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十一章(5)少阴病虚实寒热变化莫测?中医教你如何辨证
换源: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这句话,是对少阴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一种判断。少阴病,作为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候,主要反映了心肾两脏的病变,以虚寒证为主。当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通常意味着病情较重,阳气受损,阴寒内盛。

然而,如果患者在吐、利的同时,手足并未出现逆冷(即手脚冰凉)的现象,反而有发热的表现,这通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手足不逆冷说明阳气尚能通达四肢,反发热则可能意味着正气开始与病邪抗争,有驱邪外出的趋势。因此,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不至于危及生命。

接下来,“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这句话,是对脉象异常时的一种治疗方法。脉不至,指的是脉象微弱甚至难以触及,这往往反映了阳气极度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艾灸少阴经的穴位(如涌泉、太溪等),可以温补阳气,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灸少阴七壮”中的“七壮”,指的是艾灸的壮数,即每次艾灸时点燃的艾炷数量。在古代,艾灸的壮数往往与病情的轻重及患者的体质有关。七壮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适中的剂量,既能达到温补阳气的效果,又不至于过于峻猛,伤及正气。

综上所述,对于少阴病患者,如果出现吐、利等症状,但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预后通常较好。若脉象微弱,可考虑通过艾灸少阴经的穴位来温补阳气,促进病情的恢复。当然,中医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对待,具体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原文: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候,主要反映了心肾两脏的病变,以虚寒证为主。然而,在病程的某个阶段,由于病邪的传变或治疗的干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本题中提到的“少阴病,八九日”,指的是病程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此时病情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接下来,“一身手足尽热者”,是病情变化的具体表现。在少阴病虚寒证的基础上,患者出现全身及手足发热的症状,这通常意味着病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虚寒转为实热,或者阳气开始恢复与病邪抗争。

然而,这种发热并非好事,因为紧接着的“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揭示了发热的根源及可能的严重后果。这里的“热在膀胱”,并非指膀胱本身的病变,而是指病邪内传,郁热于下焦,影响了膀胱经的功能。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因此热邪很可能与少阴肾经的病变有关。热邪灼伤血络,导致便血,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便血通常是由于热邪迫血妄行所致。治疗时,需要清热凉血、止血,同时兼顾少阴肾经的调理,以恢复阴阳平衡。

原文: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对于“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的论述,蕴含了深刻的中医病理机制和临床指导意义。

少阴病,主要反映了心肾两脏的病变,以虚寒证为主。当少阴病患者出现“但厥”的症状时,指的是四肢厥冷,这是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阳气无法通达四肢所致。同时,“无汗”则进一步说明了病邪郁闭于内,腠理闭塞,汗液无法正常排出。

然而,如果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发汗(即“强发之”),就会打破原有的病理平衡,引发新的病变。因为发汗需要阳气的推动和津液的滋养,而在少阴病虚寒证的基础上,阳气已经虚衰,津液也可能不足。强行发汗不仅会进一步耗伤阳气,还会迫使津液外泄,从而引发“动其血”的严重后果。

“动其血”指的是血液妄行,可能由于阳气虚衰无法固摄血液,或者由于津液外泄导致血脉空虚,血液失去依托而妄行。这种血液妄行的结果,就是血液可能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异常排出,如“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下厥上竭”的危重阶段。

“下厥”指的是四肢厥冷的症状依然存在,说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病理基础没有改变;“上竭”则指的是上部(如头面部)的津液、血液等精微物质严重耗损,出现口鼻出血、目出血等症状。这种上下皆病的危重情况,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因此被称为“为难治”。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少阴病在特定病理状态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还强调了中医临床中需要严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避免盲目发汗等不当治疗引发新的病变。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深入理解这些中医经典论述,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