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是否存在于平行世界的自己,但是我似乎感觉到这种意识就是来源于他。
我家邻居姓李,是大王庄单门独户,李大爷为了延续单纯香火,一连生了五个女儿,也没有产下一子。
我们两家的围墙很低,我三岁就可以轻松的越墙爬到他家们家里去,李姓一家人都特别喜欢我。
特别是李大爷,他已经我母亲商量好,认我为干儿子,开始我父亲并不同意,经不起我母亲的再三说法,加上李大爷对我们家农活的帮助,父亲就勉强同意了。
父亲是我们县一中教师,后来因为工作业务能力强,被提拔为校长,李大爷家里的两个大女儿,也考上了父亲的学校,李大爷更是拿我们当成一家人,所有农活都是他帮着我们干。
李大爷家里的三女儿倩倩和我一样大,吃住在一起,我也一直认为倩倩就是我的亲妹妹。
我们一起跟着母亲去南洼干活,母亲也把倩倩当做了自己的亲女儿来看待。
大哥他们在去地里捡柴火的时候,我和倩倩也跟着去,南洼河地上,栽了大约3km的槐树,河底泉水溪流匆匆,河堤槐树密集,这里是我们大王庄所有孩子玩耍的地方。
河堤里面的大片土地种的都是红薯,到了秋后,收获的村民大军都会全部集中到河堤上,因为离家有3km,每家都会在河堤上搭一个窝棚住宿。
大王庄因为面积比较大,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三亩的土地,我们家四口人,就有12亩的红薯地。
因为红薯种植的太多,每个家庭的劳力又不是那么多,加上刨红薯特别费力气,所有人都需要早起晚睡的加班。
收获是比较麻烦的,把红薯瓜刨出来,再把红薯镲成片,再一片一片凉开土地上,等着晒干,才能及时收货。
否则秋雨到来,红薯干就会发霉,一年的收成没有了,卖不了好价钱,孩子的学费就没有指望,一家人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因为特别重要,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业,所以我们村里的每个家长都特别重视。
窝棚是家里的床搬到河地上,用竹片儿和塑料纸搭制而成的,有的家庭一个不够用,需要搭一个更大的帐篷,这样就解决了在里面做饭休息的需要。
我们家的窝棚和李大爷家的窝棚不在一起。
因为我们是第六生产队,地在南洼的东面。李大爷家是第七生产队,地在南洼的西面,中间隔着两公里的距离。
我们两家是搭伙收货红薯的,先把我们家的红薯收拾好,再去李大爷的家的红薯地里去干。所以为了赶时间,大人们都是白天晚上连着干。
大哥二哥白天他们都在学校上学,晚上回来是要参加劳动的,李大爷家的两个大女儿,也是晚上要回来劳动的。
我们两家人就有八个劳动力,所以我们干的比较快,人多仅力量大,在气势上我们也是十分有把握的,我们两家一天就能完成一块地的任务。
每当我们完成一块地,一眼望去地里就像下了雪一样,那种漂亮和满足感,孩子们是高兴的,大人们也有了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有了生活的希望!
老老少少一起劳动就是热闹,孩子们也有了和大人互动的时刻。
一起劳动的快乐,是现在还在体会不到的,孩子通过劳动,会越来越懂事,知道父亲母亲的不容易,知道收获来自劳动,快乐来自陪伴!
因为我们两家人多势大,我从小就认为我们两家是全村最值得骄傲的人家。
村里按照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平均分配给每家每户。我们家有三块地,大爷家也有三块地。
我母亲都会在家给我们做饭,为了送饭节省时间,母亲安排大哥二哥,把烧好的玉米面儿糊提前送到地里,放在窝棚里面凉着,等我们吃饭的时候就变凉了,这样就能减少吃饭的时间。
母亲安排我和倩倩,把煮好的红薯和玉米面儿饼,用包袱打成两个包,我背着较沉重一点的红薯包,倩倩背着轻一点的玉米面儿饼包,斜挎在我们两个人肩上,我们两个负责送到南洼地里。
母亲说,你是哥哥应该懂事一点,你也是男子汉,更应该多为大人做一些事情。送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你们两个一定保证完成,中途不能乱跑,尽快把饭送到地里,不能耽误大爷哥哥们吃。
我们两个人总是在母亲面前保证,完成任务,不会乱跑。
从大王庄家里到南洼有两公里远,路上大都是送饭的孩子们,有的是挑着饭送去的,棍子的前面挑的是红薯粉面糊,后面就是红薯窝窝头。
有的是用小推车推着去的,左边是红薯汤,右边是玉米饼。
我们就是背着去的,我背着是玉米面儿糊,倩倩背着玉米面儿饼。
土路上特别的热闹,孩子们一边走一边互相鼓励着。对孩子们来讲,送饭这个活动,就是大人安排的一个游戏。
我们互相比较着,谁家是什么面饼,互相炫耀着自己家的饭食。
红薯饼是玉米面儿和红薯面儿一起合成的,比玉米饼差一些,最差的就是窝窝头。
红薯面儿糊和玉米面儿糊也不一样,因为我们大王庄红薯粉特别多,而玉米的产量比较低,显得有一点点珍贵,所以玉米面儿好一些。
加了菜的面糊比没有加菜的面糊高贵一些,家老葱花儿的面糊要比家红薯叶的面糊好一些。
加了盐和黄豆的玉米面糊是最好的。
我们家就是既加了盐还葱花炝锅,再加上是玉米面糊,另外我们家还有十张白面饼,所以我们就要走在孩子们的前面,其他孩子,按照我们的分类评比顺序排列走在后面。
南洼的河堤上,窝棚一排排连着一排是一道风景,孩子们送饭的顺序也是一道风景。
因为我父亲教师有工资,我们家里才能买得起黄豆。
因为父亲是吃公家饭的人,每个月都有白面粮票补助,所以我们家里才能在特别重大的农活的时候,给劳力繁重的人,吃一顿白面饼。
我们不给他们比较什么面糊什么饼,就白面饼这一项,我们就首当其冲理所应当的走在送饭队伍第一位。
看不起别人的性格就这样形成的,倩倩和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知道这种感觉是与生而来的,是家庭的各种因素组成的。
意识这个东西生成是不可逆转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们的意识当中是分的很清楚的。
家庭没有这个条件的孩子们,他们的自卑心理从和小孩子的对比当中就会产生。
在温暖饱饿面前,往往这种自卑的心理记忆是写进骨髓里面的,不仅仅是孩子!
倩倩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她家里有三颗榆树,春天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榆钱就是一种最好食粮。
榆钱的用途特别广泛,可以做汤,可以做成榆钱饼,加点糖,也可以做成榆钱菜,是度过粮荒的最好办法。
七十年代不是因为人多没有吃的,而是农业科技不发达,亩产量特别低造成的。
现在我们把红薯玉米称作粗粮,那个时候玉米是细粮的范畴,白面普通人家是没有的。
当时小麦的亩产量只有500斤左右,按照工分计算,每家只能分到手100斤左右。
白面都是给老年人吃的,母亲都是早上给奶奶擀一张直径50公分的白面薄饼,八印大锅烧上水,水烧开之后,把薄饼放到大锅里。
烫熟以后,把白面皮捞到一个小盆里,放一点盐,再放一滴香油,油香味儿在热水的激发下,一瞬间香油味儿就充满了房间。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孩子最幸福的时候。
大锅的水里面继续在下入红薯面条,给母亲父亲哥哥们吃,我三岁之前都是跟奶奶一起喝面片儿。
这种吃食的优越感,是哥哥们眼巴巴的看着不能食用的,同时也是不会拥有的。
母亲总是教育哥哥们,你们三岁前也是和新元一样,我奶奶一起吃面片儿的,现在你们长大了,身体长棒了,就不需要吃这个白面皮儿了。
二哥总是问,那奶奶也是大人呀?为什么他天天吃呢?
母亲说,等你长大了成了老人家也是可以吃的,老人家身体弱需要补养。
那我们长老了就可以吃面皮儿喽?
是的,等爸爸妈妈老了,你们也要给我吃面皮儿。
现在好了,以后就会更好了,我们以后都吃面皮儿的。
我们能不能像小三儿一样可以喝白面汤呀?
越是好吃的东西就不要贪吃,最好是不吃,养成了坏习惯就不好啦!新元到了四岁以后,也和你们一样,擀面皮儿不能吃,都是不能喝汤的,容易喝馋了,吃不下玉米面儿!
我李大娘就说你偏向小三儿,我都是我们干,也不给我们好吃的。
不要乱讲,昨天你们不是每个人一张白面饼吗?人家小三儿就没吃,是不是?所以我们家是最公平的,小三儿不干活儿,我不能让他吃白面饼。
是的妈妈我知道了!
好孩子!你们要想天天吃白面饼,就要好好的学习,农村人家的孩子的出路只有考上了大学,才能脱离这种贫穷!
我问到母亲,我爸爸是怎么吃上国家粮的?
母亲笑着说,我刚才不是说过吗?你爸爸是考上师范学校毕业的,才能当上教师,吃上白面,新元将来也要好好学习,和你爸爸一样。
二哥说,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大哥摸着手上的老茧说,我都下学了,怎么办?
母亲温馨的说,老大那不是你的错,你看看你没有学上,考不上大学也没有办法,不过你爸爸说让你复读一年就好了!你看看我们村上,有哪一个孩子上过高中呀?你应该是我们村里受教育最多的。
我去上学,家里谁干活呀?我想在家里干活儿,这样妈妈就不会这么累了!
哎呀大儿子懂事啦!不过妈妈不希望你给我分担这些农活儿,而是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将来妈妈还指望你享福呐!
不妈妈,我不会去复读的,我不是学习的材料,我也不想考上什么大学,这个爸爸是知道的。
你不考大学也没有问题,有你高中毕业,就相当于古代中了举人一样,在我们村里你同样是最有学问的人,不是前段时间,王书记还让你去我们学校当老师吗?
那我就去学校当老师,教育我们村里的学生将来都有出息,这样也不耽误帮着妈妈干农活儿!
好的老大,我给王书记说一声就好,你要是愿意当老师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我高兴的跳着说,哥哥当老师好,哥哥就当我的老师吧?
好的老三,哥哥就当你的老师,一直教到你大学毕业!
二哥说,我明年就不能参加家里的所有劳动了,是我考初中的关键时刻,我一定要考上大学!
老二还是有志气的,以后妈妈就不会让你再来家里干农活儿了,明年我们把南湾那两块薄地,承包给你李大爷,正好我们家就能轻松一点,妈也有时间给老二做饭了!
我说到,妈妈明年我也去上学!
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了才行,不过你可以帮妈妈干活儿呀!
好的,我在家里帮助妈妈干活儿!二哥,你就好好读书吧!
母亲是家的全部,父亲不常在家,我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才是最坚强的人!
母亲常常给我说,前几年哪里有饭吃呀,三年旱灾,加上五八年发大水,地里没有庄稼收成,什么野菜都吃过,那个时候还亏了你李大爷家里有三棵榆树呢!要不是有这三棵榆树,不知道哪一天就饿的不行了。
倩倩家这个三棵榆树还是救了你的命啊?
是的,那个时候,大家都吃不到野菜了,就连地里的烂红薯,茅草根,还有那树皮,我们都饿的要吃下去。
孩子们啊!过去我们这一代人受的罪,我们都不敢回忆那个时候是怎么过来的,你们现在好多啦,能吃上饭就不错了!
现在老大和老二还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他更是老天赐给你们的幸福呀!你都要好好的珍惜把握!
老三是生在新社会,长在蜜罐里的孩子,应该像你哥哥们学习,要学会懂事,要学会刻苦学习,长大了考上大学,妈妈脸上也有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