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王朝和鸣 > 政治开化显治世 励精图治革弊政
换源:


       明英宗给宪宗留下了一位贤臣,这位贤臣叫李贤。

李贤保举宪宗登基,宪宗始终对他心怀感激。不幸的是,天命不从,李贤在成化二年因病去世。

李贤是宣德八年(1433年)的进士,历经了土木堡之变,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到代宗的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居首辅,升吏部尚书,位百官之首,行冢宰之职,可见宠幸。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辅助宪宗登基。宪宗即位,李贤升任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参与议定两宫尊号、平定荆襄流民及征讨河套鞑靼等重大事务。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明史》称其为明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后“得君无如贤者”。

纵观明朝历史你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党争的历史。

李贤为官清廉正直,虽居权要但不专断。天顺朝,曹吉祥、石亨得势,排挤同为夺门功臣的徐有贞,李贤入阁与徐有贞一同参与机务,由此受到曹石的忌恨。御史们弹劾石亨、曹吉祥,石、曹两人怀疑是出于徐有贞、李贤的主意,便向英宗告状,将两人投进监狱。正好有京师发生风雷之变,他们获释,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他还未赴任,吏部尚书王翱上奏说李贤可当大任,英宗遂留下他为吏部左侍郎。过了一个月,恢复尚书之职,仍入内阁当值。石亨知道英宗向着李贤,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假装与他交欢。

李贤虽也是耿介忠直之人,却不似于谦般锋芒毕露,李贤深自隐藏,并不与曹石正面交锋,不是朱祁镇宣诏便不入宫,而朱祁镇更加亲近李贤,每天都召他去顾问。

内心的恐惧往往需要表面的猖狂来掩盖,曹石之辈越是张牙舞爪,越是反映出他们的心虚和慌张。反之,李贤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坚定如山。

当时英宗也厌恶石亨、曹吉祥骄横,曾屏退旁人对李贤说:“这帮人干预朝政,四方来奏事的人先到他们家门,怎么办?”李贤说:“陛下只要独自决断政事,则趋炎附势的人自会消失。”英宗说:“先前曾经不采纳这帮人的意见,他们竟悖然变色。”李贤说:“希望陛下逐渐控制他们。”当时石亨、曹吉祥弄权,李贤因为顾忌而不敢把话说尽,但他常常从容回答英宗的提问,因此对石亨等人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巅峰之后是低谷,甚至是深渊,石亨、曹吉祥因迎复之功而受到宠信,权势日重。石、曹二人相互勾结,图谋叛乱的事件。最后,石亨坐狱瘐死,曹吉祥被磔刑于市。

而徐有贞为石亨、曹吉祥所诟,贬于金齿(今云南保山)为民。

投机之人终于沦落到该有的下场。

成化朝,当初,李贤屡次弹劾锦衣卫门达恣横,于此两人关系甚差。宪宗重用门达,门达则命其党羽多投匿名书诬陷李贤。李贤于是乞罢,有诏慰留。吴皇后被废时,有言官要求严惩宦官牛玉,言及李贤。宪宗命卫士住宿李贤家,护送其进出。成化二年,李贤父丧,后诏起复,李贤三次请辞,不予批准。后再次请辞,同年冬去世。宪宗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宪宗为政第一件事就是平反于谦冤狱,又以德报怨,恢复景帝帝号,当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切责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一方面展现了自己为君的品格,另一方面起了安抚臣下,阻止结党营私之效。赢得了朝野支持,保证了政局稳定,缓和了派系之争。

文治上倚重李贤、商辂等阁臣,斥逐佞幸,体谅民情,蠲赋省刑,考察官吏,励精图治,善政史不绝书,俨然为一代明君,当其时朝廷多名贤俊彦,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很好的解决的流民问题。荆襄流民是元代以来困扰中央政府的一个大难题。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该地万山环绕,又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元、明时是一个三不管地区。每当灾荒、战乱,这一带常常聚集近百万的流民。

成化初年,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依山据险,荆州、襄州、安州、沔州之间,“流民不下百万”。湖广荆襄地区成为流民的聚居区,贼盗啸聚。成化元年(1465)三月刘通、石龙、冯子龙等于房县大石厂立黄旗起义,拥众数十万。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刘通旧部李原、小王洪起义,流民附和者达百万人。史称郧阳民变。宪宗派抚宁伯朱永讨伐,将之平定。又有陕西周原土官满四占据石城,荆襄复反。宪宗力排众议,命白圭、项忠指挥,四路围攻,荆襄贼平,明军击斩万人,首领刘通、苗龙等四十人被生擒献俘京师。宪宗又专门派出了杨璇抚治荆、襄、南阳流民,设立郧阳抚治以及郧阳府等州县进行管理。

「史载“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藩、臬之臣,籍流民得十一万三千余户,遣归故土者一万六千余户,其愿留者九万六千余户,许各自占旷土,官为计丁力限给之,令开垦为永业,以供赋役,置郡县统之。”」

政府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任命原杰安抚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又设置了郧阳抚治。此后流人得所,四境乂安,直至明末,荆襄再也没有出现大乱。

施行“仁治”。或许是命途多舛,明宪宗格外悲悯众生,自他即位自驾崩唯止,仅在官田减免税粮一项则已达一千九百多万石,在民田税额的蠲免和下内帑赈济更是不计其数。

「“宪宗好生,每奏谳大辟(死刑奏章),多所宽宥,或不得已而行刑。其日必却八珍之奉,默坐焚香。哀矜之意,恻然见于玉色。”」

仅以成化二十一年为例,实录记载当年减免天下官田等项税粮一百零八万五千九百石,然而宪宗除此之外在该年正月从内库中拨帑二十万五两赈济灾民,四月又拨漕粮四十万赈灾,同月与十月又免山东济南、山西平阳、四川成都、河南开封、南直隶凤阳等州府税粮,总计连同官田税赋该年蠲免三百万石,相当全国税额十之二一,可见宪宗不吝恤民。因此尽管成化一朝水旱灾变不断,在荆襄流民问题处理完后,再也没有出现较大的社会波动。

治国首观民生,民生有赖漕运。成化之善政,除了处理荆襄流民与蠲赋省刑外,其次莫过于改革漕运,自明成祖永乐迁都以来,北京便依赖南粮北运,其中需要每年征集大量民伕运粮,路途波折,时常耽误农时,自成化七年后,朝廷减省少了民伕的运输路程,改由官兵漕军长运,虽然朝廷的加耗增加了,但节约了百姓的农时,有利农业生产,同时又制定了各类考课规条,自此以后明代的漕运才有了完备的制度,此制一直沿用至明末。另外由于漕运改革,每年节省下来的输挽之费,总共米十万石之多。

宪宗宽仁英明,即位文治堪称与仁宣之治媲美,朝鲜、琉球、哈密、乌斯藏、暹罗、吐鲁番、撒马儿罕、日本、苏门答剌等国纷纷入贡。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为终明一代的登记人口峰值,反映当时明朝仍然处于盛世。

宪宗在位初期,天下称颂其统治。「《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