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曹操心中起疑。

身体有了防备,嘴上也问道:

“王校尉,刚你才说要诛杀懂贼。”

“可转头又说杀不得,岂不是信口开河?”

主位上的王允同样有此疑惑,点头道:“不错,王贤侄所言何意?”

面对质疑,王乾不慌不忙。

“回司徒,曹校尉。”

他先朝王允拱了拱手,随后对着曹操正色道:

“敢问一句,曹校尉可是要效仿那荆轲刺秦王,行刺董卓?”

“不错!”

曹操坦然以对。

如今洛阳京都内外,都是董卓西凉兵把守。

一般人等根本对董卓无计可施。

唯有他曹孟德!

屈身投靠,卧薪尝胆,以待天时,诛杀恶贼!

这时,上首的王允捋着胡须,也接道:

“老夫也这般想的。”

“若想除去董卓,又要顾及汉室颜面,唯有以雷霆手段杀之!”

“老夫家中有一家传七星宝刀,削铁如泥。”

“我愿赠给孟德,以全大...”

他这番催人上路的大高帽还没扣完,下首的王乾便摇头不已,打断道:

“司徒谬矣,曹校尉更是不堪。”

嘿。

这话可非常不客气!

踩了曹操一脚也就罢了,竟然说当朝三公荒谬?

都不用别人提醒,王允这次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

口中哑然,面色浮现一丝不悦。

若非为了商讨大事。

王允这个士人领袖、朝廷司徒,几乎立刻就想跟堂下武夫翻脸!

“荒谬?那里又不堪了?”

这话却是曹操问的。

只见他手按腰间,眼神逼视而来,显然是在威慑。

王乾见状,神情依旧从容。

他今夜来这儿,本来就是打着以三寸之舌显威的主意,语不惊人死不休才好。

怎会在意两人不悦?

“先不说司徒支持行刺是对是错,且问曹校尉一句。”

“你为何要行刺董卓?”

曹操心中早有腹稿,想也不想就朗声来答:

“为了匡扶汉室威严,为了报君恩,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定!”

说完这句‘道德正确’,他顿了顿。

又道:

“自董卓乱政以来,朝堂政务搁置,各地动乱不止,朝廷既不安抚,也不镇压。”

“任由地方招兵买马,郡守、州牧做大!”

“长此以往,天下必然糜烂!”

“我既为汉臣,自当挺身而出,手刃贼首,拨乱反正!”

这头。

几乎是曹操刚说完上一句,王乾下一句紧跟便来。

“说的好!”

王乾坐直身子,挺直腰背,目光直刺曹操,高声质问道:

“董卓祸乱超纲,天下糜烂。”

“可我想问一句,曹操!倘若董卓真被你刺杀,天下就太平无事了吗!?”

首恶被诛,天下岂会不...想着想着。

曹操突然眉头紧蹙。

他本能的以为董卓死后,朝堂自会调节,随后天下安定。

可是!

被王乾当头棒喝,曹操再一琢磨。

好像,不一定啊.

两人激烈问对戛然而止,主位上的王允却听的直皱眉头。

心中不满更甚,暗衬道:

‘王乾此人果然是武夫出身,见识浅薄。’

‘董贼若死,将来我士人必然重整朝纲,天下还会再乱?’

他正欲驳斥。

不料,曹操反而先开口了。

“先前孟浪了,敢问王兄,你以为如何安定天下?”

这是今夜以来,甚至是认识王乾以来。

曹操首次郑重其事的对其礼貌相询。

原因自然是先前那番话。

他曹操自以为见识广博、视野远大,从不输于人。

可先前一番棒喝,曹操突然发觉,自己好像有些一叶障目了?

而且。

曹操隐隐察觉到自己对天下的看法有些错误。

而正确答案,就在对面那位心中!

“曹兄客气了。”

王乾先回了一礼,随即才笑道:

“我以为,董卓也好,十常侍也罢,他们都不是天下糜烂的根结。”

“不错,我认为天下已经糜烂!”

“绝不是因为某一个贼子祸乱超纲后才烂,而是已经积重难返!”

话音落下。

曹操心中怦然跳动。

他眯眼回想之前种种,何进专政、十常侍揽权、党锢之祸、西园卖官、黄巾之乱...

一桩桩、一件件,数之不尽。

那时朝堂,与此时董卓的朝堂又有何异?

就更好了吗?

曹操自问,好像没有,照样乱成一锅粥!

察觉到自己要找寻的答案近在眼前,他撑起身体,对着王乾郑重问道:

“请王兄赐教!”

王乾不偏不让,受了,还立马教了。

他手指堂外,一字一顿,沉声说道:

“孟德兄,请看看这天下,诸侯已经四起!”

“汉室症结不在董卓,甚至不在洛阳。”

“如今,在天下诸侯!”

“杀一董卓以救天下,岂不可笑?孟德,你之见解,何其不堪!?”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