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月下故人归 > 第四十一章 追魂
换源: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失去灵魂……

“江家……我求求你,救救江家……”江银勋的双手丝丝拽住肖迟意,拼着最后一口气交代完遗言。

“你放心,江家,我会替你看着的!”肖迟意合上昔日战友的眼睛,长叹了一口气。

想当初,他和小池子不慎陷入沼泽,双腿连续在淤泥里浸泡几乎失去知觉。好不容易爬出泥潭之后,双脚浮肿变形,疲惫不堪的身体似乎随时都要倒下。要不是江银勋,两人都将命丧黄泉。

如今风水轮流转,终于到了他来报答江家的时候。

令小七姐和欢哥安慰的是,肖迟意把江银勋一直心心念念的爱犬找了回来,还多亏阿飞和黑豹的帮忙。肖迟意决定收养江银勋生前所养的全部宠物猫狗,把他名下的宠物医院交给泷茵接手。

看着受到惊吓的毛孩子都被找了回来,他们在乎的毛孩子们都平安无事,泷茵和江小鱼都松了一口气。江小鱼是个脾气温和的姑娘,性格开朗,凡事不往心里装。

就是这样一个人,处理起亲密关系却是一团乱麻。

一次男友出差,江小鱼给对方打了两通电话,都被挂断了,让她着急难耐。

不久之后,男友回过来电话解释:“刚刚是在开会,不能接电话。”

江小鱼心里很委屈,她说:“你当时应该走出会议室,找一个小角落,给我回电话解释一下的。你过了多久才回电话,根本就不在乎我。”每当男友的行为与她的预期不一样,她的内心就特别不安。

你不爱我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这样的话时常挂在她的嘴边。

一次两次,男友还会耐心哄她,后来,渐渐也不再哄了。

江小鱼越要求,男友越想要逃跑!

最后,两人的关系走向了疏离。男友离开后,江小鱼就像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消沉了很长时间。直到哥哥江银勋回来,给她带回来两只小猫和一只小狗。这些小家伙的到来,仿佛把江小鱼遗失在男友那儿的魂魄追了回来,让她整个人又恢复了活力。

亲密关系中,有很多这样的“压力时刻”,就像一个“自证预言”——本来不一定是事实,说着说着就成真了。这种现象,其实都和“投射性认同”有关。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引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引诱”——“引诱”对方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去做事。

这是一个将关系引入自己幻想中的牢笼的过程。

还记得《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吗?

小时候,父亲偏爱妹妹,松子只有不停做鬼脸才能换来父亲的片刻关注。

于是,她内心形成了“我不讨好你,你就会离开我”的关系模式,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种不安来源于与父亲的关系,却被带到了她的每一段关系中。她的内心是很怕伴侣离开的。

于是,便把“如果不讨好,你就会离开我”这种无助感投射到伴侣身上;伴侣接收到她讨好的“引诱”,就更加无边界地利用、虐待与控制她。

这种投射,让她回到了童年时与父亲相处的模式中。

而最终,松子也在一次次重复中,走向绝望。

投射让我们看不到对方真实的样子,却照出自己过去没有被好好处理的“坏”的情绪。

像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江小鱼,小时候父母常年外出工作,她一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对于童年,她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父母离开家时的背影。

无论她怎么哭,怎么撕心裂肺地喊叫,他们都不会停留。

那种被抛弃感深深扎根,并在往后的亲密关系中爆发。

这种“坏”的感受,是童年带来的,但她无法独自消化这种情绪,便将它打包丢给了伴侣。

她在脑海中构想出一个“对自己不上心,不爱自己”的伴侣。

期待对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安,从而做出改变。

在江小鱼的心里,其实是有两条轨道的:一条是显性的——我希望你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不离开我。另一条是更深层的——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如我所愿,肯定会离开我。

她一面要求对方改变,一面又走不出“被抛弃”的剧本。

无论男友怎么做,最终都无法喂养她内心不安的黑洞。

早晨醒来,听到叮咚叮咚的雨声。想起了一句话说:雨,其实是一种心情。

正如此时眼前之景:碧云萧雨黄叶飘,北燕南飞秋渐浓。

最近,店里又新来了两个吃货——饭胖胖和菜菜。

我看着多出来的两张嘴,寻思着要不要自己研发一下猫粮,好节约成本。闲来无事时,靖麟喜欢画画,她曾经对古画很有兴趣,甚至研究过《孔子观鹿图》。

对于那位孔圣人,世人皆知《论语》,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其生平。

对于未知,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中,尽管几乎所有的宗教与哲学流派都曾涉及过有关于未知和死亡的探讨,但是探讨死亡并不是宗教和哲学的主题,至少在东方的哲学中,有关于死亡的探讨并不多。

如佛教,注重解脱的法门,而不是探讨死亡的终结。

如儒家,当年子路也曾问过老师孔子:“敢问死?”

孔子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

也就是说,在先圣孔子那里,生才是最重要的,而死亡,反正大家都没经历过,因此,没有必要去探讨,换句话说,连生是什么都没搞明白,你去谈未知的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孔子的这个回答,有很多人说他忌讳死亡,以至不想谈,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事实上,孔子并不忌讳死亡,他更担心的是“道”或者“礼”的传承,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能够把他所强调的这个“道”或者“礼”传承下去,那么,他就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了,另外,他本人更是说过“自古皆有死”,可见,他并不忌讳死亡。

他之所以不去谈论死亡,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即生的意义,根本就没有精力去谈论未知的死亡或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生的意义,我们活着尚且搞不明白,又怎么有时间和精力来探讨未知的死亡呢?

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生与死相对,若把生的智慧搞清楚了,死也就自然明白了,因此,他才告诉子路,要把生的意义弄明白了,要正确的认识当下的责任与担当,即在把这个能够净化社会风气的“礼”给传承下去,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而死亡则是另外一个主题了。

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这个身体,即这个有形的躯体,从出生至死亡,都在分秒必争的都在变化,随生随灭,一切更加微小的细胞也是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因此,生死交替其实也是人生的常态,用佛教的话说是“无常”,用《周易》的概念解释就是:唯一不变就是变,如果你完全明白了这点,也就能悟道了,也就可以谈论死亡了。

依稀还记得:

春雨—绵绵,是清新;是自然;也是感动。那股凉,是一种温暖还是一种希望。

夏雨—倾盆,是急骤;是洒脱;也是震撼。那股凉,是一种呐喊还是一种热情。

秋雨—萧瑟,是飒飒;是思念;也是情怀。那股凉,是一种心语还是一种倾诉。

冬雨—成雪,是寂静;是升华;也是凄美。那股凉,是一种历练还是一种胸怀。

虽说秋雨萧瑟,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是初秋的雨不一样!

它是细腻温柔的;它是宁静优雅的;它是禅意深远的。

初秋的雨是细腻温柔的。

当夏日余热退场,初秋的雨如约而至。它轻轻滴落,落在肩上,就像在轻轻拍打。

这份薄凉就像:平息了燥热,打开了心扉。感慨这场雨,就像是秋天这幅画卷最美的开篇。

生死劫,离别恨。魂断无常三更路,留念蓝桥不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