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刘备:种田三造大汉 > 第17章 平叛归乡
换源:


       当刘备与刘恪风尘仆仆地赶回涿县时,

距离除夕仅剩五日。

此前家书言明,

不必急于归家,

安心留在卢植身边即可。

然而,刘备哪能依从,

他深知不能让母亲独自一人过年,

加之刘恪亦思乡心切,

于是二人便辞别卢植与卢敏,

日夜兼程返回故乡。

踏上久违的故土,

刘备心中五味杂陈。

而刘恪则格外想念武家煎饼的味道。

刘备便带着刘恪前往,

从武的口中意外得知花太岁已死的消息。

“什么?

花太岁死了?

何时之事?”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刘备一时难以接受。

“就是上次花太岁带人护商那次,

唉,五郎,你是没见到那惨状,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听说花太岁得罪了道上豪强,

那豪强便纠集游侠儿将花太岁一伙人全数斩杀,

一个不留,

连首级都被砍下挂在树上示众……”

武一边熟练地翻动着煎饼,

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刘备见武越说越起劲,

唾沫都快溅到煎饼上了,

连忙打断道:“行了武,

说得好像你亲眼所见一样,

专心做饼吧,

我们还得赶回家呢。”

武闻言,脸色微红,

好在肤色黝黑并不明显。

他不再言语,

开始专心制作煎饼。

离开城后,

沉默了一路的刘恪感叹道:

“五哥,

花太岁就这么死了?

我还想找他报仇呢!

真是太窝囊了。”

说完,他狠狠地踢了一脚,

不料踢到了大石头上,

疼得龇牙咧嘴。

刘备见状,

忍俊不禁。

兄弟俩回到家中,

家人欢喜不已。

刘母看着儿子,

热泪盈眶,

言语间满是喜悦与关切,

反复说着:“好!好!

我儿又长高了些!”

刘恪这边,

叔父刘恭尚且镇定,

叔母却一把搂住他,

心疼地哭了起来。

刘恪偷偷看了一眼刘备,

只见刘备正一脸坏笑地看着自己,

不由得羞红了脸,

开始使劲挣脱叔母的怀抱。

刘备先向母亲磕头行礼,

又去拜见叔父叔母,

这才与母亲一同回家。

饭后,他详细讲述了庐江之行的经历。

当提到跟随军队平叛时,

尽管刘母明知儿子就在身边,

仍心惊胆战。

听完刘备的讲述,

刘母责备道:“我儿,

我让你随卢子干南下,

是希望你能多学些学问,

你怎么如此不爱惜自己?

军队之中凶险异常,

倘若你有个闪失,

你让我怎么活?

我死后有何面目见你父祖?”

刘备见母亲又搬出父亲祖父来压他,

不禁感到头痛:“娘,

我只是跟在老师身边,

并未上阵厮杀,

况且老师的亲卫团团围住,

我又能有什么事?

好男儿当学得一身本领,

报效君王。

如今有机会见识军阵,

将来才能替天子征战四方。”

这是刘备在亲人面前首次表露自己的志向。

然而,刘母听后却厉声道:

“荒唐!你好好跟着卢子干学学问便是,

之后我再找人疏通关系,

让你在郡县谋得一官半职。

到了年龄,再替你娶一房媳妇,

生几个孩子,

踏踏实实过日子!

若是敢去从军,

休怪为娘不认你这个儿子!”

刘备闻言,

不禁打了个寒颤,

想象着自己每天作为基层官吏被人使唤,

下班后一群孩子围上来争抢怀抱的场景,

脸色变得古怪。

见儿子脸色不对,

刘母放缓语气,

柔声劝道:“儿啊,

你从军征战是报效君王,

你出仕郡县便不是报效君王了吗?

咱家就你一个独子,

靠你来支撑门庭。

你就忍心让娘日夜替你操心?

你多想想罢。”

刘备心中郁闷,

他深知几年后天下将大乱,

即便待在家中种田,

也可能被军阀强征为壮丁。

不如让自己变得强大,

才能守护母亲和亲族。

然而,他不能对母亲明说这些。

刘母见刘备沉默不语,

知道儿子性格倔强,

主意已定,难以更改。

但她心中已暗暗打定主意,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儿子去做危险的事情。

儿子就是她的命、她的天。

她想,改天得找叔叔刘子敬好好商量一下。

与此同时,

在刘恭家中,

情况也大同小异。

刘恪的母亲刘王氏一哭,

刘细妹也跟着哭了起来。

刘恭好不容易耐着性子听完她们的哭泣,

忍不住低吼一声:

“哭什么哭!

人都好好回来了!

好男儿不多见世面怎么成?”

说了几句后,

见刘王氏还在抹眼泪,

刘恭便道:“别哭了,

肚子里还有一个呢,小心些。”

刘恪闻言,

喜出望外地看着刘恭道:

“阿父,我又要有弟弟了吗?”

刘恭难得露出羞涩之色,

一巴掌把刘恪扇了出去:

“滚去早点休息!”

在那个年月,

子女众多并不稀奇,

难的是如何将他们养大成人。

刘细妹之后,

刘王氏也曾生育过,

但可惜未能存活。

第二日,

刘恭便领了刘备刘恪去拜见宗叔刘元起,

和老族长刘太公。

他们都是未出五服的血亲。

看着榻上须发皆雪的老人,

刘备心中就叹,

只怕叔公也撑不了多长时间了。

刘太公和刘元起皆勉励了他们几句,

刘恭便带着刘备兄弟俩退了出来。

接下来,

便是把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

刘备家里,

刘备死活不让母亲动手,

他唤来刘恪两个,

把里里外外的灰尘、

杂物弄得干干净净,

焕然一新。

刘母只用指挥就行。

一年一度的祭祖开始了,

在刘元起的指挥下,

刘姓族人准备好了三牲,

有条不紊的排成两列,

依序进入祠堂净手,

焚香,跪拜。

最高的一个神主位便是楼桑刘氏开基祖刘贞。

然后以下昭穆分明。

拜完祖先,

刘备又准备了祭品,

带了刘恪去了祖父刘雄和父亲刘弘的墓地,

除杂草,

加土然后再焚香烧纸祭拜。

这一切都忙完后,

除夕到了。

刘恭让刘备母子两个一起去他家,

这样也显得热闹。

刘备自然是无所谓,

他前世经常在别人家过年,

时候在亲戚家,

长大了一个人在外就在同学家同事家。

但是刘母坚决不同意,

觉得各自一家,

过年的时候还是不要互相打扰的好。

就这样,

刘备熹平四年的最后一天,

依然是母子两人冷冷清清。

到了正月,

该拜访的拜访了,

该走动的走动了。

简家庄也去过了。

刘备便计划再待几日,

就和刘恪去东莱郑玄师伯处。

郑玄乃是北海国高密县人,

因为家里太穷,

现在客耕东莱。

根据史载,

这个时候相随他的学徒已经数百上千人。

当初的张玄子和徐子平两个也正在那里求学。

这一日,

刘备与刘恭叔侄两人闲坐,

聊了些闲话。

刘备便突然问:“叔父,

花二怎的突然便死了?”

刘恭道:“那贼厮,

不知得罪多少人。

死便死了,

有甚奇怪?”

刘备便笑道:“叔父,那花二是不是你动的手?”

刘恭一脸肃然:”

五郎,可不要乱嚼舌头,

张县尉发了疯,

重金悬赏杀人凶手。

如今涿郡四处在寻捕贼人。

你叔父我可是一等一的良家子,

可不要把祸水引到咱们家来了。“

刘备便一笑,

转移话题,

不再谈论。

心中却是认定此事必与刘恭有关。

到了第二日,

刘恭便寻上门来,

道:“五郎,走,

带你见识一个好汉!”

刘备便问是谁,

刘恭就笑,

你见了便知。

却不知为何,

没有带上刘恪。

到了涿县,

刘恭便带了刘备直奔张记老店,

刘备便道:“叔父,

此处我经常来,

以前的野味全卖与此家。”

刘恭还没话,

便见一声朗笑,

店铺门口转出来一个汉子,

三十余岁年纪,

白面微须,身着常服,

头戴进贤冠,爽朗的笑道:

“子敬前来,

张某有失远迎啊!”

这人刘备认得,

东家张博。

刘备便把眼来瞧刘恭,

不知道刘恭带他来见张博是什么意思。

刘恭便一拱手,道:“宽夫,

今日带了某家侄前来拜会于你。

却是造次了!”

张博还了一礼,:“无妨无妨!

这便是昔日那勇斗花二郎的壮士了?”

刘备忙长揖一礼,道:

“不敢当,子五郎,拜见叔父!”

张博打量了刘备几眼,心道,

这一番仪表风姿,

不愧是刘家之后,

卢子干高足!

便忙用手扶起刘备,

笑道:”贤侄不必多礼,

且随我进来!“

穿过后门,

到了一处庭院。

张博便唤:“大郎,

出来拜见你刘叔父和五郎哥哥!”

便见东厢房中,

出来一个少年,

约莫十来岁,

模样清秀,

大眼睛,红脸蛋,

甚是可爱。

张博乐呵呵的道:“子敬,

此乃我家犬子张飞,

家中行一,便呼作大郎。

来,大郎,

这是你家刘子敬刘叔父,

这是你家刘备刘五郎哥哥,

还不快快行礼!”

刘备在听到张飞这个名字的时候,

脑海里面就已经一片空白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