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刘备:种田三造大汉 > 第19章 青州之行
换源:


       在昏暗的天色和重重乌云的笼罩下,

刘恭领着刘备缓缓走在空旷无人的路上。

路上除了他们叔侄二人,

再无其他行人。

刘恭望着身旁的侄子,

微笑着问道:

“张飞那孩子似乎很得你的欢心?”

刘备虽然年少,

但性格沉稳老练,

在楼桑刘家很少与人嬉闹,

除了偶尔与刘恪玩耍外,

刘恭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他与一个孩子相处这么久了。

刘备腼腆地笑了笑,

他知道叔父的眼光一向犀利:

“是的,张大郎很活泼,

叔父和宽夫叔父谈话时,

我闲着无聊,

逗逗他也挺好玩的。”

刘恭听后,

心中不禁叹了口气。

他想起刘备小时候也是个活泼好动、

整天跑来跑去的孩子,

可惜自从兄长去世后,

刘备的笑容就越来越少了,

更多的是沉默。

刘恭心中有些伤感,

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

他转移了话题:

“五郎,

你知道我今天带你来见张宽夫是为了什么吗?”

见刘备欲言又止,

刘恭爽朗地笑道:

“你猜得没错!

花二那帮人,

就是我杀的!

我和你张叔父各带了一队人马,

抢货杀人。

这件事非常隐秘,

楼桑村里除了你元起叔父,

没有其他人知道。”

说到这里,

刘恭慈爱地看了刘备一眼,

“想不到却被你看穿了!”

刘恭双手背在身后,

大步流星地走着:

“我以前弃文从武,

学成之后便开始游历燕、

代两地,

结交英雄豪杰,

磨砺自己的武艺。

当时在雁门遇到了张宽夫,

我们打了一架,

未分胜负。

后来我知道他是涿郡的绿林大豪,

他也知道我是纵横幽燕的游侠。

我们两人心照不宣,

一直井水不犯河水。

这次如果不是为了花二的事情,

我也不会上门请他出手相助。”

“五郎,

你知道我为什么弃文从武吗?

这是你叔祖的安排!

我们楼桑刘氏一脉传到如今,

已经日渐衰落。

族中的资源不能重复浪费,

有你父亲读书出仕就足够了,

而我和你其他的族叔们,

则被奉命习武,

守护家族的同时也干些没本钱的买卖。”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确保家族的延续。

刘氏族人中的老幼孤寡都需要我们奉养,

而楼桑村的外姓人,

大多是祖上留下的僮仆故吏,

如果有急难,

我们也不能抛下他们不管。

这些年来,

你叔祖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

勉力维持家族的生计,

现在已经心力交瘁,

衰老不堪。”

“五郎,

我看你这一辈的族人,

大多鲁钝不堪,

只有你少年早慧,

英姿勃发。

将来振兴家族、

光耀门楣的重任,

只怕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我今天说的话,

你要牢牢记住。

现在这个世道日渐衰败,

盗匪横行、

灾害频发、

蛮族侵扰。

而朝堂上的大人们,

不务实事,

只喜好清谈空议。

他们与外戚、

宦官争权夺利,

根本不顾我们百姓的死活。

我看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份基业,

也差不多到头了。”

“五郎,在这个艰难的世道里,

人应当自强不息,

然而海内的俊杰却往往郁郁不得志。

我和你张叔父,

如果能够得到明主的赏识,

又怎会甘心荒废一身武艺,

待在草莽之中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你一定要记住,

个人的力量再大、

智慧再深,

也比不上一个家族的力量。

只有团结族人、齐心协力,

才能在这个世道上生存下去。

否则,就算像霸王那样英勇无敌的人,

也只是如无根之浮萍罢了。”

“你知道张宽夫家世代都是豪绅,

为什么他们也干些绿林的买卖吗?

这十几年来,

不是涝灾就是旱灾,

还夹杂着蝗虫之灾。

就算有万亩良田,

也抵挡不住天灾的摧残。

更何况他家大业大,

不多想些法子,

又怎能维持他家的脸面和地位?

不习得一身武艺、

不多蓄养些游侠剑客,

又怎能打消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对他家财宝的觊觎之心呢?”

“像那陈蕃、窦武、张俭等人,

只会大放厥词、喜好虚名。

他们辜负了天下的厚望、

身居三公的高位,

却除不掉几个宦官。

要是我大权在握,

早就率领卫士把那些阉人除得干干净净了。

什么三君八顾、一世之所宗,

统统都是胡说八道。

这些人只会做清谈之客,

却偏偏不自知,

到最后不是身死族灭就是亡命天涯。

五郎,你将来要是出仕做官,

千万不要学他们的样子。

跟你老师卢植一样埋头做事就行了,

不要参与政治斗争。

否则一个不慎,

就会引来灭门之祸啊!

切记切记!”

一路上,

刘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许多事情。

刘备听得惊讶不已,

心中许多之前的疑惑也渐渐得到了解答。

比如刘恭经常神出鬼没、

隔三差五就不在家;

又比如他和刘恪在涿县打完架回来后,

刘恭知道后族中却没有任何反应。

当时刘备还有些失望呢,

毕竟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

大人出头都是很正常的,

何况楼桑刘家人多势众。

原来叔父一直在隐忍等待时机。

至于叔父与张博干些绿林的买卖,

刘备并不觉得奇怪。

幽州地处边境地区,

民风彪悍,

就算罢了郡国兵,

这里的游侠儿也是多得惊人。

光武帝罢除天下郡国兵后,

相对来说就断绝了大部分武者的进身之阶。

这些人又不甘心待在家里种田,

所以打家劫舍也就变得很正常了。

而且边郡的蛮族常常入侵,

边郡的子民们向来都是拿起武器杀敌、

放下武器种田。

对于刘家和张家这种半耕半匪的生活方式,

刘备已经见怪不怪了。

黑暗是永远都存在的,

这附近的大族哪家没有干过见不得人的事情呢?

只要不太过分、

不残害无辜就已经算是万幸了。

刘备知道叔父把这么多的秘密告诉自己,

说明他对自己非常看重,

也把自己当作成年人一样看待了。

心中欣喜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到一丝压力。

家族啊!

自己的父祖先人为了家族的生存一直在不懈努力着,

如今也该轮到自己为家族贡献一份力量了。

熹平五年正月二十,

年刚过完,

朝堂又开始吵架了。

事起去岁五官郎中冯光和沛相上计掾陈晃,

他俩上奏:

“历元不正,

故妖民叛寇益州,

盗贼相续为害。

历当用甲寅为元而用庚申,

图纬无以庚申为元者。

近秦所用代周之元。

太史治治历郎中郭香、

刘固意造妄,

乞本庚申元经纬明文,

受虚欺重诛。”

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概就是历法用错了,

所以天灾**不断,

历法都是以甲寅年为元开始的,

从来没有听用庚申为元开始的。

治历郎中郭香、

刘固了假话,

让他们把经纬图谶拿出来证明,

不然就是蒙骗天下,

要重诛之。

先秦用《颛顼历》,

汉承秦制,

也是先用这个。

到了汉武帝,

觉得这个历法有不准了。

就命司马迁等史官、

星官重新制订历法,

这就是用了一百八十余年,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太初历》,

后来到了东汉章帝,

觉得一百多年过去,

太初历又渐渐不准了,

于是又用《四分历》一直用到如今。

冯光、陈晃这俩人一上疏,

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制度历法的可不光是太史台的星官,

还有朝野各路精通天文历法的高手。

你这样一指责《四分历》,

得罪的人可多了去了。

从去年一直吵,

吵到今年都没结束。

皇帝也没辙,

他也不懂这个啊。

两帮人吵来吵去,

他也烦,

就让懂历法的群臣去司徒府议论,

出了最后结果通知他一声就行。

然后就有人无数人出来骂冯光、陈晃了,

包括名士蔡邕。

因为历法用元,太多了。

《颛顼历》用元乙卯;

《太初历》用元丁丑;

《四分历》用元庚申,

所以历法只能用甲寅年做为开始,

其他年都不行这个观根本就是错的。

甲寅年做为开始的历法乃是殷历。

当初汉武帝刚开始启用《太初历》的时候,

用元丁丑,

改十月岁首为正月岁首,

采用二十四节气,

当时也是满朝堂的争来吵去。

于是就用《太初历》来效验,

结果实践果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太初历》无一漏失,

于是颁布施行。

现在你拿这个庚申元来事,

岂不是之前的《太初历》也错了?

太史令,议郎,尚书,

谏议大夫,

一个个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据理力争。

太史台的一帮人,

又硬又倔。

技术官员向来是没有一个人有好脾气,

虽然官低禄少,

但你一旦开始怀疑他的专业性,

他便恨不得和你拼了老命。

太史台的一帮星官就是如此,

每次吵架都是脸红脖子粗,

他们又不善言辞,

有些时候激动得发抖,

话都不出来。

这一吵就是一年多,

现在又开始吵,

将来还会接着吵下去。

不过这一切,与刘备无关。

他和刘恪,

马上就要南下青州,

去东莱郡拜入师伯郑康成的门下学习了。

兄弟俩大包包的背着,

正在村口和亲人道别。

还是上次送别时的那些人,

不过比起上次,

伤感的情怀减轻了许多。

刘母和刘王氏一一叮嘱自己的儿子,

然后目送他们驰马而去。

东莱,就是后世的胶东半岛,

威海、青岛、烟台、

蓬莱等城市都在其境内,

如今的东莱郡,

三面环海,

西邻北海。

那里有名将太史慈,

那里有大儒郑玄,

那里还有名士孔融。。。。。。

ps:我国现在所用农历,

农村里喜欢喊殷历夏历,

其实就是汉时的《太初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