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12)谵语与郑声,虚实之间的生死预兆!
换源:


       原文: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这句话出自中医古籍,是对病人体征与预后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实”与“虚”是描述人体正气与邪气盛衰状态的重要概念。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体正气充实但邪气过盛时,病人可能会出现谵语的症状。谵语指的是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状态,这通常是因为邪气扰乱心神所致。而当人体正气虚弱时,病人可能会出现郑声的症状。郑声,即重复言语,表现为言语重复、声音低微、语无伦次,这反映了正气衰败、心神失养的状态。

“郑声者,重语也”,进一步解释了郑声的特点,即言语重复。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这句话则是对病人预后的一种判断。当病人出现直视(眼球固定不动,失去灵活转动的能力)、谵语、喘满(呼吸急促、胸部胀满)等症状时,往往预示着病情危重,正气衰败,难以挽回,因此预后不良。同样,如果病人出现下利(腹泻)症状,且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也预示着预后不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症状和体征都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反映了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的好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原文: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文献,是对过度发汗后可能出现病情变化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汗为心之液,发汗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发汗需适度,过度发汗则会耗伤人体阳气。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发汗过多,或者重复发汗,就会导致人体阳气大量耗散,出现亡阳之证。亡阳之证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表现为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谵语”,指的是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状态。在亡阳之证中,由于阳气耗散,心神失养,病人可能会出现谵语的症状。

“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这句话则是对病人预后的一种判断。脉短,指的是脉象短促无力,反映了正气衰败、病情危重的状态,预后往往不佳,甚至可能死亡。而脉自和,指的是脉象平和有力,反映了正气尚存、病情较轻的状态,预后相对较好,不易死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发汗的适度性,避免过度发汗导致阳气耗散。同时,也强调了脉象在判断病情预后中的重要性。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对于伤寒病的治疗与病情演变有着详尽而深刻的描述。这段文字所叙述的,正是伤寒病在误用吐法或下法之后,病情未能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的一种严重情况。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意味着患者得了伤寒病,但在采用催吐或泻下的治疗方法后,病情并未得到缓解。这往往是因为治疗不当,或是病情本身较为复杂,需要更为细致和精准的辨证施治。

“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说明了患者长时间未能排便,这是肠道功能受阻、腑气不通的表现。在中医看来,大便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日晡所指的是下午三到五时,此时患者体温升高,出现潮热,且不再恶寒。这反映了病邪已由表入里,阳明热盛,正气与邪气斗争激烈。

“独语如见鬼状”,描述了患者神志不清,自言自语,仿佛看到鬼怪。这是心神受扰、神明失守的表现,预示着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精神层面。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些都是病情进一步恶化的症状。不识人、循衣摸床表明患者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状态;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则反映了正气衰败、心神涣散、生命垂危的严峻形势。

“脉弦者生,涩者死”,这是中医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预后的一种方法。脉弦,意味着脉象有力、有弹性,反映了正气尚存、有抗争之力,预后相对较好;而脉涩,则脉象迟滞不畅、缺乏活力,预示着正气衰败、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伤寒病在误治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它提醒我们,在治疗伤寒病时,必须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避免误治导致病情恶化。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病情判断和预后预测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详尽而深刻的论述。这句话所提到的“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是对某种病症治疗方法的精炼描述。

首先,“微者”指的是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这里的“微”并非指病情无关紧要,而是相对于更严重的病情而言。对于这类患者,如果他们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和谵语,那么治疗的首选方剂是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药物组成。它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如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潮热谵语等症状。在这个情境下,大承气汤被用来治疗因热邪内结、腑气不通而导致的发热和谵语。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这句话,是对服用大承气汤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续处理方法的指导。如果患者在服用一剂大承气汤后,出现了腹泻(即“利”)的症状,那么就应该停止继续服用。这是因为腹泻已经表明腑气已经通畅,热邪已经得到宣泄,继续服用可能会导致过度泻下,耗伤正气。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治疗因热邪内结、腑气不通而导致的发热和谵语时,大承气汤是一个有效的方剂。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腹泻等症状,就应及时停止服用,以免过度治疗。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