走周游的,实在是太高看孔老夫子了。

他只不过是个高层斗争的失败者罢了。跟那时候大多数的政治失败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至于其他的,我想也是见仁见智,有机会写一期孔子,准备好被人喷。

这时候的鲁国国君虽然想要越国帮忙,但是越国最终还是没帮上,不过越国在诸侯间的实力已经众所周知了,除了鲁国以外其他国家也开始认越国当大哥。

勾践之后开始和晋国老牌大国商量开会,这次的会议也很隆重,晋国、齐国、宋国等大国都来了,勾践也很上道,他不但好吃好喝的照顾好这些国家的人,而且还给当时的周天子周元王送去厚礼。

毕竟这算是大老板啊,礼也不能轻了。

等他们开完会,大家都觉得勾践比夫差狠,所以勾践已经成为了大家心中的老大,当然这是军事实力决定的。

而我们的周元王也很上道,收了勾践的礼,自然要回礼。他这份回礼不值钱,但是分量有点重,让所有的人都眼红不已。

他给勾践的回礼是贡品,祭祀用的胙肉。不但带了礼物,并且册封他为伯。这就在官方承认了勾践的诸侯老大的位置,让勾践成为了官方盖章的霸主。

说实话,如果要按照周天子承认的霸主来算,那所谓的春秋霸主就三个人,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

勾践能够当上春秋霸主,第一功臣肯定就是范蠡。

只不过这时候他的第一功臣已经跑路了。

范蠡太了解勾践了。

他和文种从楚国来到越国,给勾践打了半辈子工,勾践是什么人没人比他更清楚。

勾践就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要有人挡住他通往目的地的道路,那他会毫不留情的铲除任何人,即使是陪他吃过牢饭,帮助他复国称霸的范蠡也不例外。

所以在灭吴之后,范蠡不辞而别。

有的人说范蠡带着西施一起跑了,有的人说他自己跑路。

不过无论带没带西施,他跑路之后去做生意了应该还是真的。

我大学是在浙江宁波上的,我们学校大一新生是很惨的,因为所有的大一新生都不在学校本部,而是在乡下分部。

我们那个校区边上就有一个地方叫陶公岛,那里传说就是范蠡隐居过的地方。

除了那里,还有其他地方,比如当时的宋国陶邑,也就是现在的菏泽定陶区,传说他也定居过。

传说范蠡隐居后叫陶朱公,而陶朱公这个称号就是传说他在陶邑发家后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

我觉得范蠡会经商这事应该不会假,而且相当的厉害,理由有两点。

第一个就是伐吴七术里的那点,收购吴国粮食,然后卖掉获利。这就是最早的期货啊!深得管仲的真传!

还有就是越国的崛起。

即使在越国吞并吴国后,其实越国的生产力还是很低的。更何况是吴越争霸前的吴国,虽然当时越国地盘土地还算肥沃,但是越国远离中原,农业技术比起中原地区的国家那是落后很多。

史记里面很明确地说,越国地广人稀,虽然饿不死人,但是也确实不富裕。而且农业是火耕水耨,也就是用火耕种,用水除草,生产方式非常的原始。

那在这样的原始手段下,越国只用八年的时间蛰伏就灭吴肯定有别的高招啊。

就像是现在的新jia坡,连淡水基本上都是进口的,但是人家还是很富,靠的是什么?做港口生意啊!

所以,越国当时能那么快的崛起,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有个会做生意的范蠡。

会做生意的范蠡自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他在帮助勾践把越国做上市后就退了,目的就是为了保命。

他在走的时候还提醒自己的老大哥文种,毕竟哥俩几十年来关系那是铁铁的。

但是很可惜,文种没听进去,这时候的文种可是越国的相国。

从一个shi长变成一个国家的总理,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换来的,现在要他丢了,实在是舍不得。

舍不得钱财地位的文种,最终丢了老命。

文种的故事其实和伍子胥很像。

他们两个人都反对自己的老板北上争霸,老老实实在江南待着不好吗?

所以两个人都极力的劝两个领导,只不过不同的是,伍子胥担心的是越国,而文种没有这个担忧,他只是觉得北上争霸不符合越国的利益,收益太小了。

但是争霸中原这个诱惑,无论是对于夫差还是对于勾践诱惑都太大的,所以这两块绊脚石都遭到了两个人的清除。

文种最后因为和勾践政见不一致,被勾践赐死。跟伍子胥一样,勾践也是给了文种一把剑让他自杀。

这就是那句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由来。

而文种用来自杀的这把剑也很有来头。

传说中这把剑叫工布。

这是铸剑祖师爷欧冶子为楚昭王打造的三把剑之一。其他两把是七星龙渊,后改名龙泉。还有一把叫泰阿,这都是绝世宝剑。

欧冶子还为越王允常打造过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

不过这些剑后来都被吴王阖闾给收了,最后勾践灭吴,这些剑又到了他这里,伍子胥和文种自杀的剑都是工布剑。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越王勾践剑传说也是出自他的手里,之前看过一个越王勾践剑出土的视频,真的很震撼。

不过这些剑到现在也不知道跟谁埋在了一起,实在是可惜啊!

公元前465年,称霸一时的勾践去世,春秋争霸的局面基本结束。

和艾陵之战那样惨烈的场面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都没有再上演过。直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华大地上的战火才再一次熊熊燃起。

勾践可以算是春秋时代的终结者和战国时代的开创者,为啥把他所在的时代看做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我觉得就应该从两个时代的特点做分析。

春秋时代还是个尊重周礼的时代,就算是各国打战,也都是打得很有礼貌,打服你就算了。

而战国时代就不同了,在整个战国时代那都是你死我活的灭国战,打服可不是目的,目的是吞并,秦灭六国就是最好的说明。

春秋时代的霸主们的故事就为你讲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还有一个没说呢?秦国,秦穆公哪里去了?

秦国是我们之后的主角,因为整个战国时代我将会围绕秦国来讲,毕竟谁让他们家的始皇帝最终统一了大中华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