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落土的星星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换源:


       七月中旬的清晨,村口的邮筒格外热闹——邮递员骑着绿色的摩托车刚停稳,张大山就举着个喇叭跑过来:“是不是博川师范的通知书到了?楚娃他们的!”他身后跟着一群村民,手里还拿着刚摘的玉米、刚煮的鸡蛋,像在迎接什么珍贵的礼物。

“张叔,是四个快递,都是博川师范的!”邮递员笑着递过信封,牛皮纸信封上印着烫金的校徽,右上角贴着张红色标签,写着“乡村教育定向培养”。张大山接过信封时,手都在抖,赶紧往楚运欢家跑,喇叭里的声音都变了调:“通知书到了!娃们考上大学了!”

楚运欢家的院子里,吴文娇、王强、赵晓慧早就等在那里,手里还攥着之前的志愿确认单。“快打开看看!”王强抱着篮球,急得直跺脚。楚运欢深吸一口气,拆开信封——录取通知书上印着他的名字“楚运欢”,专业栏写着“物理教育(乡村定向)”,右下角盖着博川师范大学的红章,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油墨香。

“我的也是定向培养!”吴文娇举起自己的通知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字样格外醒目,“毕业就能回乡镇中学教书,不用找工作了!”王强的通知书上印着“体育教育”,旁边还附着张“体育特长生合格证明”;赵晓慧的则是“美术教育”,夹着张周教授写的“欢迎加入乡村美术教学团队”的便签。

“走!去玉米地合影!”赵晓慧突然提议,手里还拿着画笔——她要把这珍贵的时刻画下来。四人穿着“博川见”文化衫,举着通知书站在玉米地旁,张大山举着手机,蹲在地上找角度:“靠近点!都笑一笑!这照片要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让全村人都看看咱们村的大学生!”

照片里,玉米叶在风里轻轻晃动,四人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通知书上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张大山看着照片,突然抹了把眼泪:“俺活了五十岁,第一次见咱们村一下子出四个大学生,还是师范的,以后娃们都有好老师了!”

中午,楚家和吴家联合办的升学宴在村委会院子里开席。楚父杀了三只老母鸡,炖的鸡汤飘满了整个村子;吴母从城里带来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引得孩子们围着灶台转;张阿姨蒸的红糖发糕堆得像小山,上面还插着用玉米叶编的小旗子;村民们也各自带来了拿手菜——王婶的炒鸡蛋、李爷爷的腌萝卜、张奶奶的糯米粥,摆了整整十桌。

“我来招呼客人!”张大山系上围裙,手里拿着个酒壶,比自己办喜事还热闹,“大家随便吃,随便喝!今天不醉不归!”他刚说完,就看见李老师提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四个礼盒:“这是给你们的开学礼物,楚运欢的物理实验器材套装,吴文娇的文学名著,王强的新篮球,赵晓慧的专业画笔。”

楚运欢接过实验器材,里面有个迷你抽水机模型,比学校的那个还精致:“李老师,您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李老师笑着说:“我跟博川的物理系老师打听了,这个模型能演示十几种力学原理,以后你教学生时能用得上。”

酒过三巡,张大山端着酒杯走到楚运欢面前,突然鞠了一躬:“楚娃,叔以前糊涂,说过不少难听的话,劝你退学打工,你别往心里去。今天叔敬你一杯,祝你在博川好好学习,以后回村教书,叔肯定帮你找种地的例子——你要讲锄头杠杆,叔给你找最旧的锄头;要讲抽水机原理,叔把自家的机器拆了给你当教具!”

楚运欢接过酒杯,和他碰了一下:“张叔,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等我回来,咱们一起搞‘农具物理课堂’,让村里的娃们在玉米地里学知识,比在教室里有意思多了。”王强也端着饮料过来:“张叔,我也敬您!以后我教娃们打篮球,您帮我组织比赛,咱们搞个‘玉米地杯’篮球赛!”

张大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一口喝干了杯里的酒:“好!好!都依你们!只要是为了娃们好,叔啥都愿意干!”

院子的角落里,赵晓慧正踩着梯子在墙上画漫画——左边是玉米地,右边是教学楼,中间是四人举着通知书的样子,下面写着“2025年夏,梦想从这里启航”。几个小孩围着她,仰着脖子看:“晓慧姐,以后你教我们画画好不好?我们也想画玉米地,画教学楼!”

“好啊!”赵晓慧笑着点头,“等我放假回来,就教你们用玉米叶、泥土做手工画,不用买画笔也能画画。”她从包里掏出几张素描纸,分给孩子们:“现在你们先画自己心里的大学,等我回来检查!”

李老师看着这一幕,悄悄对楚运欢说:“你们四个就像四粒种子,落在了农村的土壤里,以后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孩子遮风挡雨。”楚运欢点头,看着远处的玉米地,突然想起第一次帮张大山修抽水机的场景——那时候他还没想到,自己会用物理知识改变别人的看法,会和伙伴们一起,成为乡村教育的追梦人。

傍晚,升学宴快结束时,四人悄悄溜到村后的玉米地旁,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咱们把这个埋在这里吧,”吴文娇掏出个铁盒子,里面还放着之前的玉米叶书签、星星灯,“四年后回村教书时,再挖出来看看,看看咱们有没有实现今天的约定。”

王强用树枝挖了个坑,楚运欢把铁盒子放进去,赵晓慧在上面画了个玉米苗的记号:“到时候咱们带着学生来这里,告诉他们,梦想是需要坚持的,就像这玉米苗,只要扎根土地,就能慢慢长大。”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玉米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为他们的约定鼓掌。楚运欢看着身边的伙伴,突然觉得,这张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一张入学凭证,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诺——对自己的承诺,对农村娃的承诺,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开学后,咱们要成立‘乡村教育互助小组’,”楚运欢突然说,“每周讨论一次教学方法,我研究‘农具物理’,你研究‘乡土语文’,王强研究‘体育教学’,晓慧研究‘乡村美术’,四年后回村,咱们就能直接用上。”

“好!”吴文娇点头,手里攥着通知书,“我还要写本《复课班的故事》,把咱们的经历写成小说,给农村娃当课外书,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赵晓慧则掏出画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四年后的约定”漫画:四人站在乡村中学的门口,身边围着举着书本的孩子,背景是玉米地和教学楼。

升学宴结束时,村民们都来送礼物——张阿姨给每人塞了袋红糖,说“在学校煮玉米粥时放两勺”;王婶给每人织了件毛衣,说“博川冬天冷”;李爷爷给每人送了本旧字典,说“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别偷懒”。

楚运欢抱着堆得像小山的礼物,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看着全村人关切的眼神,看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看着远处的玉米地,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乡情”——乡情是张大山的喇叭声,是楚母的鸡汤,是村民们的礼物,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牵挂。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楚运欢对着村民们大喊,声音在村子里回荡。吴文娇、王强、赵晓慧也跟着喊:“我们会回村教书,让更多农村娃考上大学!”

村民们的掌声震得玉米叶都在晃,张大山举着喇叭,又开始广播:“咱们村的娃要去上大学了!四年后就回来当老师!以后咱们村的娃都有出息了!”

夜色渐深,四人坐在玉米地旁,看着满天繁星。楚运欢翻开李老师送的物理实验手册,吴文娇读着文学名著,王强拍着新篮球,赵晓慧画着星空。玉米地里的虫鸣和他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乡村夜曲。

“你们说,四年后回来,咱们的乡村中学会不会有新的教学楼?”吴文娇突然问。

“肯定会,”楚运欢笑着说,“而且我们要在教学楼前种上玉米苗,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梦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只要扎根够深,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王强抱着篮球,突然站起来:“我现在就去练球,四年后回来,要教出能打县比赛的篮球队!”赵晓慧也跟着站起来,画笔在手里转了个圈:“我要画遍全村的玉米地,编成《乡村美术教材》,让农村娃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

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埋着通知书的玉米地里,洒在整个安静而温暖的村子里。他们知道,四年后的约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博川师范的四年里,他们会努力学习,为回村教书做准备;四年后,他们会带着知识和热情,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用农具讲物理,用故事教语文,用篮球传勇气,用画笔绘梦想,让玉米地里的希望,照亮更多农村娃的未来。

而此刻的村委会公告栏上,那张四人举着通知书的照片已经贴好,旁边写着张大山的亲笔字:“2025年夏,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考上博川师范大学,四年后回村教书。”路过的村民都会停下看一眼,脸上满是骄傲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四年后,四个年轻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玉米地里学习、在操场上奔跑的场景——那是属于这个小山村的,最温暖、最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