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山河长生 > 第三十九章 飞元真君万寿堂(一)
换源:


       未过几日,俞大猷和徐渭终于率军返回浙江,而就在俞大猷等人准备前往总督衙门时却被一众学子和乡民团团围住!

这些民众不知从哪里也知道了朝廷近期关于俞大猷的弹劾奏报,民间许多人对其被揭发的所谓“种种罪行”都唾骂不已,有一些义愤填膺的年轻学生血涌之下带头鼓舞,伙同一众同样不知内情的百姓来到总督衙门口游行示威,要求立刻捉拿罪人俞大猷,必须将其严惩法办!

不知道这些人是受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还是单纯偏听偏信想声张正义,此番声讨示威之人竟聚集了上千人,他们拥堵在总督衙门口齐声呐喊施压,有带头者声称俞大猷多年养寇自重、贻误战机,还意图拥兵割据、斩杀朝廷忠良党同伐异。

有民众道:“同样是领兵剿倭,戚将军未得两年就连连重创倭寇,可见只要用心、剿倭就并不困难,如何他俞大猷作战多年就不得驱尽贼敌,定是他与倭寇有所勾结、养寇自肥!”

还有学子道:“俞大猷居心叵测,赵文华监军素来是爱民如子的好官,我读过他的文章、堪称忠肝义胆国之栋梁,那可是时时刻刻都惦记着皇上和百姓。这俞大猷擅杀监军,定是有什么阴谋酝酿,想要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随着那声讨之人越来越多、情绪越发激昂,所说言语也就越来越偏激过分,他们不知实情却几乎将抗倭名将污蔑成叛逆恶贼一般。

“俞家军”众将陈璘、汤克宽等人都勃然大怒,立时便要调兵将此间游行民众逮捕关押,俞大猷厉声喝止道:“住手!圣人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尔等身为官军士兵如何能对百姓动粗用武!

我俞大猷问心无愧自有正气,一时受些委屈算不了什么。乾坤朗朗总会有拨云见日之时,你们有气有力、都该朝倭寇奸邪去使!

就让他们在此发泄喝骂吧、不用理会,我们先去面见胡都堂要紧!”说罢俞大猷便带着众将从后门进入总督府内。

一旁同行的徐渭看了看这些民众、面露鄙夷之色,随即也拂衣进入府中。

此时胡宗宪与众将都齐聚大堂,俞长生见到俞大猷,当即上前焦急问道:“先生,你没事吧?事情…”

俞大猷一把按住他道:“什么也不要说,我都清楚,你小子什么都不要管!”

随即俞大猷突然将自己的兵刃“正气”用力丢给了俞长生,俞长生尚不知俞大猷这是什么意思只能先将其接下。俞大猷继而不再理会长生、快步向胡宗宪走去道:“都堂,末将与军师此番两广战事结束,特来禀复。”

胡宗宪一脸沉重抬手示意道:“志辅,军报详情过后再说,朝中派钦使来了,就等你回来才能宣旨。”

众人都不知道胡宗宪原来已经收到了圣旨,偏偏等此刻俞大猷回来才能宣布,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朝廷防止俞大猷在外领军时收到消息会拥兵谋反,特意等到他回来以后才宣布旨意。

众人急忙跪听圣谕,只见传旨的是中书舍人罗龙文,此人乃是严嵩一党心腹干将,罗龙文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浙江都督佥事副将戚继光,大破东南倭寇战功卓著,擢升为副总兵一职;其麾下本部诸将兵马即日前赴江西协助谭纶平定叛乱,所有兵士暂由谭纶节制调动。戚继光留守浙江、协助胡宗宪统筹一应军务事宜,钦此。”

俞长生等人皆知此圣旨是明升暗降,轻描淡写间就夺去了戚继光的兵权,虽这不知是嘉靖帝的意思还是内阁的意思,但至少可以肯定、朝廷暂时没有追查戚继光的欺君嫌疑,也没有相信王本固参劾的他所谓受贿通倭一事,只是暂时削权总是可以接受的。

众人心中皆暗想也许事情并没有他们猜测得那么糟糕。

紧接着罗龙文又宣读了第二道圣旨道:“今有御史检举、都督同知浙江总兵俞大猷多年来剿倭懈怠、拥兵自重!更有甚者,其人阵前专权、擅杀朝廷钦差监军、国之重臣,如此胆大妄为目无王法之行径当真骇人听闻,此十恶不赦之逆罪不容姑息!

现革去俞大猷一切职务,立即押赴应天府(南京)督察院进行拘禁、等候详细调查后再行严惩发落!其所部人马大小所有军官全部隔离审查。敢有抗旨不遵者,以谋逆罪论处、当即诛杀!

锦衣卫指挥同知沈炼、锦衣卫镇抚使陆流负责执行押解俞大猷一事,调查期间任何人不得探视不得接触罪员,当即执行不得有误!”

听完这一道旨意,俞大猷依旧十分平静、领旨谢恩。罗龙文随即对胡宗宪道:“都堂,此罪员是您的下属、这里是您的府衙,我就不叫人动手了,咱们就快事快做互相方便、给彼此都留个体面。

如此对朝廷、对皇上都有个交代,这样总督府外面抗议的百姓也能消停满意了。”

胡宗宪沉着脸道:“来人,将罪员俞大猷褫夺衣冠,锁拿起来后、由沈大人和陆大人即刻押赴应天!俞家军自百夫长以上所有将校军官全部拘禁、等候审查!”

以俞大猷的武功此刻若是想反抗杀出总督府并非难事,俞长生死死握着“正气”,只待俞大猷有所动作后,他即刻协同先生、先胁持住罗龙文后再打将出去,俞长生相信徐渭和沈炼绝对不会阻拦他们!

哪知却见俞大猷一言不发束手就擒,竟坦然接受处置、完全不与朝廷的旨意对抗。俞长生虽心急如焚,但始终不敢擅自行动、令俞大猷罪上加罪。

俞大猷便要被押出去时,突然驻足正色道:“君子能成乎天下之事,以忍为之而已。”说罢坦然踏步向前。

堂间众人虽不知俞大猷意欲何为,但长生明白先生这是在对他讲话,此语是俞大猷所著《正气堂集》会试策论一篇所写,便是让长生现在一定要隐忍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