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早年曾任职周王朝藏书之所,掌管典籍,删述六经,那处古雅的馆阁里,竹简堆叠如小山,墨香与陈年木气交织,他便是在这般环境中悟透了礼乐精魂。彼时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颜回的沉静睿智、子路的刚勇果决,尤为世人称道。这两位贤者,一个如温润玉圭,将夫子教诲融于静默践行;一个似出鞘利剑,以赤诚肝胆护卫师门道义,皆是孔门中流砥柱。
孔圣人一生周游列国,车辙碾过中原大地的尘土,无论面对陈蔡之困的窘迫,还是诸侯殿堂的冷遇,始终未曾放弃宣扬仁礼之道。他见邦国纷争、礼崩乐坏,便以“克己复礼”为纲,教世人明辨是非、常怀廉耻,让散乱的人心有了归束的准绳。那些年里,他的讲学声常回荡在乡野私塾、庙堂高阁,如春风化雨,滋养出无数心怀天下的君子。
这一日,曲阜城外的庙堂中,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孔夫子正讲解《周礼》中“大宗伯掌邦礼”的篇章,话音忽然一顿,眉头微蹙,目光扫过堂下静坐的弟子。众人皆是身着素白深衣,衣襟整齐,神色肃然,唯有颜回指尖轻叩案几,似在思索礼与俗的辩证;子路则腰杆笔挺,一手按剑,仿佛随时要为夫子所言的“礼”挺身而出。
“今日暂且至此,明日再续。”夫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堂下弟子们虽心有疑惑,却都依循礼法,齐齐起身,将竹简笔记仔细卷起,按长幼次序躬身退去。素色衣袂拂过地面,带起轻微的声响,待最后一人踏出庙门,厚重的木门“吱呀”合上,偌大的庙堂便只剩夫子与颜回、子路三人。
空气中仿佛凝着无形的压力。颜回率先上前一步,轻声问:“夫子,今日可是有何不妥?”
子路也握紧佩剑,目光警惕地望向门外:“莫非有宵小之辈敢来滋扰?”
夫子却缓缓摇头,走到庙堂中央的礼器前,指尖抚过冰凉的青铜鼎耳,那上面雕刻的夔龙纹历经岁月,依旧透着庄严。他长叹一声,眉头紧锁如结:“天下,恐将有大事发生了。”
话音落下,庙堂内的烛火忽然摇曳起来,仿佛预示着风雨欲来。
后来的事,正如夫子所预感的那般。冰皇携滔天寒气席卷人间,所过之处,江河冻结,城池倾覆,生灵涂炭。那座曾回荡着讲学声的庙堂,终究未能逃过劫难,在冰封中碎裂崩塌。万幸的是,夫子以毕生修为布下结界,将一众弟子护送至异界,才留存下一丝文脉火种。
而子路与颜回,并未随众人同去。他们踏着夫子所赠的飞剑,在冰封的大海上穿梭。昔日繁华的海岸已成冰原,唯有零星的幸存者趴在浮冰上挣扎。二人顾不得自身安危,每当看到一个身影,便立刻御剑上前,子路以佩剑劈开浮冰,颜回以法力温暖冻僵的躯体,能多救一人,便是多积一分功德,多留一分人间烟火。
这日,二人正从一片碎裂的冰原往东飞去,忽然见前方海面中竟矗立着一座岛屿。那岛被氤氲雾气笼罩,隐约可见岛上青山连绵,与周遭冰封的死寂截然不同,透着一股生机。二人相视一眼,皆是疑惑——他们遍历中原海域,从未见过这座岛。
“去看看?”子路扬眉问道,他素来好奇。
颜回点头:“也好,或许岛上有人需要相助。”
不料,就在飞剑即将触碰到岛屿雾气的瞬间,二人只觉撞上一堵无形的墙,“砰”的一声闷响,身子猛地向后弹去。子路踉跄着稳住身形,捂着被撞的额头,疼得龇牙咧嘴:“这是什么鬼地方?居然设了结界!可撞得我好疼!”
颜回也揉着肩膀,眉头微蹙:“是谁在此设下结界?这般隐秘,倒像是不愿被人打扰。”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如雷的声音从岛屿深处传来,震得那无形结界都泛起涟漪,仿佛水面荡开的波纹:“何方道友,竟敢擅闯我之领地?”
这声音太过刺耳,子路与颜回连忙捂住耳朵,只觉耳膜嗡嗡作响。
子路性子急躁,当即怒声道:“什么擅闯?你这破岛藏得这般隐蔽,我们不过路过,谁稀罕闯?师哥,我们走!”说罢便要转身御剑。
颜回也觉得对方态度傲慢,正欲点头同意,那雷声般的声音却又响起,带着几分急切:“道友,请留步!”
“呵,还道友请留步,当自己是那谁?”子路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大大鄙夷了一番,却还是停住了脚步——对方能设下如此坚固的结界,修为定然不低,贸然离去恐生事端。
只见那雾气缭绕的结界中,缓缓走出一个人。那人穿着一身白灰相间的道袍,布料粗糙,倒像是乡间道士常穿的样式。看面相,约莫中年,面容清癯,颔下留着三缕短须,只是那双眼睛格外明亮,仿佛能看透人心。在修仙者的世界里,容貌向来做不得准,说不定已是活了千百年的老怪物。
子路与颜回对视一眼,又细细打量着来人。为免尴尬,一向温和的颜回率先拱手行礼:“不知这位仙长有何见教?”
中年道士打量着二人,见他们虽面带风尘,却身姿挺拔,眉宇间透着凛然正气,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异彩,朗声笑道:“哈哈,鄙人姓常,法号长春子。什么仙长,不过是活的久了些罢了。倒是二位,为何会到我这鱼人国度来?”
“鱼人国度?”颜回与子路皆是一惊。他们忽然想起古籍中记载,过了这片海域往东,便是东方神洲,再往前,便是传说中扶桑神树所在,乃太阳神栖息之地。这鱼人国度,是什么地方?他们一时之间还不得知!
颜回连忙问道:“难道仙长不知人间界如今的境况?”
长春子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轻叹一声:“天道无常,贫道尚且自顾不暇,又怎能管得了天下事?”说罢,他话锋一转,眼中忽然泛起兴奋的光芒,“不过,老道这岛上,倒有个后生,或许能担起救世大任呢!”
子路闻言,挑了挑眉:“哦?不知仙长可否让我二人见见?”他素来不信什么“天降奇才”,倒想看看是什么人物。
颜回也点头附和:“若真有能救世之人,我二人自当拜见。”
长春子哈哈一笑,右手轻轻一挥,那无形的结界便如水面般分开一道缝隙:“二位请随我来。”
三人穿过结界,眼前景象顿时一变。雾气散去,露出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景致: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相间,如云似霞,春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空气中满是清甜的香气。山脚下,一汪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绿草如茵,几只彩蝶在花丛中飞舞。
而那湖水边,正站着一个身着白衣的少年,背对着他们,望着湖面出神。那少年身形清瘦,墨发用一根木簪束起,白衣在风中轻轻飘动,与周围的桃花、碧水相映,宛如画中之人。
子路与颜回皆是一愣——这少年是谁?为何会在此地?看他年纪轻轻,怎会被长春子说成能担起救世大任的人?二人眼中满是疑惑。
长春子看着他们的表情,不由得笑道:“二位可想近距离看看这位少年?”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颜回拱手道,“有劳仙长引路。”
长春子也不多言,足尖一点,便带着二人悄无声息地落在少年身后。
那白衣少年不是别人,正是不久前与冰皇交手时重伤,被一位拾荒老者所救的顾大通。此时他望着平静的湖面,心中已渐渐平静下来。
他想起古籍中记载,当年圣人老子便是望着河水悟道,从那流动不息的水中,悟透了“上善若水”的真谛,窥见了宇宙运行的奥秘。于是他也学着圣人的样子,凝视着湖面,试图从那片澄澈中找到答案。
道是什么?道为何存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又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反复盘旋,有时觉得答案就在眼前,仿佛伸手就能抓住,可转瞬又变得模糊,像是水中月、镜中花。他不由得暗自思忖:难道是自己的心还不够静吗?
就在这时,他忽然察觉到身后有气息,猛地转过身来,便见三人正站在不远处。为首的是个中年道士,另外两人一高一矮,高者英武,腰间佩剑,矮者温文,眼神沉静——都是生面孔。
顾大通心中一凛:自己竟因凝视湖水而心神失守,连有人靠近都未曾察觉。他定了定神,忽然福至心灵:原来道不在别处,就在这一念之间的警醒里,在这与外界的交融中。
他连忙躬身行礼,声音清朗:“三位尊长,不知有何见教?”
长春子看着他,忽然笑了笑,身形一晃,竟化作了顾大通熟悉的模样——正是那位救了他的拾荒老者,粗布衣衫,面容黝黑,手里还提着个装着草药的篮子。
“老伯?”顾大通又惊又疑,望向另外两人,“这两位是?”
拾荒老者(长春子)哈哈一笑:“哦,这二位是迷路到了鱼人国度,我便把他们带进来了。”
子路与颜回见他变幻身形,更是惊讶,知晓此人修为定然深不可测。二人连忙拱手,对着顾大通行礼:“在下子路。”“在下颜回。我二人皆是孔夫子的弟子。”
“孔夫子?”顾大通猛地一惊,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孔圣人的名号,他自幼便耳熟能详,那是华夏文脉的象征,是无数人心中的圣人。而眼前这两位,竟是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与颜回?他连忙拱手还礼,语气中带着敬意:“在下顾大通,久闻孔圣人与二位贤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方才未能及时行礼,还望恕罪。”
他这番坦荡又带着现代痕迹的直白,倒让素来习惯了古人含蓄礼节的子路与颜回有些不知所措。子路挠了挠头,连忙摆手:“尊长不必多礼,我二人不过是夫子门下弟子,当不起这般称呼。”
颜回也温和一笑:“不知顾尊长是何处人氏?”
“我是华夏西北崆峒人氏。”顾大通答道。
“崆峒?”子路与颜回对视一眼,忽然想起夫子曾提及的一段秘闻,瞳孔骤缩,异口同声地惊呼:“莫非您就是创世天尊?”
这话一出,不仅顾大通愣住了,连一旁的拾荒老者也吃了一惊,重新打量起眼前的少年——他竟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世造人的天尊?难怪他身上总透着一股不凡的气息。
震惊过后,子路与颜回连忙整理衣袍,对着顾大通深深一拜,连拾荒老者也放下手中的篮子,躬身行礼:“我等参见天尊!”
顾大通吓了一跳,连忙伸手去扶三人:“三位快快请起!什么天尊不天尊的,都是虚名。我今日能活着站在这里,全靠老伯的救命之恩,哪当得起这般大礼?”
说罢,他竟对着拾荒老者躬身行了一礼!“老伯,您的再造之恩,顾大通没齿难忘。”
拾荒老者大惊,连忙伸手去拉:“天尊!使不得,使不得啊!”
“老伯,您受我一拜是应当的。”顾大通道:“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您于我而言,便是再生父母,这一拜,您必须受。”
拾荒老者看着他眼中的真诚,心中感慨万千,抚着胡须笑道:“好孩子,不亏是创世天尊,有这份心性,何愁天下不平?”
子路与颜回也在一旁点头称赞。颜回心中暗道:夫子果然没有看错人,此人不仅身负重任,更有如此仁厚心性,看来人世间的希望,或许真的在他身上。
想到这里,颜回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一物。那是一根长约四寸的短棍,通体枣红,材质似木非木,表面光滑温润,隐隐透着一层微光,正是孔夫子随身携带的“戒尺”。这戒尺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夫子毕生的仁礼之道,既能惩戒过错,亦能警醒人心。
“顾尊长,”颜回双手捧着戒尺,神情郑重,“这是夫子老人家让我交给您的。”
顾大通看着那根短棍,心中满是疑惑:夫子为何要将自己的随身之物送给我?这戒尺于他而言,想必意义非凡,交给我,他怎么办?
他正怔忪间,拾荒老者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低声提醒:“天尊,收下吧,这是夫子的心意。”
顾大通回过神来,看着颜回手中的戒尺,又想起孔夫子一生宣扬仁礼、守护人间的壮举,心中顿时明了——这戒尺,或许不仅是信物,更是一份嘱托,一份期望。他连忙伸出双手,恭敬地接过戒尺,指尖触碰到那温润的木质时,仿佛感受到了一股暖流,顺着指尖涌入心底,带着沉甸甸的责任。
“多谢夫子,多谢二位贤士。”顾大通握紧戒尺,目光望向远方冰封的海面,眼中渐渐燃起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更不能让冰皇肆虐人间,他必须肩负起救世的重任,让这天下重回安宁,让夫子与无数先辈守护的礼乐文明,得以延续。
桃花依旧在风中飘落,湖面倒映着四人的身影,一场关乎人间命运的相遇,就此在这隐秘的岛上,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