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盘点二战奇葩团,李云龙人麻了 > 第四章:铁皮玩具上战场?汉武帝怒评“器不利”!
换源:


       光幕之上,那令人捧腹又匪夷所思的“撬棍投降传说”画面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更加开阔的战场。

这一次,镜头的焦点对准了意国军队引以为傲的装甲力量——坦克。

【画面播放:意式坦克的“辉煌”时刻】

首先出现的是几款二战初期意国的主力坦克,如菲亚特L3/33超轻型坦克(就是那个看起来像个小铁盒子的“豆战车”)、M11/39中型坦克等。

光幕旁边还贴心地给出了一些基本数据:装甲厚度、火炮口径、引擎马力等。

【抗战世界反应】

李云龙瞪大了眼睛,凑近了仔细看:“嘿!这玩意儿就是坦克?咋看起来跟个铁皮罐头似的?还没咱们缴获的小鬼子坦克威风呢!”

他对坦克的印象主要来自日军的九七式中战车,两相对比,感觉这意国坦克实在有点不够看。

“团长,你看那数据,”赵刚指着光幕上的文字,眉头微蹙,“这装甲厚度……最厚的地方才十几毫米?咱们的三八大盖在近距离都能给它打穿了吧?还有这火炮……口径也太小了,跟个痒痒挠似的。”

楚云飞也是微微摇头,眼神中带着专业人士的审视:“此等装甲,与其说是坦克,不如说是移动的薄皮棺材。火力羸弱,防护不足,机动性恐怕也堪忧。以如此装备对抗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对武器装备有着相当的了解,一眼就看出了这些意式坦克的致命缺陷。

【帝皇空间反应】

皇帝们对“坦克”这种后世的“铁甲战车”本就充满好奇,此刻更是看得目不转睛。

秦始皇嬴政看着那小巧玲珑的L3/33坦克,脸上露出一丝不屑:“此物便是后世之战车?竟如此……袖珍?其甲胄之薄,恐怕连强弩都抵挡不住!如何冲锋陷阵?”他想象中的战车,至少得有秦军铜车马那样的威势。

汉武帝刘彻也皱起了眉头,指着M11/39坦克那门安装在车体上、无法旋转的小炮管,问道:“此车之‘炮’,竟不能自由转动?岂非如同瞎子?遇敌于侧后,便束手无策?”他敏锐地看出了其设计上的缺陷。

唐太宗李世民观察得更仔细:“观其行进,似乎颇为迟缓,且烟尘滚滚,动静极大。兵法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此物行动笨拙,恐难担重任。”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直接开喷:“就这破铜烂铁?也好意思叫‘战车’?咱看连个加了盖子的驴车都不如!中看不中用!”

乾隆皇帝摇着扇子,点评道:“嗯……器物之精巧,似乎尚可,然用于战阵,则显得颇为……单薄了些。与那德意志之虎式、豹式相比,判若云泥。”

【画面继续:实战中的“精彩”表现】

光幕上的画面开始播放这些意式坦克在实战中的“高光”时刻。

场景一:几辆M11/39坦克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前推进,试图突破英军阵地。

结果,英军阵地上的“老朋友”——博福斯2磅反坦克炮开火了。

炮弹轻松地击穿了M11/39那薄弱的正面装甲,坦克瞬间被打成一团火球,或者瘫痪在原地,动弹不得。

场景二:一辆L3/33超轻型坦克在巷战中遭遇了一挺布伦轻机枪的扫射。

密集的子弹打在它薄薄的装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甚至有几发子弹直接击穿了装甲,打伤了里面的成员!

这辆“坦克”最后狼狈地倒车逃窜。

场景三:一段更加滑稽的画面。

一辆意国坦克试图爬上一个并不算陡峭的土坡,结果引擎嘶吼,履带空转,折腾了半天,不仅没爬上去,反而因为操作失误,车体一歪,差点翻进旁边的沟里。

场景四: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演绎。

两辆意国坦克在战场上“狭路相逢”,由于通讯不畅或者指挥混乱,互相把对方当成了敌人,乒乒乓乓地对射了半天,最后才发现是“友军”。

【抗战世界反应】

“哈哈哈哈!快看快看!那小坦克被机枪打跑了!”李云龙指着屏幕,笑得直拍赵刚的肩膀,

“他娘的!这玩意儿也能叫坦克?!老子的脸皮都比它厚!小鬼子的坦克虽然也讨厌,但好歹真能扛几枪!这意国货……简直就是送人头啊!”

赵刚也是看得连连摇头,苦笑道:“装备的代差太明显了。这简直不是一个维度的较量。用这样的装备去打硬仗,士兵的伤亡可想而知……”他开始有些同情那些被迫使用这些“铁皮玩具”上战场的意国士兵了。

楚云飞的表情依旧严肃,但眼神中多了一丝了然:“果然不出所料。兵器之利,国之重器。意国在军事工业上的落后,直接体现在了战场之上。没有精良的武器,纵有再多士兵,也难以弥补差距。”他更加坚定了要获取先进武器装备的决心。

独立团的战士们更是议论纷纷:

“这坦克还没咱们的土炮厉害吧?”

“我看拿集束手榴弹就能炸翻它!”

“怪不得他们老投降,开这种玩意儿上战场,谁不害怕啊!”

【帝皇空间反应】

看到意式坦克如此不堪的表现,皇帝们的表情也变得精彩起来。

秦始皇嬴政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带着轻蔑:“哼,先前朕还高看了此物!不过是些外强中干的铁壳子罢了!其甲不坚,其炮不利,其行不速!与朕之强弩战车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他觉得自己的认知被纠正了,但结果更令人失望。

汉武帝刘彻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沉声道:

“《吴子·论将》有云:‘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此言诚不我欺!观此意国之君臣,竟以如此劣器驱使其民于死地,是为不仁!更为不智!强军之道,必先利其器!器不利,则兵无战心,将无斗志!”他对这种不重视武器装备的行为感到愤怒。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以为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器乃士卒之手足,甲胄乃其屏障。以如此不堪之兵甲驱使将士,无异于让他们赤手空拳面对猛虎。为将者当爱兵如子,为君者当重视武备。此乃强国安邦之基石。”

明太祖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这玩意儿看着花里胡哨,打起仗来屁用没有!还不如咱当年用的火铳实在!至少还能听个响,吓唬吓唬人!这铁王八,一打就穿,跑得比兔子还慢,造它干啥?浪费钱粮!”他对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向来没什么好感。

乾隆皇帝则摇着扇子,试图展现自己的博学:“嗯……此所谓‘外强中干’,‘银样蜡枪头’是也。看来后世番邦虽有奇技淫巧,然用于军国大事,尚需精益求精,不可徒有其表啊。我大清之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红夷大炮),威力便远胜于此等铁疙瘩!”

他们再次就“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

始皇帝强调统一标准和规模生产,汉武帝强调武器要适应战术需求,唐太宗强调技术研发和后勤保障,朱元璋强调实用性和成本效益,乾隆则不忘吹嘘一下本朝的“丰功伟绩”。

光幕上的画面逐渐定格,系统声音响起:

“意国军队在二战中的装备问题,是其战力孱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坦克、飞机等关键技术装备的落后,使其在面对主要对手时往往处于绝对劣势,进一步打击了本就不足的士气。”

“当然,装备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但‘器不利’无疑是【意国‘面条军’传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于第十名‘奇葩团’的盘点尚未结束,接下来,将展示更多与该部队相关的奇闻轶事……”

声音落下,光幕再次微微闪烁,预示着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观众。

李云龙揉了揉笑得有些发酸的脸颊,咂咂嘴道:“他娘的,这意国兵的故事还真多!装备不行,人也不行,还有啥乐子?快放出来让老子开开眼!”

皇帝们也调整了一下情绪,准备迎接下一波的“文化冲击”。

.........

............

新书发布,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求一切!

免费的花花和评价月票评论点赞跪求多多益善!

新书期这些数据十分重要,跪求彦祖们动动发财的小手。

也希望大家不要吝啬催更票,虽然作者手速不快,但是你投投试试看就完事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