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寒窑仙赋 > 第432章 唐朝篇:建立都护府
换源:


       ——书接上回——

如意元年,武则天引见存抚使所举之人,不论贤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种官职进行试用,试官制度由此开始,而同时分尸案出现在神都。

此时,狄仁杰的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那片被血水染红的河水,每一丝波动都似乎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狄仁杰眉头紧锁,嘴角挂着一抹难以置信的沉吟,因为那突如其来的血水,无疑是指向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尸体入水的时间之短,几乎可以断定凶手就在不久前完成了这残忍的一抛。

狄仁杰的注意力却被尸体上那些细微却致命的迹象所吸引。他蹲下身来,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过每一寸肌肤,每一个伤痕。

那些原本应该指向快速入水的证据,此刻却在他脑海中拼凑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与他的初步推理背道而驰的真相。

狄仁杰心中一震,那份自信与沉稳瞬间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疑惑所取代。极少在推理上栽跟头的狄仁杰,此刻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狄仁杰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依然难掩那一抹难以言喻的沉重。

此时,高长恭从塑料布上小心翼翼地拿起了那仅有的一截断臂。

空气中似乎凝固了一瞬,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只断臂之上,其上佩戴的扳指在阳光下闪烁着诡异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高长恭的动作缓慢而沉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祭奠。

狄仁杰的视线随着高长恭的动作移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真相的渴望,也有对自我怀疑的痛苦。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留下那紧张激烈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让人窒息。

紧握的手掌被打开了,在那终于摊开的掌心,所有人都能看见:“那是…水草?”

高长恭缓缓放下那截断臂,指尖还残留着水草滑腻的触感,他沉声说道:“不仅仅有水草,我在打开死者手掌之前,就敏锐地捕捉到,那指甲缝里藏匿的些许泥沙,仿佛在低语。”

高长恭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扫视着四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肃。

“这些都是死者生前溺水的铁证!”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众人的呼吸不由自主地变得急促,仿佛能感受到那股从死者身上传来的冰冷与绝望。

“你们可知,为何只有在生前溺死的人,才有可能在本能挣扎时用手抓到水中的水草和泥沙?”高长恭的语气突然变得激昂起来,他走到水边,弯腰捡起一根漂浮的水草,轻轻摇曳:“想象一下,那绝望的瞬间,死者在冰冷的水中拼命挣扎,他们的手指无助地划过水面,试图抓住任何一丝可以救命的东西。水草缠绕,泥沙嵌入,这是他们与死亡抗争的最后痕迹!”

他的话语如同狂风骤雨,席卷了整个现场。人们仿佛能看到那个在水中挣扎的身影,听到那无声的呼救,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恐惧与绝望。

高长恭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同情,他深知,作为一名仵作,他的工作不仅仅是解剖尸体,更是要倾听死者的无声诉说,为他们找回公道。

但高长恭的脸上并未浮现出丝毫的自得之色,他的语气重归平静,仿佛刚刚那场激情澎湃的演讲从未发生过:“仵作的工作,只是帮死者说话,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我们手中的刀,不仅是解剖的工具,更是正义的利剑。”

说完,他轻轻地将手中的水草放回水面,让它随着水流缓缓漂远,仿佛是在为死者送行,也像是在默默许下承诺——无论生死,真相永存。

上官婉儿被高长恭摆脱了被视作犯罪嫌疑人的困境,接下来一步一个脚印以尸体表现出的证据为根基。

六扇门宣布破案以后众人离开,裴虎感谢的对高长恭说道:“谢谢这位先生!”

此时高长恭见所有人离开以后,说道:“你们真的认为死者变成碎尸没有第二人介入?”

“什么?”裴虎和狄仁杰惊讶的问道。

“她只是知道了天枢的秘密,才被让逼着直杀,但是那个女人太毒了,不放心才让不良人旧部处理的!”高长恭说完就看向裴虎和狄仁杰。

裴虎问道:“先生你的意思是武曌?”

狄仁杰说道:“那个靠着勾~~引~~李治夺取权力的女帝,不会这样坏吧?”

高长恭拍了拍狄仁杰和裴虎的肩膀说道:“以后,你们会见识道这个女人的坏、毒、贱,的事情的,吾等拭目以待!”

武曌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皇室,父亲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于武德七年出生。

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为其姐,另一位是郭夫人。

在神都碎尸案破获之后,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尤其是当死者身份被揭露为柳如意时,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武曌,这位权倾天下的女皇,在如意元年九月的秋风中,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改年号为长寿元年。

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坊间流传,柳如意曾是武曌身边的一名女官,因知晓了女皇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被灭口。

武曌改年号,或许是为了逃避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亏欠与恐惧,担心杀孽太重,会折损自己的寿元。

与此同时,在远离京城的边疆,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正浩浩荡荡地向武周归附。他们的马蹄声在广袤的草原上回荡,扬起一片片尘土,如同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武曌得知此事后,当即下令将其分置十州,以彰显大周的天威与包容。

然而,就在这归附的大潮中,却暗流涌动。

吐蕃首领曷苏,一位英勇善战的勇士,也率领着他的部落请求归附。武曌欣然应允,并派遣张玄遇率领精兵二万前往迎接。

这支队伍,铁甲如林,旌旗蔽日,气势恢宏,仿佛预示着大周的无上荣耀。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张玄遇的队伍即将与曷苏部落会合之际,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曷苏归附之事泄漏,竟被其国人擒回!

这一变故如同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张玄遇站在阵前,望着远方尘土飞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归附的失败,更可能引发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就在这时,另一个部落的归附消息传来,如同黑暗中的一缕曙光。羌族首领昝捶,率领着八千余名勇士,穿越重重险阻,毅然决然地向大周归附。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清流,冲淡了之前的阴霾。

张玄遇当机立断,以其部落置莱川州,并亲自率军护送他们前往新的家园。

这一路上,张玄遇与昝捶并肩而行,共商大计。

他们谈笑风生,仿佛早已忘却了之前的惊心动魄。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这片土地上,暗流依旧涌动,战争与和平,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此刻的边疆,既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又暗藏着危机与挑战。而武曌在京城中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与未来。

在神都碎尸案破获以后六扇门总捕头裴虎对朝廷失望辞官回乡,神都的街头巷尾仍沉浸在对裴虎总捕头悲剧的余悸之中。

裴虎辞官归乡的消息刚刚散去,一股暗流便在朝廷深处悄然涌动。

夜幕低垂,月光稀薄,裴府上下在一夜之间被黑衣人笼罩,刀光剑影中,裴虎的九族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只留下一片死寂和未解的谜团。

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传遍了江湖与朝堂,人心惶惶。

武氏家族中,一位名叫武逸的年轻人被武曌秘密任命为新的六扇门总捕头。

同年九月二十日,西北边境烽火连天,武曌采纳了西州都督唐休璟的“请复取四镇”之策,决心重振大唐威名。

武曌亲自点将,派遣大将王孝杰领兵出征,誓要一雪前耻,收复失地。

大军出征之日,旌旗蔽日,战鼓雷动,神都百姓夹道相送,眼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未知的恐惧。

王孝杰率军一路西行,所过之处,秋风扫落叶般荡涤着吐蕃的势力。

同年十月的一个清晨,霜白如雪,王孝杰大军突然出现在龟兹城下,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将上演。

吐蕃守军措手不及,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唐军,只能仓促应战。

战场上,箭矢如雨,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动地。

王孝杰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最终大破吐蕃,一举收复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

胜利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回神都,武曌大喜,当即决定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以巩固战果,彰显武周国威。

然而,这一决策却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群臣纷纷上书反对,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但武曌心意已决,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在紧张激烈的朝堂辩论与边疆烽火交织的背景下,武逸作为新任六扇门总捕头,也开始在江湖与朝堂间布下自己的棋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雨飘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