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盘点硬核狠人:开局去城市化波波 > 第十二章 恐惧
换源:


       虎头山根据地。

周卫国想起了自己队伍里那些牺牲的大学生士兵,像陈怡的弟弟,像那些满怀报国热情、投笔从戎的青年。他们原本可以成为工程师、医生、学者,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却为了抵抗侵略而牺牲在战场上。看到光幕上,那些与他们相似的知识分子,仅仅因为身份、因为戴了一副眼镜,就被自己的同胞如此残忍地屠杀,他心中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混账!王八蛋!”他低吼道,声音冰冷,“有本事冲我们军人来!真刀真枪地干!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下死手算什么本事?!懦夫!一群彻头彻尾的懦夫!”他的队员们也个个义愤填膺,对这种针对知识分子的暴行感到无比鄙视和愤怒。

光幕的画面变得更加黑暗和压抑,它不再展示普遍性的灾难,而是聚焦于这场浩劫中最黑暗、最核心、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个地点。这个名字,后来成为了种族灭绝和极端暴政的代名词。

旁白声音低沉得如同来自地狱深处的回响,每一个字都带着冰冷的重量:“在红色高棉编织的遍及全国的恐怖统治网络中,有一个地方,成为了人间炼狱的终极象征。这就是位于首都金边的S-21监狱,其前身是一所名叫‘吐斯廉’(TuolSleng)的中学,在红色高棉夺取政权后,被改造为审讯和处决中心,内部代号‘S-21’。”

画面展示了S-21监狱阴森、破败的外观。高墙耸立,上面布满了生锈的铁丝网,角落里设有岗哨。阳光似乎都无法穿透这里的阴霾。镜头缓缓移入内部,展示出由教室改造而成的狭窄、肮脏的牢房,墙壁上还残留着可疑的污渍。简陋的铁床架,冰冷的水泥地,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绝望和死亡的气息。

“这里,关押着成千上万被‘安卡’认定为‘叛徒’、‘间谍’、‘反革命分子’和‘革命的敌人’的人。但令人无比讽刺和不寒而栗的是,根据后来发现的档案记录,被关押在此处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真正的敌人,而是红色高棉内部的成员——包括曾经忠诚的士兵、基层干部、中高层指挥官,甚至是一些最高领导人的亲信、战友及其无辜的家属。”

“进入S-21,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踏入了永无归途的死亡之门。每一个新来的囚犯,无论男女老幼,首先会被强制拍照存档。他们赤裸着上身,胸前挂着记录编号的牌子,眼神中充满了惊恐、迷茫、愤怒、绝望,或者已经因为酷刑而变得麻木空洞。”

光幕上,一张张遇难者的黑白登记照片快速闪过,成千上万张面孔,每一张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生命和家庭。这些照片,如同凝视深渊的眼睛,跨越时空,无声地控诉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难以想象的罪恶。那一张张定格了生命最后时刻表情的面孔,给观看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拍照之后,囚犯们会被投入狭小的牢房,等待着他们的,是系统性的、极其残酷的、花样百出的酷刑逼供。红色高棉的审讯者相信‘肉体折磨是获取真相的唯一途径’。拔指甲、电击、水刑、鞭打、悬吊、性虐待……各种能够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酷刑手段在这里被广泛使用。”画面(经过模糊或暗示性处理)展示了审讯室的场景,地上散落着各种刑具,墙上溅满了血迹。虽然没有直接展示酷刑过程,但足以让人想象其中的恐怖。

“酷刑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查明真相,而是要让囚犯承认强加给他们的、各种往往是凭空捏造出来的罪名,比如‘为鹰酱中情局服务’、‘为安南国当间谍’、‘企图颠覆安卡’等等。更重要的是,要逼迫他们供出尽可能多的‘同伙’和‘上线’,无论真假。这样,‘安卡’就可以不断扩大清洗的范围,将任何潜在的威胁和异己分子都彻底清除,维持其建立在恐惧之上的绝对统治。”

“负责管理这座人间炼狱的,是一个名叫康克由的人,他的化名是‘杜uch’。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数学教师,以其严谨和逻辑著称。但在投身红色高棉后,他以其对‘安卡’的绝对忠诚、冷酷无情的性格和高效的组织能力,被任命为S-21的最高负责人。他将这里变成了一部精确运转的死亡机器,亲手审批了无数人的处决令,双手沾满了同志和同胞的鲜血。”画面上出现了康克由的照片,一个戴着厚厚的眼镜、面容平静、看起来甚至有些斯文的中年男子。这种外表与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令人不寒而栗。

“据后来发掘的档案和国际法庭的审判记录,在S-21存在的三年多时间里,至少有一万四千人(有学者估计可能高达两万人)被关押至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未能活着离开。最终被确认的幸存者,仅仅只有七人。”

天津站。

余则成和明台(如果他此时也在天津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得知了这些内容),都经历过敌人的审讯和残酷的酷刑,对监狱的黑暗有着远超常人的切身体会。然而,S-21所展现出的那种系统化、程序化、档案化的残酷,仍然让他们感到无比震惊和毛骨悚然。

余则成的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他几乎能感受到那种绝望的窒息感。“这……这已经不是一个监狱,这是一条……一条高效运转的、冰冷的、程序化的死亡流水线。”他低声自语,声音有些干涩,“从拍照登记,到酷刑逼供,再到整理口供,最后送往刑场处决……每一步都meticulouslyplannedandexecuted,像工厂生产一样精确。其效率和冷血,远超我所见过的任何监狱,包括日本人的宪兵队和中统、军统的监狱。那些地方虽然也残酷,但往往还带有审讯者的个人情绪或随意性。而这里……这里只有冰冷的程序和命令。”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将屠杀变成日常工作、变成官僚程序的做法,比单纯的狂热更加可怕,因为它意味着人性的彻底泯灭。

明台也感到脊背一阵阵发凉,胃里翻江倒海。他想起了自己在76号遭受的电刑和折磨,那种痛苦刻骨铭心。但与S-21里囚犯的遭遇相比,他觉得自己经历的似乎都显得“仁慈”了。“他们怎么能……把人当成流水线上的零件一样处理掉?连自己人也……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被送进这种地方?”他无法理解这种内部清洗的残酷逻辑和彻底性,这让他对所谓的“革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恐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