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万岁登封元年五月,上官婉儿在高长恭的易容之下,制造刺杀救下武则天,成功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同时五月二十一日,营州契丹中的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突然举兵造反。他们率领着麾下的勇士,如同黑夜中的猛虎,悄无声息地包围了营州城。
城楼上,火把摇曳,守城的士兵们还在懵懂之中,未曾察觉到即将到来的风暴。
突然间,叛军的呐喊声如雷鸣般响起,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营州城瞬间陷入了混乱与火光之中。
李尽忠与孙万荣身先士卒,他们挥舞着锋利的战刀,所向披靡。守城的都督赵文翙虽拼死抵抗,但在叛军如潮水般的攻势下,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营州城被攻破的那一刻,赵文翙身中数箭,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甘与绝望。
叛军攻陷营州后,士气大振,十日内兵力迅速膨胀至数万之众。他们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势不可挡,直逼檀州。
檀州城内的百姓和守军人心惶惶,城门紧闭,生怕成为叛军的下一个目标。
然而,叛军的铁蹄并未因此而停歇,他们包围了檀州,城外的喊杀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吞噬进去。
在这危急关头,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挺身而出。他率领着麾下的精兵强将,如同天降神兵,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双方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
张九节身先士卒,他的战刀在叛军中左劈右砍,无人能挡。在他的带领下,守军逐渐稳住了阵脚,开始反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叛军终于被击退,檀州城得以保全。
然而,武则天并未因此罢手。她愤怒地拍案而起,决定派遣更强大的军队去征讨叛军。
将军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人受命出征,他们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契丹领地。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埋伏。
在一个雾气蒙蒙的清晨,曹仁师等人率大军行至一片密林之中。
突然间,四周的雾气变得浓稠起来,视线变得模糊不清。就在这时,一声号角响起,契丹叛军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如同鬼魅一般。
曹仁师等人措手不及,大军瞬间陷入了混乱。叛军的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曹仁师等人虽拼死抵抗,但在叛军的猛攻下,终究还是大败而逃。
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哀嚎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令人不寒而栗。
曹仁师等人的大败导致建起不久权威的武则天开始破罐子破摔,在见证上官婉儿的才能以后封上官婉儿为武周女丞相协助自己处理政务,同时武则天开始大量招收男宠,淫~乱~之~声每天比比皆是,加速了武周灭亡的脚步。
万岁通天二年四月,武则天铸成那震古烁今的九鼎之日,天空如洗,阳光却带着几分不祥的炽烈。鼎身铸有繁复图腾,每一笔一划都似乎蕴含着山川河岳的雄浑与大地的沉稳。
这九尊庞然大物被缓缓曳入宫城,沿途石板路上,每一声金属与地面的摩擦,都震颤着人心,仿佛历史的巨轮在这一刻沉重地碾过。
宰相与诸王身着华服,神色凝重,率领南北衙宿卫兵共计十余万人,浩浩荡荡,如同潮水般涌动。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却难掩内心的震撼与敬畏。
宫中的大牛、白象,这些平日里温顺的巨兽,此刻也被装扮得庄严非凡,它们鼻息间喷出的白气,与士兵们的汗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肃穆氛围。
随着九鼎的缓缓移动,武则天亲自撰写的《曳鼎歌》在人群中响起,声音由低沉渐至高昂,如同远古的号角,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激情与忠诚。
宰相、诸王、士兵,乃至宫中的仆从,无不齐声唱和,那歌声穿透了宫墙,回荡在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终于,九鼎依照各自的方位稳稳立于明堂廷内,每一鼎都仿佛是一座小山,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阳光从云层中透出,洒在鼎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一刻,整个宫城仿佛都被神圣的光芒所笼罩。
同月,紧张的气氛并未因九鼎的安置而消散,反而更加浓郁。武则天果断下令,派遣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三位大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再次踏上了征伐孙万荣的征途。
大军出征之日,旌旗蔽日,战鼓雷动,士兵们的呐喊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誓要将叛逆之火彻底熄灭。
同年六月,战报传来,孙万荣兵败被杀,这一消息如同夏日里的惊雷,瞬间在长安城内外炸响。人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武则天站在明堂之上,望着那九鼎,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深思。
这一场场紧张激烈的较量,不仅巩固了她的统治,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时奸臣来俊臣,那张阴骘深沉的脸庞上,闪烁着算计的光芒,正密谋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
来俊臣欲将武氏诸王及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悉数罗织入网,编织出一场莫须有的罪名,更妄图诬陷李旦、李显与南北衙禁军合谋叛逆,意图以此为契机,将整个朝廷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
消息如同暗夜中的野火,迅速在皇族与权贵之间蔓延开来。
武氏诸王,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亲王们,此刻如惊弓之鸟,聚在一起,面色惨白,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太平公主,那个昔日里风华绝代、权谋深沉的女子,也难得地露出了慌乱之色,她深知一旦落入来俊臣之手,必将万劫不复。
在死亡的阴影下,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皇族与权贵们,不得不放下身段,联手对抗这个共同的敌人。他们暗中搜集来俊臣的罪证,每一份都足以让这个奸臣身败名裂。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将所搜集的罪状公之于众,来俊臣的罪行如潮水般涌现,震惊朝野。
来俊臣被迅速下狱,等待他的将是极刑的审判。狱中,他依旧保持着那份令人不寒而栗的狡黠,但面对铁证如山,他也只能无力地垂下头,那双曾经算计无数生命的眼睛,此刻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在行刑的那一天,京城内外,人潮涌动,百姓们纷纷前来,只为一睹这个恶贯满盈之人的下场。
来俊臣被押解至刑场,沿途,人们纷纷唾骂,那些因他而死的冤魂仿佛在空中游荡,诉说着无尽的仇恨。
刑场上,刀光一闪,来俊臣的人头落地,结束了他那罪恶的一生。
“赃贿如山,冤魂塞路”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来俊臣罪恶生涯的真实写照。
武则天,这位女帝在得知天下百姓对来俊臣的愤怨后,终于下令历数其罪状,没收其家财,以平民愤。
这场风波,虽然血腥残酷,却也彰显了正义的力量,让世人看到了,即便是权倾一时的奸臣,也终将在正义面前倒下。
在杀了来俊臣以后,武则天如新朝王莽一样,王莽改名改制,而武则天改年号找男人,就这样改万岁为圣历元年。
圣历元年二月,武承嗣、武三思谋求为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做继承人的。”同时武氏家族也逼迫武则天。
武氏家族也开始清除大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后人,还有薛家后人,回想当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战于横山。
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
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
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
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铁勒败军,擒其叶护(首领)兄弟三人。
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九姓铁勒衰败,不再为边患。
薛仁贵携胜率千余人,进攻重镇扶余城,薛仁贵一路凯歌,与李勣大军会师于丽州都城平壤外,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
现在武氏家族在消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后人以后开始诛杀薛仁贵的后人,在程咬金委曲求全之下救下薛仁贵两个孙子。
不久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进一步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而在后来一次征兵中,“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李显)行,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
此事更加说明李唐才是众望所归。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武则天最终放弃让武家的人继任皇位,立李显为皇太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