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流华录 > 第一百零七章 民生
换源:


       晨光熹微,清韵小筑的竹影在朝霞中显得格外清冷。心然早已收拾停当,一袭月白深衣立在残破的竹廊下,见孙原被二女搀扶着出来,她眉头微蹙,却未多言,只将一件厚重的披风递与李怡萱。“路上风大,仔细着凉。“她的声音依旧平静,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孙原苍白的脸。

孙原微微颔首,指尖轻轻触碰披风的边缘,那上面还残留着心然指尖的温度。他想起昨夜在医馆的噩梦,梦中自己站在尸横遍野的城墙上,看着无数将士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之上,而他却无力阻止。他强压下心头的悸动,声音沙哑:“多谢。“

李怡萱扶着孙原,轻声道:“大人,您昨夜又梦魇了?“

孙原未答,只是将目光投向远处。他记得自己在梦中,看见张角站在城楼之上,笑得意味深长:“乱世之乱,不在兵戈,而在人心。“这句话如针扎心,他一直没能想通。

心然默默退后一步,目光扫过孙原苍白的脸色,又落在他微微颤抖的指尖。她想起昨夜在医馆,孙原强撑着身体,只为了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案卷。她本想劝他多休息,却见他正对着一卷《户律》沉思,指尖划过纸页,留下深深的印痕。

“心然姐姐,大人他...“李怡萱欲言又止。

心然摇头:“不必多说。“

四人沿着来时的路返回邺城。沿途的废墟间,已有零星的流民在瓦砾中翻找着什么,如同觅食的蝼蚁。孙原坐在辇车上,沉默地望着这一切,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那道深深的刀痕。那是他与黄巾军交战时留下的伤痕,也是他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

“大人,“心然忽然开口,“您还记得当年在洛阳,我们一同读《汉书》的夜晚吗?那时您说,治世如治水,宜疏不宜堵。“

孙原一怔,目光转向心然。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尘埃,回到了那个书卷飘香的夜晚。

“记得。“他轻声道,“那时我们还年轻。“

“如今,“心然的声音很轻,“乱世如洪水,若只知堵,终将决堤。“

孙原没有回答,只是轻轻点头。他想起张角的话,想起昨日在城墙上看见的景象——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为了争夺一块田地,甚至不惜大打出手。人心的溃败,比任何兵戈都更可怕。

行至离城三里处的一处村落,忽闻前方传来争执声。一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正指着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民破口大骂:“这屋子分明是我的产业!你们这些逃难的下贱胚子,趁乱占了不说,还将我屋中的物事偷了个精光!“

那两个流民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声音颤抖:“王老爷明鉴,我们逃难来时,这屋子早已空了大半年,门窗都破了。我们只是暂住避雨,哪里敢动老爷的东西...“

被称为王东林的男子一脚踢翻地上的破瓦罐,瓷片四溅:“放屁!我屋中原本有织机一架、米瓮三个,还有新打的家具若干,如今都不见了踪影!定是你们偷去变卖了!“

孙原示意停下辇车。李怡萱会意,上前温声道:“这位先生,如今天下未定,百姓流离,何不各退一步...“

王东林转头看见辇车上的孙原,先是一愣,随即认出了太守的服饰,态度稍缓,但仍是愤愤:“大人明鉴!这二人占我房屋,偷我财物,天理难容!“

孙原尚未开口,心然已冷声道:“王先生口口声声说房屋是你的,可有地契为证?“

王东林急忙从怀中掏出一卷帛书:“这是建安元年官府核发的田宅契书,白纸黑字写得明白!“

心然接过契书细看,又环视四周破败的村舍,目光如刀:“既然如此,请问王先生,黄巾围城三月,你在何处?“

“这...“王东林语塞,“我、我自然是提前到城中避难...“

“也就是说,你在危难之时弃产而逃,如今乱平了,便来追究这些无家可归之人的罪过?“心然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刀。“战乱之中,谁家没有损失?何必苦苦相逼?“

王东林面红耳赤,却仍强辩:“可是我的财物确实不见了!“

一直沉默的林紫夜忽然指向不远处一堆新土:“你们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土堆旁露出一角织机的残骸,旁边还散落着破碎的陶瓮。显然是房屋倒塌时被掩埋的。

王东林顿时哑口无言,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想起那日仓皇出城时,曾亲眼看见自家房屋被流矢击中,门窗尽毁,屋内杂乱无章。他本想回来收拾,却因城中混乱,一拖再拖,直到今日才想起。

那两个流民见状,连连叩首:“多谢大人明察!多谢大人明察!“

孙原轻叹一声:“王先生既然归来,房屋自当归还。至于损失...“他顿了顿,“战乱之中,谁家没有损失?何必苦苦相逼。“

王东林讪讪而去,脚步踉跄,仿佛被抽去了所有力气。

那两个流民千恩万谢,却被孙原叫住:“你二人既无住处,可愿到城中安置点暂住?虽简陋,总算有个遮风挡雨之处。“

流民感激涕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颤声道:“大人,我们本是城外的农户,黄巾围城时,家中老小都被乱兵杀了,只剩我们两人逃了出来。若能得一栖身之所,感激不尽。“

孙原点头:“去吧,明日便来安置点报到。“

处理完这起纠纷,众人继续前行。不料刚转过山坳,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在原地——只见道路两旁,赫然矗立着数十座用头颅垒成的“京观“。那些头颅大多已经腐烂变形,但依稀可辨生前都是青壮男子。乌鸦在观顶盘旋,发出刺耳的啼叫。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腐臭味,令人作呕。

李怡萱掩口倒退一步,面色惨白。她想起自己在洛阳时,也曾见过这样的京观,但规模远不及此。那时她只觉恐怖,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的血腥与残酷。

心然立即上前扶住她,自己的手指也在微微颤抖。她想起在洛阳时,曾听人说起皇甫嵩大破黄巾军后,曾将数万黄巾军首级垒成京观,以震慑余党。那时她只觉震撼,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景象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林紫夜则下意识地按住了腰间的药囊,似是准备取药。她想起自己在医馆见过的那些伤者,他们的伤口,他们的恐惧,都与这些头颅有着某种联系。

孙原死死盯着那些京观,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认得这些首级中的一些面孔——那是守城战中牺牲的将士,本该入土为安,如今却被堆在这里示众。他想起昨夜在医馆,看到的那些战死将士的遗物,那些未寄出的家书,那些还未完成的誓言。

“这是...何人所为?“他的声音沙哑得可怕。

随行的侍卫低声道:“是前日郭大人下令垒建的...说是要震慑残余叛军。“

孙原闭目良久,方缓缓道:“传令下去,今日之内,将这些京观尽数掩埋。死者已矣,何必再辱其尸骨。“

他转头对心然道:“心然,你随我来。“

心然点头,跟上孙原的脚步。她知道,孙原此刻的心境,如同这京观一般,既沉重又复杂。

孙原走到最近的一座京观前,蹲下身,轻轻拂去头颅上的灰尘。那是一张年轻的面孔,眉目清秀,却已毫无生气。孙原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自己曾与这位将士并肩作战,他曾说:“大人,若能守住邺城,便是我等的福分。“

“大人,“心然轻声道,“皇甫嵩大人当年也是这般做的。“

孙原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清理头颅上的泥土。他知道,皇甫嵩的用意是震慑叛军,但这样的做法,却是在人心上再添一道伤痕。

“人心若已溃败,再大的京观也难以为继。“孙原低声说。

心然点头:“大人说得对。“

辇车继续前行,但气氛已然不同。每个人都沉默着,唯有车轮轧过路面的声音格外清晰。孙原的心中,翻涌着无数思绪。

回到太守府时,已近午时。府门前挤满了告状的百姓,沮授、审配等人正在前厅忙碌地处理公务,案头堆满了卷宗。见孙原归来,沮授连忙迎上:“大人回来的正好。今日已接到民事纠纷七十三起,多是田宅财物之争。“

审配补充道:“还有不少是阵亡将士家属抚恤发放的问题。“

孙原强打精神:“可有什么难断的案子?“

沮授与审配相视一眼,皆露难色。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角落传来:“下官倒觉得,这些案子看似复杂,实则都有法可依。“

说话的是个三十出头的文士,面容清瘦,目光炯炯。孙原认得此人名叫射坚,原是宫中的黄门侍郎,因战乱滞留邺城,暂时在府中帮忙。

“哦?愿闻其详。“孙原示意他继续说。

射坚取过一卷案宗:“譬如这起田产纠纷。甲乙二人皆称某块田地归己所有,但地契均已遗失。按《户律》,当以纳税记录为准。下官查过去五年赋税簿,皆是甲在纳税,故田地当归甲。“

他又取过另一卷:“再如这起财物纠纷。丙称战乱时寄存财物于丁处,现丁拒不归还。按《杂律》,寄存之物需有契约为证。既无契约,又无中人,只能视为赠予。“

射坚处理案子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却又不忘人情。不过半个时辰,便解决了十余起积案,让在场众人都暗自佩服。

孙原默默观察,发现射坚办案有个特点:他总是在律法框架内,寻一个最合情理的解决之道。既不拘泥法条,也不徇私枉法。

午后,一桩棘手的案子被呈了上来。两个老妇争夺一个孤儿的抚养权,都说是孩子的祖母。孩子才三岁,被吓得哇哇大哭。

沮授和审配都觉为难——两人都拿不出确凿证据,孩子又太小,问不出所以然。

射坚却道:“这有何难?将孩子放在堂中,让二位老夫人各站一边。孩子走向谁,便是与谁亲近,自然就是他的亲人。“

果然,孩子毫不犹豫地扑向其中一位老妇。另一人见状,只得悻悻而去。

孙原忍不住问道:“若孩子认错了人呢?“

射坚微微一笑:“三岁稚子,或许不辨亲疏,但绝不会错认日夜相伴之人。下官观察那孩子衣冠整洁,面色红润,可见照顾之人用心。而另一位老夫人,指甲缝中尚有污垢,如何能是日常照料孩子之人?“

孙原恍然大悟,对射坚刮目相看。

日渐西斜,府中的案子总算处理得七七八八。孙原命人备下简单的晚膳,与几位掾属一同用饭。席间,射坚侃侃而谈:“乱世办案,既要依法,也要酌情。譬如今日那些田宅纠纷,若是太平年月,自当严格按律处置。但如今百姓流离,若是一味追究产权,反而会逼得更多人走投无路。“

沮授点头:“确实。有时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孙原默默听着,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这一日的见闻:争夺房产的王东林,无家可归的流民,堆积如山的京观,还有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百姓...乱世如洪炉,炼的不仅是钢铁,更是人心。

晚膳后,孙原独坐案前,提笔写下今日所见所感。窗外明月如钩,清辉洒入室内,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笔尖在竹简上游走,留下深深浅浅的字迹:

“乱世纷纭,人心惶惶。法理人情,孰重孰轻?愿持明镜,照见本心。“

写罢,他长叹一声,吹熄了烛火。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邺城的大街小巷。这一夜,不知有多少人无眠,又有多少纠纷在暗夜中滋生。但至少,明日太阳升起时,还有人在为这个乱世寻找秩序与公道。

孙原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京观方向。他想起皇甫嵩的用意,想起自己昨日的决定。乱世之乱,不在兵戈,而在人心。他必须找到一条路,让人心不被战火和恐惧吞噬,让秩序在废墟中重生。

他轻轻抚摸着案头的《汉书》,想起张角的话,想起心然的劝诫,想起射坚的智慧。乱世如洪炉,炼的不仅是钢铁,更是人心。而他,必须在这洪炉中,找到那一点不灭的火种。

月光下,孙原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与这乱世融为一体,却又在努力寻找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