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架空历史:大夏王朝藩篱录 > 第5章 笄礼
换源:


       到达洛邑后不久,李慧娴就敏锐地意识到决定她地位稳固的两个关键因素。首要的是,她必须赢得夏武帝刘承的欢心,而非仅仅是刘恒;其次,就是女子八雅的诗词歌赋,洛邑是一个文人阶层队伍庞大的城市,文风气息浓郁,从农业到医学,从天文到地理,各个领域都体现了其浓厚的诗词气息。因此,在抵达洛邑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李慧娴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诗词歌赋的学习,她需要尽早的知道这个世界的文学作品是否与她穿越前的古代文学经典有没有相似之处。

夏武帝特意安排了翰墨书院的院长,当世公认的第一大家郭子仪大祭酒担任她的先生,同时还有数位学识渊博的书院学子作为陪读。与刘恒对学习的抵触态度不同,李慧娴表现出对这方面的渴望非常强烈。

在跟随郭子仪学习的同时,李慧娴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练习书法,因为她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从学会写字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使用过毛笔,她的毛笔字真的是太臭了。

至于认字,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字与她所知的简体字有诸多不同,但幸好李慧娴这具身体的原主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完全接受了原主记忆力,并没有任何的认知障碍。

郭子仪先生第一次教导司徒靖时候,便被李慧娴给惊讶到了,称赞她是天纵之资都毫不为过,对书上所载的前人微言大义一点就通,甚至还会举一反三,引经据典甚至连自认饱读诗书的自己都拍案叫绝,以至于给他一种李慧娴满腹经纶的感觉。

所以,郭子仪先生便不再是像寻常教课一样,要求李慧娴背诵经文,而是直接相对而坐,探讨经典。只是她的字嘛,确实有些不忍直视,连隔壁的五岁小孩都比不过。

李慧娴的勤奋好学、武道卓绝的事迹很快便被书院陪读的学子们讲述给宫女,宫女再转述给宦官,不知不觉中在皇宫中传为佳话,与皇太子刘恒对诗词歌赋的冷漠和消极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李慧娴几乎翻阅了皇宫内所有的诗词经典。她这么做,并非出于真正的勤奋好学,而是想要验证自己穿越前所掌握的诗词在这个世界是否也有相同的存在。然而,让她感到沮丧的是,大夏国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她所熟知的诗经、楚辞等诸多四言句式的经典在这里都有类似的作品。不过好在,她并没有发现这个世界有发展成唐宋时期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形式的诗词。

尽管如此,李慧娴还是不敢随意借用唐诗宋词的经典,因为这相当于是开创了一个新的诗词文化艺术,她无法确定这个时代的文人是否能够接受。这一切都只是她自己的猜想,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她的猜想得到了验证。

那天,她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写下了一篇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虽然她的字体还有一些歪歪扭扭的,但已经能够清晰地分辨每一个笔画了。刚写完,她就被宫女传唤去用膳,于是便把字稿放在了书案上。

郭子仪发现了这篇字稿。上面的七言绝句是他从未见过的诗词,他惊为天人,立刻就想到了这肯定是准太子妃李慧娴写的。这首诗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很快,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经当世第一学问大家大祭酒郭子仪先生的称赞,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播到整个洛邑。整个洛邑的文人书生们纷纷议论着这位准太子妃,称赞她的诗才天赋。她的这首诗直接在洛邑兴起了一股七言绝句诗词的风潮,无数文人墨客开始模仿和创作七言绝句,使得这种诗词形式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推广。

李慧娴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洛邑文人圈中的焦点人物。她的诗词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甚至有人将她与古代的诗词名家相提并论。

然而,李慧娴对这一切的热闹与喧嚣并不十分在意,她现在每天在洛邑皇宫内深居简出,更关心的是远在雪域郡的赵国局势。对于母亲赵嫣然是否能够顺利登基成为赵国公,她并不太关心,只在乎父亲李昊是否平安无事。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李慧娴便迎来了十五岁的婚礼。为了这次晚宴,数百名宫女和宦官忙碌了整整一天,为她准备了一屋子的礼服和首饰。夏武帝甚至亲自下诏,让尚衣监的内侍总管为她梳理妆容。在整个过程中,内侍总管不时地向她解释宫里晚宴的规矩和礼节,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天蒙蒙亮才梳洗妥当。

当李慧娴走进皇宫的太和殿时,她立刻成为了全场最瞩目的焦点。她身着鲜艳的红袍,身后跟着两名宫女替她牵着长长的裙摆,凤霞头冠璀璨夺目,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身上,从他们的眼神中,她读到了惊艳和敬意。似乎从这一刻起,她不再被人们当作是一个小女孩,而是真正的女人,真正的太子妃。

晚宴上的气氛其乐融融,大夏国内几乎所有的权贵都到场庆贺,纷纷夸赞她的美貌和才华。然而,李慧娴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逐渐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性别认知。面对人们对她美貌的夸赞,她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晚宴持续到深夜,气氛热烈,但在这热闹的人群中,皇太子刘恒却显得格外格格不入。整个晚宴,其他的贵公子小姐们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只有他一个人在会场中四处窜动,似乎唯恐天下不乱,这种行为引起了众人的非议。然而,夏武帝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制止他,其他人也就不敢多说什么。

酒过三巡之后,刘恒似乎也蹦跶累了,他来到了李慧娴的身边,将头枕在她的双膝上。他的脸色微微泛红,显然是已经喝了不少酒,李慧娴能嗅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酒气,她感到有些不适,于是捂住了鼻子。

就在这时,有人提起了最近在京城广为流传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一经提及,立刻在人群中引起了轰动,众人的目光纷纷转向了坐在上座的李慧娴。这首诗在京城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大多数人只是听说过它的美誉,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而今天,这个秘密终于被郭子仪揭晓。

“太子妃日后必定会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仅凭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便已经隐隐展现出了大家的风范。”郭子仪毫不吝啬地对李慧娴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能够成为李慧娴的启蒙老师,已经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了。

听到郭子仪的夸赞,李慧娴感到有些意外,同时也让她觉得心虚,面红耳赤。她深知这首诗词的原创并非自己,内心深处难免会有些羞耻感。然而,在众人看来,这却是李慧娴被夸赞后羞涩的表现。

此时,刘恒也醒了过来。他最近因为李慧娴的优秀表现而没少挨父皇母后的责骂,宫中的流言蜚语也传入了他的耳中,几乎都是在说他配不上李慧娴的话语。此时他又饮了不少酒,一股无名火在心中燃烧,嫉妒心在这时战胜了理智。

“太子妃才高八斗,何不让她现场吟诗一首,为大家助助兴!”刘恒此言一出,众人原本恭维热闹的气氛有些冷场。任谁都看得出他神情不悦,满脸不服。

郭子仪适时出面解围道:“老朽近日深受太子妃的七言绝句启发,自创一首《宫廷夜宴》,请大家不吝赐教。”随即他高声朗诵道:“琼楼玉宇月华明,仙乐飘飘绕禁城。太子妃来倾国色,满堂宾客尽欢情。”

郭子仪念毕,立刻赢得了满堂喝彩。然而这却更加让刘恒心中不悦。他虽然学识浅薄,但如此浅显易懂的夸赞他还是听得出来的。原本李慧娴过于优秀的表现已经让他的自尊心深受打击,如今还有人专门为她赋诗赞誉,愤怒顷刻间冲昏了头脑。

他指着李慧娴说道:“孤要你以酒为题,颂大夏江山社稷,现场作赋一首!”这话语中充满了挑衅和不满,题目更是强人所难,摆明了是要李慧娴当众出丑,连郭子仪面对这题目都忍不住摇头,这不禁让在场宾客纷纷为李慧娴捏了一把汗。有些宾客担心事情闹大到无法收拾,已转头看向主座上的夏武帝,希望他出面制止皇太子刘恒。

皇后浅饮一口酒,眼光示意了一下李慧娴坐的方位,轻声道:“今日恒儿已经闹够了笑话,陛下还要让恒儿继续胡闹下去吗?”

夏武帝似笑非笑,也没有看皇后,反而看着下方已经怒发冲冠的刘恒,缓缓说道:“难得今日恒儿有此雅兴,太子妃便迁就一回吧。”

夏武帝现如今已七十高龄,刘恒是他五十五岁时降生的,皇后雏氏也是母凭子贵而被夏武帝立为皇后。他老来得子,对刘恒可以说是过度纵容,也因此造就了刘恒如今无法无天的性格。

听到夏武帝的话,李慧娴心中一紧,知道无法再逃避。她举起桌上的酒盏,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羞耻感,缓缓起身。既然要做,那就做到技惊四座,她心中默念曹孟德的《短歌行》,然后高声吟咏出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李慧娴的声音如清泉流淌,诗句如琴弦轻拨,宾客们无不被这深邃的意境所吸引。他们或低头陷入沉思,或仰头长叹,仿佛在这片刻之间,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升华。刘恒更是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李慧娴竟真的有如此才华,心中的震惊难以言表。

当李慧娴念完最后一句诗时,宾客们仍然沉浸在那悠远的意境之中,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她快步走到主座前,向夏武帝微微躬身行礼,然后举起酒盏一饮而尽。随后,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大殿,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折服。

夏武帝口中反复念叨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词仿佛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根弦,这何尝不是他自登基以来的毕生抱负,能做出这等气度不凡的诗词者,会是常人?此刻,他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刘恒娶她为妻,李慧娴的才华和气度让他看到了大夏国重回巅峰的希望,她将是大夏国江山社稷的最大助力。

皇后看着李慧娴离去的背影,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赏。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