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古人看我刷视频,怎么全都破防了 > 第二十二章:王安石变法的可行性计划书
换源:


       《宋朝穷啊,但是宋朝也有钱啊》

《经济大力发展,可为什么就偏偏没有粮饷呢》

《北伐!北伐!北伐!过河!过河!过河!》

《明明成为了经济第一的王朝,但为什么军队会如此的疲弱呢》

《可怜辛弃疾终其一生,也没能收服燕云十六州啊》

《不光他,自从燕云十六州丢了以后,直到明朝才真正回归好吧》

《如果没有我们的高粱河车神,估计赵匡胤还能试一试能不能收服失地》

《……》

赵匡胤时代。

看到上面关于宋朝的内容。

这位征战一生的将军也是再也忍不住留下了泪水。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是想要防止唐朝安史之乱的发生。

到最后却造就了如今的这幅局面。

他更没想到自己的大宋在后世之人的眼里居然会是如此的不堪。

大怂,大送!

这跟骑在他赵匡胤的脸上拉屎有什么区别。

“陛下,那我们还要继续吗……”

此时,赵匡胤的一名心腹也是担心的开口询问道。

毕竟现在整顿的话,其实大宋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

可谁知赵匡胤听到这话并没有直接点头。

反而是看了看自己身后的地图。

看着上面标注的还在作乱的叛军。

他整个人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如何是好了。

毕竟如果不管理武将的话,他大宋就会变成光幕上所说的那样。

可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万一后面再出现了一个安史之乱。

那造成的后果其实可以说比大怂还要严重的多。

要知道就算是鼎盛的唐朝。

不也在那场灾难的面前变成了一摊废墟。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正是因为藩镇掌握了地方的兵权嘛。

所以思来想去,赵匡胤也是狠下了心。

“我大宋今后绝对不能变成光幕上所说的大怂,但是我也不会把权力放到那些武将的手中。”

“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影响现在还没有消失,难道朕就要为下一个安史之乱埋下根基吗?”

其实赵匡胤从一开始的这个想法就错了。

不过毕竟是古代人,而且自己还在局中,所以看的不够客观也属于正常。

但是放到现代,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

其实安史之乱的原因并不,或者不能全都放到藩镇割据的手中。

毕竟其中如果李隆基后期能给点力。

估计大唐的盛世还能继续持续一会。

所以赵匡胤现在最应该该担心的自己能不能像李世民一样成为天可汗。

而不是在这里考虑后世的子孙。

望子成龙其实还没有自己成龙来的实在。

毕竟历朝历代如果没有几个昏君。

那不就真的像嬴政想的那样万世不朽了。

不过跟赵匡胤不同的是。

此时的宋仁宗赵祯却表现出了与他完全相反的想法。

毕竟现在的大宋已经憋屈了太长时间了。

自从赵光义失利之后,几乎整个北宋时时刻刻都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到了自己这里还好。

因为大宋的经济比较兴盛,再加上隔壁的金国没有搞事。

所以还维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但是赵祯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现在的他不像是赵构需要依附世家。

他自己就掌握着国家的三政大权。

所以如果想要改革的话。

其实从他开始就已经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而且他的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

早在一个月前。

他就收到了一位名叫王安石官员的奏折。

上面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是非常清楚的写出了大宋的改革方案。

根据赵祯的翻阅。

他发现这一份变法的奏折可以说写的是事无巨细。

甚至连每一个地方不同的变法事项都标记的清清楚楚。

可以说,如果真的实行下去的话。

就算不能让国家摆脱大怂的称号。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其中均税法和保马法,免役法更是可以大幅度的缩减朝堂的开支。

但赵祯从心底里是不愿意进行变法的。

毕竟虽然王安石所写的可以说是天花乱坠。

但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

最基本的折子他还是可以看得懂的。

“这奏折看似清楚,但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心和对权力和金钱的贪婪。”

……

请大家送一些数据支持一下本书。

大家的支持就是本书继续爆更的动力。

在此,作者多谢各位帅哥美女对本书的大力支持了!!!

另外作者会在下面写出资料的相关出处。

如果大家觉得不对的话可以去出处的下面喷作者。

喷了作者就不能再喷我了哦。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