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刘备:种田三造大汉 > 第23章 辩经“求收藏”
换源:


       刘备厉声问道:

“管仲,究竟是何方神圣?”

堂上众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不解刘备为何突然提及管仲。

思索片刻后,

有人引用孔子的话答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

称霸诸侯,

一统天下,

百姓至今仍受其福泽。

若无管仲,

我们恐怕早已沦为异族之民了……”

刘备未等此人言毕,

便打断道:

“如此说来,

尼宣公对管仲也是颇为赞许的了?”

此人点头:

“正是,管仲乃大贤之人!”

刘备拍案而起:

“对!尼宣公如此赞誉之人,

必为大贤无疑。

但如此大贤,

在故主公子纠身亡之际,

却未为其殉死,

反而做了敌对的齐桓公的宰相,

这又是何故?”

众人皆知公子纠与公子白争位之事,

公子白即位为齐桓公,

处死公子纠,

与管仲齐名的大臣召忽自杀,

而管仲则成为齐桓公的重臣。

子贡曾就此事询问孔子:

“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桓公杀了公子纠,

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

反而做了齐桓公的相国。”

于是孔子才有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评语。

刘备这一问,

众人皆愕然,

刚才还有人欲引用孔子的话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来回答,

却被刘备打断。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

像管仲这样仁德的人,

我们何必去计较他的德行操守呢?

因此,孔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这个例子也可视为孔子版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刘备此举,

无疑是在当众驳斥众人的观点。

他质问道:“孔子口中的仁德贤者尚且如此,

你们又有何资格要求我为曹太守哀伤?

况且我与曹太守并不相熟。”

众人回想起自己刚才还高呼“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此刻不禁羞愧难当。

刘备并未就此罢休,

又问道:“暂且不论管仲是否仁义,

之前有师兄提及治国之道在于礼与孝。

那么,管仲辅佐齐桓公,

称霸诸侯,

他究竟是如何治国的?

是靠礼与孝吗?”

堂下众人瞠目结舌,

无言以对。

他们这才想起,

管仲乃是法家代表人物,

重视商业,

设立女闾(古代妓院),

使齐国逐渐强大,

成为霸主。

而儒家鼻祖孔子却对其赞不绝口:

“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此刻,众人开始反思。

这正是刘备所期望的效果。

他环视一周,

见包括卢敏在内的众人皆若有所思,

便开口道:“孔曰成仁,何为仁?

仁之大者,为国为民。

如管仲者,

虽在节操上有所欠缺,

但其德行惠及天下,

因此宗师仲尼仍赞其为仁!”

刘备接着说道:

“治国之道,

岂在礼与孝?

礼者,乃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分;

孝者,乃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礼与孝,乃人之本能常情,

但治国平天下,

岂能仅凭此二者?

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争鸣,

兵家、墨家、法家、阴阳家、

纵横家等皆可称为儒。

而后宗师仲尼出世,

儒家才独领风骚至今。

国朝数百年来,

历任三公九卿宰辅之职者,

或重法、或通兵事、

或通经济、或为杂家,为何?

盖因礼与孝乃治国之表象,

而其他诸术方为治国之根本。”

其实,

众人或许并未意识到,

儒家虽然经典众多,

但缺乏一个纲领性的理论。

而历代儒门名臣治国手段无外乎法治、

经济、农家等,

所谓的仁义礼孝不过成为道德修养的一种要求罢了。

名士可以不拘礼;

大臣在父母去世时可以夺情不守孝;

至于仁义,

对政敌、外敌、仇人,

从未见士大夫讲过。

此刻,有人已陷入思想混乱。

他们所学的与刘备所言大相径庭,

但刘备的话又颇具道理。

士子们其实并不傻,

只是潜意识里早已知晓这种矛盾,

却选择强行忽视罢了。

刘备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道家有《老子》,

兵家有《孙子兵法》,

而儒家大义则散见于诸经之间。

《诗》长于礼乐,

《易》长于卦辞,

《尚书》、《春秋》长于史,

《礼》则长于礼仪。

这是为何?”

此时已有人开始抹汗。

儒家经典繁多且分门别类,

《诗》有《韩诗》、《毛诗》之分;

《春秋》有《左氏春秋》、

《谷梁春秋》之别;

《易》、《尚书》亦是如此。

加之历代大儒注释纷繁复杂,

使得儒家学说更加难以捉摸。

此刻,诸子皆被刘备之言所吸引,

早已忘记这人是他们之前看不顺眼、

想教训一番的师弟。

刘备高声继续说道:

“盖因先师仲尼去世而微言绝迹,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离。

故《春秋》分为五传,

《诗》分为四家,

《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真伪难辨诸子之言纷乱不堪。

秦朝为此忧虑不已于是焚书坑儒以愚昧百姓……

因此书籍残缺不全礼崩乐坏。

至汉武帝时期方始建立藏书之策

设置写书之官广收天下典籍儒家方得复兴。”

这段典故众人皆知《汉书·艺文志》中亦有记载。

”然则我儒家果无领袖诸家之大义乎?

非也,先师仲尼乃不世出之圣贤,

岂无遗泽留示后人?

儒家之大义,

便在《大学》篇,便在格物致知!

此四字乃我儒家之总纲,

可为万世不变之法统!“

好吧,刘备的目的到此完全暴露出来了,

趁此机会,

把格物学高高举起,

让它成为儒家的一面永不倒下的理论旗帜,

深入贯彻到诸学子心中,

让它去生根发芽。

”五郎,

格物致知如何能为万世儒家之法统,

还请以教我!“

好,不怕你问,

就怕你不问。

刘备得意的一笑道:

“之前格物致知,

因为诸经之繁琐,

故历代儒者未重视,

且因章句之误释,

故天下诸子皆以为格者乃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

则来善物。

其知于恶深,

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也。

郑师亦持此论。”

到这里,众人便笑,

此时气氛已经渐渐轻松。

“然则吾以为非此论。

先圣所言,

皆有深意,

岂能如此解之?

是以吾以为,

格,乃穷也,

物,乃理也。

此物不拘外物及性分之物。

天下之事皆可谓之物。

天下之物皆有其理。

格其物而知其理,

然后致知,

致德性之知,

致见闻之知。

从而知行合一!”

“既然天下之事皆可谓之物,

天下之物皆有其理。

那么,农者,商者,兵者,法者,

阴阳术者,医卜之流者,

我等皆可去格!

我等皆可去致其知!

是故,儒家者,

格物乃其根基主干,

而法家、兵家、农家等流,

皆为我儒家之枝叶也!

是故圣人有言,

格物致知后,

方可修身养性,

诚意正心,

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以为,此言大善!

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众人已经傻掉了,

格物致知还能这样解释?

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接受了格物乃是穷天下之理的法,

但没有像刘备这般无耻的把诸家学绑架在格物致知这四字上面。

这尼玛太**了,

不过我喜欢。

好多士子已经开始兴奋激动了。

仔细一想,

对啊,很有逻辑啊。

如果格物致知按照刘备这样来解释,

那么我儒家领袖百家学乃是理所当然啊!

不就是这样的么?

格物致知也很好理解啊,

我向农夫请教如何种庄稼是格物,

观天象察**而后知星相这也是格物,

习骑射研兵阵也是一种格物,

对呀,天下万物就没有我们不可去格的!

先圣还真是聪明啊,

为何我们没有早一发现这句话的原意呢?

刘备狡猾的一笑,

大声道:“诸家学,

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有我儒家先圣,

有大智慧有大仁心,

于是有格物致知一论著于书间。

惜哉此煌煌之言蒙尘数百载。

自今日起,我儒家领袖诸家,

奉天命,佐君王,

名正言亦顺矣!

治国平天下,

舍我者其谁?”

堂下诸子,

热血沸腾,

纷纷举臂高呼:

“奉天命,佐君王!

治国平天下,

舍我者其谁?”

好吧,

其实要是卢植和郑玄在这里,

肯定会训斥刘备强言巧辨,

歪理邪。

不过他们却也没有办法来反驳,

因为刘备所提出来的,

占据了大义的名份,

对儒家治世来,

太有用了。

按照这样下去,

不用多久以后就没有人自称是法家传人,

兵家传人,

纵横家传人了。

统统改称儒家传人!

因为他们是通过格物致知获得诸子知识的!

刘备这一通好,

得他喉干舌燥。

虽然事发突然,

他所发之言论还有不如意之处,

但也算是能自圆其了。

他才不管什么礼孝仁义呢,

这都是统治者对治下之民要求的。

真正的明白人,

权臣豪强等,

哪个讲这个?

民百姓对天子很畏惧,

在权臣眼中,

废立皇帝却只若等闲。

什么天子天命,

都是瞎扯,

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才是真理。

刘备只想推广他的格物学。

一是为这个他所钟爱的年代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是他“专心”去研究格物后,

不管卢植还是郑玄,

就不会对他的其他学问太过严苛了。

就算他《五经》不通又如何,

他依然是格物学的理论宗师,

儒家的大功臣!

新人写作,请各位大大包涵。

“求订阅”“求鲜花”“求收藏”

“求月票”“求打赏”什么都求。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