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忽悠朱元璋,天人下界 > 第十章:张天师:这不可能!
换源:


       然而,这一切都绕不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朱钧是一个普通人。

至少这是一个需要吃喝拉撒,还不如张宇初他自己的普通人。

朱钧这一份平等对人的态度,岂不是意味着,他所言的,并不是谎言,而是真实的世界现状。

唯有人人都修真求道,不图名利权势!

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普通人,还不如他的普通人,才能真正自然的做到对所有人——不论身份地位的——平等的态度。

这正是张宇初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事情!

如果他一心求道,又岂会辛辛苦苦奔波各地为皇帝效力!

而不是躲进洞天福地,自在逍遥?

如果官员一心求道,谁还会愿意给朱元璋当官,没有钱还危险,辛辛苦苦偷偷贪腐生怕被抓。

这道观外的锦衣卫,观内的侍女仆役,也能读书求道?

哪个人还会兢兢业业的,小心谨慎的伺候着上面?

天界不需要天女力士?

不需要臣子?

不需要仆人?

不需要百工匠人?

或许可以存在这样一个世界。

但那样的天界,一定是群仙汇聚的仙界,自证、自修、自得,才能毫无所欲求于外人。

——绝不会存在像是朱钧这样的普通人,却还能够平等!

朱钧还不知道他所说的,让张宇初脑补了多少不可思议的想法。

见到张宇初狰狞的表情,静静远离他,一边重新打开扫一扫记录张宇初的情况。

张宇初本已陷入深沉的内心世界,忽然护身灵宝冲击大脑,将他从几乎陷入心魔之中的状态踢了出来。

“呼————”

原地调息运气,张宇初很快恢复了平静。

但他内心的波澜,谁也不知道有多么的激烈。

看到跑到树下的朱钧,他忽然觉得自己挺幼稚的。

那一天,看到超乎想象的蓝色星球,他就应该明白的。

明白,天界,是一个远远超乎他想象的世界。

人无法超脱自己的认知,张宇初学道时候,父亲和宗门的前辈们,耳提面命,提醒他不可自以为是,陷入知见障。

要永远都有准备,去面对和迎接新的事物与道理,方才能够在道途之上走的更加遥远。

他心想,自己果真是陷入所谓天资绝世,年少有为,身居高位的种种认知迷障之中了。

想到这里,一朝明悟,反倒是念头通达。

调息收气,张宇初起身来到树下,先行一礼,见朱钧拒绝之后,迷惑的神情。

他也不解释,笑着说道:

“贫道已经没事了,道兄还不快快收了神通。”

朱钧也不在意,笑着请张宇初一同回到桌前,继续刚刚的话题。

院子里再次恢复了宁静,太阳静静的洒落,似乎也变得清凉了几分,不那么燥热。

朱钧和张宇初四目相对,相顾无言,最后忍不住尴尬,只好先开口问道:

“张兄?张真人?”

张宇初也有些尴尬,刚刚的表现,似乎让他回到了还是孩童的时候,遇到事情无法解决,手足无措的模样。

“我没事!”

张宇初很快就恢复正一道主的冷静,淡然说道,

“让道兄看笑话了,道兄所言,太过令人震撼,不愧是天人,境界高深,令我叹服。”

他又想了想,

“道兄可以叫我宇初,也可以称呼我子璇,不必如此客气。”

朱钧一愣,什么意思?

子璇他倒是知道,看资料的时候就看到了,张宇初,字子璇。

现在这么说的意思是,直呼名或字,好像在古代是亲近或者是敬重的意思。

朱钧也没想明白,他说的真的有那么震撼人心吗?

会不会理解出偏差了?

但输人不输阵,不管张宇初理解了什么。

反正他也没说什么,不用承认也不用反驳,就说道:

“也好,子璇呀,”

他忽然想起来自己好像也可以取个字号,免得再被人叫二师兄或是老子,要不然,得多出多少好大儿。

“我,嗯...”

朱钧想了想:钧——鸿钧——鸿天下而钧之!太有气魄了,得压一压。

“我字子鸿,你也可以这么叫我。”

张宇初面露喜色,抬手作揖:“子鸿兄。”

“子璇兄!”朱钧也回了一礼,还觉得挺有趣的,不过有一点还没有想明白,

“子璇,你刚刚说你明白了,不知道是明白了什么,那么激动?”

张宇初此时已经能自然面对刚刚的事情,叹服道:

“我明白子鸿道兄所言的意思,确实不同。

我以为子鸿兄是普通人,子鸿兄也自认为是普通人。

但只怪我太过自以为是,对天界天人的普通,想的大差了!

子鸿兄也意识到我自以为是的想法,方才多次点醒我,多谢道兄提点。”

虽然不知道张宇初在说什么,朱钧还是赞赏的点了点头,

还是得要听听张宇初的理解:

“既然如此,子璇不如说一说,明白了什么。”

张宇初很是赞同,也想知道是否还有他无法想象的地方,产生了理解上的差距:

“那就请子鸿道兄提点!

我已经明白,子鸿所在的天界,人人都可进学修道,所以皆是求道的道友,自然众生平等。

既是同道,若无道途之争,自然也不生矛盾,与人和谐。

天下太平,可谓大同。

想来,这才是我道家心目中真正天界,该有的模样!”

朱钧想了想,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就让他们自己选择怎么理解吧。

他想到以前上学,从小学到大学,什么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学这些的意义是什么?

在现代,唯有全面的学习,才能从人群中筛选出合适的人才,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意义。

但大明的人能理解吗?

当然不可能!

所以只要实话实说,他从小到大学习的过程和课程,其他一句话不用说。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宇初,都必然只有一个认识。

那就是为了求道!

学了这么多科目,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获得了如此丰富的知识,更别提其中需要消耗的资源。

最后,只是为了打打工,赚一份钱,求个温饱?

任凭他们打破头脑,脑洞大开,也不会这么想!

...

ps:新人第一本,态度诚恳,首日更两万,结果好像没人看,求大家收藏一下,投投鲜花,给个评论也好呀,想把第一书写下去,求给点鼓励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