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正赶上腊月二十五,李登堂早早起来准备碾大黄米(粘米)准备淘米包豆包和撒年糕,他来到磨坊,先把碾盘上的尘土扫干净,然后把糜子均匀地铺在蹍盘上大约二寸厚,套上一只眼的老黄马,用一块破布将马的眼睛蒙上以免偷吃蹍盘上的粮食,喊了一声“驾”,老黄马就迈开方步,一步一步地拉着蹍砣子,围着磨盘一圈一圈的走着,蹍砣子压着糜子发出喳喳的响声,蹍砣子的轴磨着中间的柱子吱呀、吱呀地叫着。老马的蹄子踏着磨道哒哒地响着。
刚走没几步老马撅起尾巴,啪啦、啪啦地拉起了屎,虽然马粪不太臭,但也是挺烦人的,李登堂赶紧拿过板锹将马粪撮走。
又走了没几圈,老马又岔开四腿,哗啦、哗啦地尿了一泡尿,骚的李登堂连打两个喷嚏,气的用鞭子在它的屁股上抽了一下。嘴里说:“真是老马上磨道,不是屎就是尿。”
老马拉着蹍子一圈一圈地蹍着糜子,在蹍盘的边缘处就压出了一圈蹍掉了一些皮的糜子,也叫大黄米,李登堂把蹍出棱的糜子蹍完之后,这是头一遍,然后再放到蹍盘下又压了一遍,这样虽然米是压好了,但糠还在里边。
李登堂把混着糠的米放到扇车子的漏斗里,然后摇动扇车子的风轮,打开漏斗的底部使混着糠的米均匀地漏下来,糠比较轻就被吹走了,米比较沉就落下来用笸箩接住,装进袋子里就可以食用了。被碾碎的米因为重量介于糠和米之间,所以就漏到小仓子里了,可以喂鸡喂鸭等。
李登堂刚磨完米就有人找他,给他送来一封信,他一看信封就知道是何晓新写的,他叫来人帮他卸了马,把碾好的大黄米送进仓库就回到了自己的屋内。
李登堂忐忑不安把信捏在手中,万千思绪,心神不安,不知信中到底写的啥内容,这封信他盼了很久,但如今就在他手中又觉得十分不安,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不管怎样,男人都要有担当,不管什么结局都要接受,于是他撕开信的顶口,慢慢取出信,缓缓地打开,只见:
登堂同学:
见字如面,时间飞转,学期转眼,全家甚安。不知去东洋之事作何打算,望速回信为盼。
另张利、秦平在校已守安,欺强凌弱再也不敢,如继续就读请放宽心。
同学:何晓新即日
李登堂看完信,心里如打碎五味瓶,有说不出的是什么滋味,他知道何晓新为了自己一定是付出了很多,她是个好姑娘,稳重、善良、爱心、勤奋、有理想、有毅力、有抱负、有远见。他不知道张利和秦平是怎么能够听任于她的,但在她写的信的口气中她知道这绝对是事实,真是难为和委屈她了。但关于到东洋读书的事他还没来得及跟奶奶和父母说,说完老人家能不能答应也不知道。他心绪繁乱,如十五个水桶提水——七上八下的。在他的脑海中时而浮现奶奶那慈祥和蔼、威严不阿的面容。他知道这是抉择的时刻,一方面是家庭、祖训传统观念,亲情表里、寻根追踪、光宗耀祖、禀承世训;另一方面,忧国忧民,潜学先进、报效国家,承以重任,向往美好,创造未来。
吃过晚饭,李登堂来到奶奶的房间,只见奶奶正叼着大烟袋一边抽着烟、一边盘腿坐在炕上双手烤着火盆正在凝思着什么。见大孙子进屋,连忙往炕里挪动一下身体,同时将抽完的烟袋锅子往火盆的内沿敲去,扣掉烟灰用慈祥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大孙子。李登堂自从学校回来像变了一个人,沉稳了许多,也愿意帮助家里做事了,同时最主要的是他的心思重了很多,虽然他不说,但作为如此精明的老太太怎能发现不了自己从小娇生惯养的大孙子呢。
李登堂靠近奶奶坐在炕沿上,双手握住奶奶的手,郑重的说:“奶奶,孙子有重大的事要跟奶奶商量,现在咱们的国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根本得不到保证,加之各级盘剥,如此以往将国之不国。孙子虽不才,但也是一个男子汉,男子汉就要志在四方,报效国家,尽自己之所余力,挽国家于安危。现在我有一个同学准备到东洋留学,学习医学,将来回国救民于灾难水火。她也邀请我一起去,我准备去学军事,上军校,将来回国消灭一切腐朽、腐败的东西,建立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国家,贡献自己的一生。但‘忠、孝’不能两全,我要走了就不能照顾奶奶和孝敬父母了,我感到困惑,想了很长时间,今天她给我来信了,让我尽早拿主意,所以才鼓起勇气向您来请教。”
老太太认真地听完了李登堂的话,一只手握着他的手,一只手将他揽在怀里,抚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长大了,奶奶早就看出你有心事,但不知道我大孙子有这么大的志向。好样的,大孙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国家需要你的时候,要挺身而出,这才叫有担当,古时就有李广、岳飞‘精忠报国’,现在我大孙子要效仿他们,奶奶替你高兴。你爷爷活着时就说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只有国家强大了咱们才能扬眉吐气,咱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奶奶支持你,至于你爸爸妈妈那里有奶奶给你做主。对了,什么时候走,奶奶给你准备准备,异国他乡不容易,自己要照顾好自己,要多带点钱,一定要吃好、睡好,在那儿好好地学,为咱老李家争光,为咱们国家争光,今后不管你走到那里一定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生命可以丢,国格不能丢!记住了!”
李登堂泪流满面,抱着奶奶的胳膊坚定地说:“奶奶,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李登堂得到了奶奶的许可,兴奋多了,格外的高兴,又恢复了往日地活泼,他第二天找到了自己的玩伴李向明、刘翠花、张晓东等,带上冰穿,抄萝子等到大泡子捉鱼去了。
几个小伙伴顶着风,踏着雪,拉着爬犁,领着狗,一路说说笑笑地朝大泡子跑去。在路上刘翠花问李登堂说:“登堂大哥,你在大城市里读书,真有能耐,听说你的成绩全校第一,真给咱们屯子长脸。大城市是啥样啊?听说大城市里的烟囱可高了,还有大楼、还有火车,对了登堂大哥火车长啥样啊?用啥拉的呀?大城市里都吃啥呀?听说他们点的是电灯,电是啥样的呀?还有......”
她还想往下问,李向明打断她的话说:“你哪来的那么多问题,赶上十万个为什么了,你得一个一个地问,登堂大哥才能一个一个地回答你,是不是登堂大哥。”
张晓东说:“快别说这说那儿的了,赶快找地方穿冰窟窿吧,咱们主要的目的是打鱼,对不对?”
“对!”几个小伙伴一起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