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浪漫小说 > 大王庄 > 十一,儿时过大年
换源:


       农村过年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春节,截止到前十年,越发觉得,已经失去了传统节日的意味。

俗话说,进入腊月就是年,农村人就要为过年做好各样的准备。

腊月初三是大王庄庙会,这一天十里八村儿的人都会来这边购买过年年货。

庙会的设计估计也是根据春节的到来而准备的,村东头的观音庙,特别选定这个时间,村里隆重举行祈愿上香活动。

传说腊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这个节日是佛教重要的节日之一。

大王庄东面的观音庙,其实从腊月初一就比较忙碌了,因为远路的村民知道,不能赶在腊月十九这一天进行烧香许愿,因为腊月十九日当天,是没有机会进入观音庙上香的,村里要举行观音诞辰日大典,不允许其他人员进入。

附近的村民也都特别的清楚,只要进入腊月,哪一天都可以向观音祈求健康,平安,幸福,祈求明年有一个好的收成。

古代传说中说,腊月十九是一年当中最不好的日子,一般的村民都认为,不好的日子就是和疾病,饥饿,贫困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向菩萨发起祈愿,菩萨听到后会大发善心,自己一家人都会避开疾病饥饿和贫困的。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春节,是所有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亲戚之间都要选择在春节这个节点,每家亲戚都要去看望一下的。特别是家里有老年人的亲戚,礼物多少无所谓,人是必须要到场的。

我家有五个姑姑,四个舅舅家,三个姨姨娘家,还有一个干娘家,六个表叔家。在我们家里的老亲旧眷的亲戚当中,都是有老年人的。

特别是我父亲,常年在外地教学,平常是没有时间走亲戚的,农村的亲戚之间都保持着那种淳朴的亲戚之情。

假如一年当中不上门拜访看望老人,老年人下面的年轻人就会和你生气闹别扭,甚至达到断绝亲戚关系的地步,他也不会来我家拜访老年人的。

我奶奶是特别讲究这个春节礼仪来往的事情,虽然年纪80多岁,春节走亲串门的事情他都要亲自安排。

不论我父亲有什么事情,几个重要亲戚的走动必须由他来完成。

农村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年三十的晚上,除夕是一定要和本家人在一起吃饭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老少热热闹闹,总结一年的收成怎么样,明年有什么新的打算,也算是一个家庭年终总结会吧!

我感觉这个家庭年终总结会特别好,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亲情大节,先从自己的家族来说起,家族的感情好了,我们的生产和关系就比较好,家庭关系好了,自然而然一切都好了!

除夕这一天大家都是要熬夜的,吃吃喝喝到12点,目的就是赶在第一波,给家家户户去拜年。族长有个特别的规定,凡是赶在第一波拜年的人家都会兴旺的。

我们小孩子们都特别的兴奋,在除夕这一整个晚上是不会睡觉的。

过了除夕12点就是初一,拜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按照族谱上的分支,选定辈分最大,年龄最大的先去拜年,自家的分支拜完年以后,还要去其他姓氏家拜年,其他姓氏的拜年方式也是按照族谱进行的。

过了除夕12点,整个大王庄立刻沸腾起来。

家家户户都选择在12点的最早一秒选择燃放鞭炮,大王庄800多户,鞭炮齐鸣,烟雾如云。

伴随着拜年大军的川流不息,看到行人,不论认识不认识,互相作揖拜年问好。加上谁的拜年声音最大,你就是得到福报最多的人的风俗习惯,一时半会儿也分不清鞭炮声音和问候拜年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王庄就像烧开了一百度的热水,拼命的往空中喷涌着热情,整个村庄都沸腾啦!王庄的上空笼罩在极度兴奋的氛围之中。

人们都踏着鞭炮的响声和烟雾,携带着统一口腔的喊叫声,向祖奶奶拜年啦!向老爷爷老老爷爷拜年啦!像老奶奶老老奶奶拜年啦!向爸爸妈妈拜年啦!向哥哥姐姐拜年啦!

我们的拜年不是说说一声过年好就好,每到一家地方都行跪拜大礼的。山东的跪拜大礼我这里就不介绍了,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跪拜大礼的姿势,是必须每个人都要从小掌握的礼仪动作。

去每家拜年也不是说随便去的,我奶奶都要认真做好去哪家,谁去的分配工作安排。

张姓祠堂和族长那边肯定是我父亲去,一般都是家庭的家长带着最小的儿子去。代表着现实和未来,同时也代表着全家人的祝愿。

我的跪拜大礼是我父亲亲自教我的。

第一步如何双手叩拜。

第二部单腿动作和双腿站立的姿势。

第三部眼神平视看望拜揖人物。

第四部弯腰下跪角度。

第五步头碰地面速度等等,都是有硬性的规定的。

动作不标准不行,动作太潦草,速度太快不行,必须保持中规中矩的匀速运动,能表达自己内心对拜揖对象的尊重和爱戴。

否则动作有轻微的不符合标准,那就是对拜揖对象的不尊重。是一种特大不敬的行为,应该受到全村人的谴责,可以直接降低你这一家族的威望。

其他姓氏的老人拜祭,是由我大哥带领二哥去的,代表着下一辈儿的希望和尊重。其他姓氏之间也是这样安排的。

整个大王庄所有人的一个共识,不知道喊了多少新年好,不知道磕了多少头,口袋里不知道塞了多少的香烟和瓜子,小孩子的口袋里,不知道捡了多少没有炸响的鞭炮和糖块。

我去拜年都要穿着我哥哥的大衣服,原因是我哥哥的口袋比较大,一边装鞭炮,一边装糖块儿瓜子,空间装满了还要飞奔回家一趟卸货,二次三次飞奔出家门,就是为了赶在别人家的孩子还没有抢到没有燃放的鞭炮,赶在别人家的糖块儿还没有发完之前。

干脆的孩子们,包括十一二岁的孩子,还有那些未成熟的成年人,都加住了抢鞭炮和糖块儿的大军当中。

东头的孩子和西头的孩子分两派儿,大王庄一共13个生产队,东头的有六个自然组,机头有五个自然组。中投的六个自然组里面分成了三派,西头儿五个自然组里面分成了五派。

派和派之间互相不沟通信息,故意隐瞒哪个地方还有没有未燃的鞭炮,谁家还有糖块儿没有分完。

只要东头的派别进入我们西头家庭,我们就会告诉西头的小队长,哪个地方还有未燃的鞭炮,谁家还有没有分完的糖块儿。因为我们不能连续去那个地方要糖块儿,尽量让东头的孩子来我们西村进行拜年磕头。

糖块儿不是乱给的,每个人一一人一块儿,也就是说磕一个头就给一块糖,只能来两次重复磕头,再多了就不行。

我们西头自己的家庭大部分都认识我们,所以我们都磕过两遍以后,只能跑到东头去磕头,因为东面的家庭不认识我们是谁家的孩子,看见陌生人磕头就要给糖块儿,因为头磕下去不给糖块儿是不行的,这是大王庄老老实实都知道的规矩。

反之也是同理,我们去东面磕头的时候,东面的朋友也会告诉我们,谁家还有没有发完的糖块儿。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资源共享,大家都图那个热闹劲儿。

不论是第一波磕头的还是磕头到早上8点的,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希望和祝福过去的,说不尽的过年话,说不尽的好听话

到每一家时间大约一分钟左右,匆匆磕头,匆匆离开,因为我们大王庄村太大了,需要磕头安排的任务太重了。我们家光磕头任务,就需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磕头运动从12点到第二天的十二点才能完全结束,当然当天亮的时候磕头的人是比较少的,这个起的比较晚的拜年的家庭,就是家庭辈儿较大,人员比较少,一开始还不能去别人家,只能等着别人给自己磕完头以后,再去自己家需要磕头的地方完成初一运动任务。

过去农村有一种怪现象,家族当中辈大,并不是一个好事情。穷大辈的意思就说明,家里没有钱,娶媳妇娶的晚,所以慢慢自己的辈儿就变大了,后代就比别人晚了好几代。

初一十二点点过后,拜年磕头运动嘎然而止,大家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睡觉去了。因为初二是走老娘家的日子,不睡觉第二天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去拜年,老娘舅舅会骂人的。

过去不像现在的孩子们给舅舅拜年那么容易,随便磕一个头就给红包。

那个时候要给姥姥拜年和舅舅拜年,都是按照中规中矩的拜揖仪式进行的。

姥爷老娘是妈妈的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舅舅是妈妈的兄弟或者哥哥,同样拥有生杀大权。

初二这一天是绝对不能马虎的,他是所有拜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假如得不到重视或者做不好,自己的母亲也不会轻饶自己。

这一份对亲情的重视,我们现代人,是一点点也不会做到了。

初三是看望姨娘的时间,也是看望姑姑的时间,这时间和初二一样高度重视,姑娘姑娘,姑就像亲娘一样,姨娘姨娘,姨也像亲娘一样。

初四就是父亲的老娘家的拜揖日子,这个时间老年人都比较多,老年人专门疼孩子,对孩子的磕头动作标准不标准,要求都不是太高。孩子们心中也知道,这种老老娘家是一般没有红包的。

因为这是父亲的老娘家,父亲大了应该孝敬自己的老娘,和孩子们关系不大。

农村还有一种风俗叫三辈亲,一般到了姥姥娘这一辈儿,姥爷老娘死后,基本上就断根儿了。关系供的好的,可以在来往里一辈儿,一般的都是到这一代,就结束了所谓亲戚的关系。

初五初六我们这里就不多讲了,一般就是刚出嫁的女儿回家,或者还有自己的好朋友好友去看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