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大声命令士卒冲杀秦军,自己则带领约百人的卫队,向西南方向的一片树林区冲去。
这是一片二十里宽没有秦军的空隙,是张耳事先选定的突围方向。
此时两军厮杀在了一起,更没人注意这片偏僻之地,张耳顺利地冲出了包围圈。
诸将和士卒都没有注意到张耳不见了。他们各自为战,与秦军杀作一团。待支持不住,向张耳请示机宜时,才发现找不到他了。于是,活着的士卒就各自逃命去了,约有六七百人逃回了城内,其余的,或死伤或逃散了。
突出包围圈的张耳,向南直奔邯郸而去。
进了邯郸城,就召集将吏会议,告之赵王现在巨鹿,令自己出城召集兵马,去解巨鹿之围。
军民闻讯,紧急行动,除了一两千人的留守部队外,又紧急征兵。
两天的时间,好不容易征集了五千人。
但这些部队,却不必前往巨鹿了。
因为消息传来,巨鹿城破,赵王武臣、左丞相邵骚被杀。
原来,张耳率部偷袭,令王离意识到,城中的赵军已陷入绝境,否则是不会发动这样的自杀式袭击的。
于是,第二天,秦军就发动了总攻。
总攻异常的凶猛,攻城的秦军如黑色的毛毛虫顺着云梯、爬索顽强地往上爬,看得士卒心里瘆得慌,御敌的动作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有的士卒干脆在心理上放弃抵抗了。看得出,破城就在朝夕之间。
武臣自知已到最后关头,便登上城头,在一杆“赵”字大旗下,挥戈横扫爬上城墙的秦军。士卒见状,又激发起最后一丝热血,战斗一时又重新激烈起来。
但这一切只是回光返照,身心俱疲的士卒很快就耗尽了力气,眼睁睁看着一个个黑衣秦军不断登上城头。
武臣大喊着,发泄着对陈馀的愤懑与鄙视,对秦军的仇恨,彰显着宁死不屈的王者风范,饱含着对张耳捐躯的敬意——他不知道,张耳趁乱逃脱了。
虎落平阳毕竟持续不了多久,没一会儿工夫,武臣就倒在了秦军十八般兵器之下。
邵骚虽未登城,但城破后,毅然冲向了蜂拥而至的秦军,挥戈一通猛扫,高大的身躯很快也轰然倒地了。
张耳听了武臣、邵骚的死讯,登时掩面痛哭,随后发誓要为他们报仇。
没等张耳兵发巨鹿,坏消息又接踵而至:秦军已向邯郸进发。
张耳闻报,就令各级官员各自避敌,自己则率领新凑齐的五千兵马,向东面远离大道、靠近齐地的馆陶县开拔。
在馆陶避居期间,张耳访得赵国宗室赵歇居住在定陶,便亲自登门,立他为新的赵王。
赵歇见秦军势大,一再推脱,无奈张耳坚持,只得接受了王位。张耳仍为丞相。
秦军离开赵境后,赵歇与张耳又回到了邯郸,恢复了赵国。
此役之后,张耳、陈馀这令两个名闻燕赵的刎颈之交,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
变故主要是张耳促成的。
巨鹿之战后,陈馀对没有倾力解围还心存一丝愧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在城中,张耳在城外,自己的反应还会像在城外那样理智吗?真的会希望张耳保存性命,不白白送死前来解围吗?恐怕未必。没准儿反应比张耳更歇斯底里。再说了,拼死相搏,就真的没有一线生机吗?也未必。
基于愧疚心里,陈馀是希望求得张耳谅解,重归于好的。
可张耳的一番操作,断绝了和好之路。
首先,张耳逢人便说陈馀是小人,贪生怕死之辈。手握重兵,却不肯相救,坐视武臣和自己困死城中。非但如此,还杀害了城里派去催他出兵的张黡、陈泽两位将军,何其龌龊!
这一行径,严重败坏了陈馀的名誉。陈馀听了,恨不得亲手杀了张耳。
此外,在新的赵国中枢中,没有了陈馀的一席之地,大将军职务转归了他人。陈馀对赵国的贡献,在赵国的声望,被一笔勾销了。
陈馀气愤至极,发誓与张耳不共戴天。
后来知道了张耳脱险的经过,陈馀对张耳越发的深恶痛绝:你他妈的地道吗?还不是靠牺牲武臣和几千士卒,换来了自己的活命?忠吗?义吗?自己只是不想白白送死,就被你说成是小人;你自己呢?拿别人的性命骗取偷生,简直就是无赖,猪狗不如!
此时的张耳,已是陈馀眼中的一只苍蝇;在张耳眼中,陈馀也成了一坨狗屎。
(承蒙关注,真诚致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