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镇的文化生态逐渐成熟之际,林墨接到了国际笔会的邀请,前往纽约参加“全球乡村文学论坛”。他带着古镇的皮影、方言录音和乡村影像踏上行程,却在海关遇到了小插曲——工作人员对“方言声音地图”的录音设备充满好奇:“这些听起来像密码的声音,真的是一种活的语言?”
论坛上,林墨播放了古镇孩子们用方言朗诵诗歌的视频,引起了热烈讨论。一位非洲作家说:“这让我想起我的家乡话,殖民者曾试图用枪炮消灭我们的语言,而你们用文学让它重生。”林墨回应:“乡村文化的复兴,不是对抗现代化,而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从纽约返回古镇时,林墨带回了意外的礼物——一位意大利设计师根据古镇方言词汇设计的“语言服饰”,每件衣服上都绣着中英文对照的乡村俚语。更让他惊喜的是,古镇的“乡村文学小组”已经发展成拥有300名会员的民间文化组织,他们创办了《山风》文学杂志,刊发农民诗人、乡村教师的作品。
在杂志创刊号的卷首语中,刘小芳写道:“曾经我们以为文学是城里人的专利,后来才知道,每一滴汗水落地的声音,每一片叶子舒展的姿态,都是大自然最动人的诗句。”林墨看着杂志中夹着的麦穗标本,突然明白,自己多年的努力,不过是帮乡村打开了一扇窗,让阳光照进,让故事流出。
站在古镇的最高处,林墨望着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错落有致的古宅,想起第一次来此时的谷雨时节。如今,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刻着新的故事,每一片树叶都在风中吟诵着乡村的蜕变。他知道,自己的创作使命从未像现在这样清晰——不是居高临下的书写,而是作为乡村的一员,用文字参与它的成长,见证它的复兴。
“下一个创作计划?”湛星递来新的笔记本,封面印着古镇的星空。林墨翻开第一页,写下:“记录乡村的方式有千万种,而我选择成为它的回声。”远处,皮影戏的锣鼓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戏文里唱的是乡村的现在与未来,是传统与现代的和声,是文学与土地的共振。
注:61-65章围绕“文化生态建构”展开,通过乡村电影节、方言保护、教育启蒙等具体实践,展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每章聚焦一个文化创新案例,融入文学、科技、教育等多维度思考,突出“人”的成长与“文化”的再生,力求在宏大叙事中保持个体温度,在时代议题中坚守文学初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