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林虽然不是第一次见万岳,可还是对他很是有些陌生。总觉得他只是为了报答父亲当年恩情守约的年长者所以没有在意就如一般员工对待。可没想到在一次策划案讨论会上,他的才华远超自己想象。只见他信心十足站在投影幕前,用清晰流畅的逻辑拆解着一个几乎陷入死局的项目。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年轻的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眼神里有未经打磨的锐气,像一把刚出鞘的刀。
那时“年氏***”已是在苏南地区规模不小的公司,年氏是创始人,也是那个需要事事亲力亲为的“上司”。
“这个方案,我觉得可以试试。”万岳在散会后叫住他,递过去一杯温热的咖啡,“风险不小,但值得赌一把。”
年少林接过咖啡,指尖微烫,他抬眼看向万岳,他的眼睛很亮,带着一种让人愿意相信的笃定。“年总信我,我就敢做。”
那之后的两年,是年氏最迅猛的成长期,也是年少林和万岳配合最默契的时光。年少林擅长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里找到那条最适合的赛道;万岳则是技术上的绝对核心,能把她的构想变成一行行精准的代码,一个个落地的产品。
他们一起熬过无数通宵,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轮流小憩;一起在庆功宴上被客户灌得酩酊大醉,互相搀扶着走在凌晨空旷的街道上;一起在拿到第一笔大额融资时,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脚下的城市灯火,眼里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年少林”有一次加班到深夜,万西忽然叫她的名字,而不是平日里的“年总”,“等公司上市了,我们……”
他没说下去,但年少林的心跳漏了一拍。他转过头,看他眼里映着自己的影子,那里面有欣赏,有依赖,或许还有些别的,让她不敢深究的情愫。她笑着岔开话题:“先别想那么远,眼下这个版本更新才是硬仗。”
以为他们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像两棵相互扶持的树,根系在地下紧紧交握,枝叶一起向天空生长。年信任万,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夜里,积累起来的、她以为牢不可破的情谊。
可是我知什么原因,他们间那种兄弟般的友谊不再是牢不可破,取而代之确是猜疑二字。或许是公司搬进新的甲级写字楼之后,或许是另一个资历比万岳低黎氏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行业媒体的报道里,被冠以“天才程序员”“最年轻的技术总监”之类的头衔之后使万岳愤愤不平。
总之。内心破有不满跟膨胀自熬感开始对年少林的决策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语气里渐渐少了从前的商量,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强硬。
“这个合作方口碑太差,年总,不能因他们吓唬几句就?我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A产品上,B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
起初,年少林只当是他对工作的认真,甚至觉得有不同意见是好事,能让决策更周全。直到有一次,他在一份重要的合作协议上签字时,助理犹豫地递过来一份内部邮件截图——是万岳发给技术部核心成员的,邮件里说:“年总的想法太保守,不适合现在的市场节奏,这个项目按我的方案执行,出了问题我担着。”
直到那一刻,他才不得不信别人对他所说的话。原本是因全公司通报做出开除处理的,可是想到他们这么多年的朋友,还是给他个回改机会。于是找陆哲谈话,语气尽量平和:“陆哲,公司的决策流程需要遵守,你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但不能越过我直接下令。
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说什么“此一时彼一时,”陆哲抬眼,目光锐利如刀,“以前公司小,需要你这样稳扎稳打的掌舵人,但现在不一样了,启程要更激进,才能跑在前面。而你,显然已经跟不上了。”
听到这样的话,年少林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刺了一下。他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人,他的才华依旧耀眼,但那份曾经让她欣赏的锐气,已经变成了伤人的锋芒。他大概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她,觉得这个公司离了他不行,觉得自己这个上司,处处都不如他了。
“所以,你想取而代之?”年少林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冷意。
万岳没有否认,甚至微微扬起了下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坦然:“我觉得我能做得更好。这个位置,不该困住你,也不该埋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