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我的自媒体 > 第十三章 都市头条:中国社文学作品载体
换源:


       “河子文艺,乡土文学的璀璨星辰,照亮每一寸质朴的土地。”

——题记

我叫冰阳,作为一名乡土作家、草根诗人,同时也是自媒体人以及河子文艺品牌的创始人,一直以来,都怀揣着将乡土文学发扬光大的梦想。在自媒体运营的漫漫长路上,我不断探索,只为给河子文艺社的众多文学作品寻觅一个更为广阔且具影响力的展示舞台。

那是个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洒在桌面的日子,我正对着电脑,苦苦思索着河子文艺社的发展方向。这时,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头,好友兴奋的声音传来:“冰阳,你知道都市头条这个平台吗?流量特别大,对文学作品推广超有帮助,好多文化机构都在上面开专栏呢!”我心中猛地一动,直觉告诉我,这或许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契机。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都市头条官网,像寻宝一般仔细研究着平台的每一项规则。注册流程、内容审核标准、推荐机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我以河子文艺社的名义,在都市头条上成功注册了账号。当屏幕上赫然显示“注册成功”的字样时,我仿佛已然瞧见河子文艺社的文学作品,正朝着更辽阔的天地展翅翱翔。

为了能让河子文艺社在都市头条上崭露头角,我决定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栏目。首当其冲的便是“乡土故事集”,旨在深度挖掘并生动讲述发生在乡村土地上的真实故事,让身处城市喧嚣中的人们,也能真切领略到乡土生活那质朴纯真的魅力与温暖。

我在河子文艺社的作者群里热切发起征集:“大家身边要是有那些充满乡村烟火气的故事,不管是邻里间的逗趣琐事,还是乡村变迁的珍贵见证,都欢迎分享出来。”消息刚一发出,便如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千层浪,众多作者纷纷踊跃回应。

作者刘大爷分享了他记忆中村子里端午节的热闹场景:“以前啊,一到端午节,天还没亮,大人们就带着孩子去河边采艾草。回来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挂上艾草,满屋子都是那股清新的香味。女人们则聚在一起包粽子,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可热闹了。”我看着这些文字,那些鲜活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我深知,这正是我苦苦寻觅的素材。

除了“乡土故事集”,我还精心策划了“诗人笔下的乡村”栏目,专门用以展示河子文艺社诗人们创作的与乡村相关的诗歌。“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灵感的源泉,我们要用诗歌,为这片土地谱写最动人的乐章。”我在作者群里如是说道。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河子文艺社在都市头条上的首个栏目“乡土故事集”终于盛大上线。首篇故事《古井的回忆》一经发布,便如同磁石般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故事讲述了村子里那口古老的井,如何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承载着数不清的珍贵回忆。

我心里清楚,仅仅发布内容远远不够,积极推广才是关键。我在自己运营的其他自媒体账号上,纷纷发布都市头条的文章链接,诚挚邀请粉丝们前去支持。同时,我主动与都市头条上其他文化类账号热情互动,互相推荐。

“各位朋友,这是我们河子文艺社在都市头条全新推出的‘乡土故事集’栏目,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些故事都源自乡村的真实生活,相信定能让大家感受到别样的温暖。”我在微博上用心写道,并附上文章链接。很快,微博上的粉丝们纷纷响应,点赞、评论、转发,热闹非凡。

然而,推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读者留言道:“故事很真实,可文字表述稍显平淡,能不能再生动些呢?”看到这条留言,我立刻与作者取得联系,一同对文章进行细致修改。“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故事都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文字的雕琢马虎不得。”我认真地对作者说道。

随着河子文艺社在都市头条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开始悄然出现。有人不屑地说:“河子文艺社不过是个小地方的文学团体,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高质量作品?”还有人对我推广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我是在谋取个人私利。

面对这些质疑,我倍感压力,但我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而是决心用事实予以有力回击。我精心整理了河子文艺社近年来斩获的一些文学奖项,以及作者们出版的各类书籍,发布在都市头条上,并配上坚定的文字:“河子文艺社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与推广。我们虽来自小地方,但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无比炽热,每一部作品皆是我们心血的凝聚。”

与此同时,我更加着重于作品质量的提升。我积极组织河子文艺社的作者们开展线上写作培训,盛情邀请知名作家前来分享宝贵的创作经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用优秀的作品回应所有质疑。”我在培训会上言辞恳切地说道。

在我与河子文艺社全体成员的共同拼搏下,河子文艺社在都市头条上逐渐站稳脚跟。“乡土故事集”和“诗人笔下的乡村”等栏目深受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粉丝数量也一路飙升。

有一位在城市中生活多年的读者留言感慨:“看了你们的故事和诗歌,儿时在乡村的美好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感谢你们让我再次感受到乡土的独特魅力。”这条留言让我欣慰不已,我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随着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河子文艺社陆续收到一些合作邀请。有出版社看中了“乡土故事集”里的优秀作品,希望能结集出版;还有文化活动主办方邀请河子文艺社的作者们参加文学交流活动。

我敏锐地意识到,河子文艺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与文艺社的成员们商议后,我们决定进一步拓展都市头条上的内容。计划推出“乡村文化传承”栏目,重点聚焦乡村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方面,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乡村文化那深厚无比的底蕴。

在筹备新栏目的过程中,我与作者们深入乡村,四处寻访民间艺人。我们拜访了制作传统糖画的张师傅,只见张师傅手持小勺,舀起一勺金黄的糖稀,在光洁的石板上挥洒自如,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便跃然眼前。我用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瞬间,并请张师傅讲述糖画背后的故事。

“这糖画啊,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做了。以前,孩子们一看到我挑着担子出来,都围得团团转。现在时代变了,喜欢这手艺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就盼着别在我这儿断了传承。”张师傅满是感慨地说道。听着张师傅的话,我深感责任重大,明白我们要做的,远不止推广文学作品,更要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重任。

随着“乡村文化传承”栏目的正式上线,河子文艺社在都市头条上的内容愈发丰富多元。我站在乡村广袤的田野上,极目远眺,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在都市头条上艰难起步,到如今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一路走来,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我深知,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河子文艺社必须继续坚守乡土文学的阵地,不断探寻乡村之美,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借助都市头条这个平台,将乡村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怀揣着对乡土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河子文艺社定能在都市头条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乡土文学领域的一面旗帜,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喜爱乡村这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土地。而我,也将坚定不移地在自媒体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河子文艺社的发展,为乡土文学的推广,倾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