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画栋柱,瀚金白玉顶。
奉安殿内,诧异过后的两位大明智囊便开始沉吟起来。
今日陛下如此表现似乎预示着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陛下想要何种答案呢?
是褒是贬?
只是瞬间,李善长和刘伯温便觉得该是后者。
毕竟,若陛下想听赞扬的话,那么就不必特意召见他们问政。
分封藩王之策和皇室宗亲制早在洪武三年便已定下,当时谁反对都没用,可见朱元璋意志之坚。
今日再提及或许跟最近御史言官那些弹劾奏章有关…
然后陛下自我反省沉思后,也觉得这两项制度存在问题。
这才有今日的问政。
既如此,那便要围绕着分封藩王之策和皇室宗亲之制的弊端来说了…
因为这或许才是陛下今日想听的。
当即,俩人开始寻找这两项制度的弊端。
两人不愧能混到今天,如此反应,如此为臣之道算是被他们玩明白了。
可见,那些皇子…包括太子朱标的段位和这俩人还有不小差距。
当然,也有皇子们年纪尚小,涉世未深的缘故。
你说朱辰年纪也不大…那家伙是挂逼,不必多提。
沉吟少许,最爱表现的李善长率先走出一步,硬着头皮开口:
“陛下,臣以为分封藩王之策虽有利戍边,但也留下了藩王霍乱之根。”
说罢,李善长急忙用余光打量朱元璋一眼,想看看他是什么反应。
若生气他马上就话语一转…
若是满意之色便继续找弊端。
可朱元璋却面无表情。
李善长额头不由冒汗。
心思百转间,李善长还是咬牙选择继续喷这两项制度的不好:“陛下,分封制适用于商周开拓大荒,并不适合文明开化,万象更始的大明。”
“今天下东至倭国,西至西疆,南抵琼州占城,北至辽东漠北…开化文明的疆域千万里之遥,藩王并无开拓之处,分封出去必定造成霍乱。”
“莫说大明了,即便是大汉也曾在分封藩王之上吃过亏,汉朝之时分封制便已不适合国情,何况我是文明开化之大明。”
“陛下,臣请求陛下收回分封之策!”
说罢,李善长长身而拜,匍匐在地。
心中则是觉得,反正淮西老兄弟们本就不太同意被藩王们分走兵权,如今既然陛下也在动摇,就别怪我说得难听了。
当然,李善长讲得也很透彻,分封制度确实落后了,不适用于大明了。
就凭这个,李善长当得起首相之位。
即便朱辰这个未来之人,也没总结到这一条,可见,这个时代能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啊。
果不其然,朱元璋听完后,非常满意李善长说的这一点。
虽然有些片面,但终归还是指出了分封藩王之策的不妥之处。
不说有多惊艳吧,起码这老家伙没有如洪武三年那样心口不一,一味的奉承自己。
当即,朱元璋又问:“可有解决之法?”
“额!”李善长有些发愣,说了弊端还要解决之法吗?
让我想想…个屁啊!
李善长严肃回应:“臣以为,取缔分封制,重新制定管理藩王之策。”
朱元璋无语,就这…
想了想,朱元璋又问:“可还有?”
“…呃,边塞问题或许可采用唐朝节度使之策…”李善长小心翼翼开口。
可不等他说完,朱元璋便皱眉冷声打断:“够了…”
李善长讪讪低头。
而朱元璋轻哼一声,这才眯眼看向一直没说话的刘伯温:“刘先生,你呢?有何高见?”
其实对于刘伯温,朱元璋一直都不太喜欢。
因为这个人太清高、太傲气、太自我…也太聪明。
清高、傲气、自我是因为对方总是跟他走不到一起,融不到一块。
始终不能成为那种体己人…
说白了就是性格三观不合,很难成为朋友。
说他太聪明是因为这人很多次都做出的决策居然比他朱元璋还正确,狠狠打了朱元璋脸好几次。
加上,刘伯温平时说话很直接,每次都气得朱元璋肝疼。
朱元璋既是生气又舍不得放他走…
这个人讨厌归讨厌,但真的好用啊!
而这也是明明刘伯温的功勋不比李善长小,李善长都能封公爵,而刘伯温却只得了个伯爵,这之间还差着侯爵呢。
而俸禄更是差了不知多少,李善长年俸四千石,刘伯温年俸两百石…这就是差距。
可虽有种种不满,但在关键问题上,朱元璋更愿意听刘伯温这个说话难听的。
果不其然,刘伯温听闻朱元璋询问自己,便双手拢袖,目光清烁,淡淡开口:“藩王之策必定引发皇室内乱,家国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而皇室宗亲制度更是贻害无穷,甚至会导致国亡家破!”
轰!
李善长瞪大眼眸,只觉得刘伯温疯了。
可朱元璋却爽了,因为朱辰也是这样说的。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