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湘水划界,并非完全割让。
我军仍可保留荆州的核心区域,如南郡、江夏等地。
只要守住这些要地,便可保住荆州的基本盘。”
诸葛亮在后方收到庞统关于此策的书信后,也是反复斟酌。
他深知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但也明白庞统所言的道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蜀汉确实难以同时兼顾益州和荆州两大战线。
适当的战略收缩,以换取更大利益,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他回信表示,可以尝试与东吴进行谈判,但底线必须守住,不能过度损害蜀汉的核心利益。
除了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庞统还强调,必须加强荆州本身的防御能力,这便是他所说的“固本培元”。
他对留守荆州的诸葛亮(或直接对关羽)建议道:“孔明(或云长将军),荆州之防务,万万不可松懈。
即便与孙权达成某种协议,亦不可对其完全信任。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其一,必须在江陵、公安等战略要地,增兵添将,加强城防工事的修缮。
要深沟高垒,储备充足的粮草、箭矢、滚木礌石等守城器械,确保城池固若金汤。”
“其二,要沿长江、汉水等重要水道,设立密集的烽火台和观察哨,加强水军巡逻,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
一旦发现东吴有异动,便可迅速传递消息,争取反应时间。”
“其三,要积极安抚荆州本地的世家大族,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些世家大族在荆州根深蒂固,影响力巨大。
若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则荆州内部便可稳如泰山。
可以给予他们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待,将他们的利益与我军捆绑在一起。”
“其四,云长将军勇冠三军,威震华夏,但有时性情略显刚烈。
在处理与东吴的关系,以及与同僚的相处时,还需更加圆融一些,多听取他人意见,避免因个人意气而误了大局。”
这句话,庞统说得比较委婉,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显然是针对关羽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提出的善意提醒。
庞统认为,只有当荆州自身的防御能力足够强大,内部足够稳定,才能在与东吴的复杂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也才能让刘备在西线用兵攻取汉中之时,没有后顾之忧。
他的这些建议,既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考虑得十分周全。
刘备和诸葛亮在仔细研究了庞统的荆州方略后,都深以为然。
他们知道,庞统的这些建议,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听起来比较刺耳,或者需要做出一些牺牲,但都是从蜀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的,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良策。
于是,在刘备主力西征汉中的同时,荆州的防务和外交策略,也开始按照庞统的建议,进行着悄然的调整和加强。
然而,历史的惯性是强大的。
即便是在这个平行时空,庞统做出了诸多努力,试图改变一些悲剧的发生,但有些事情,似乎依旧难以完全避免。
假设,在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后,荆州方面,因为某些预料之外的原因(或许是东吴方面出现了新的变数,或许是关羽在某些决策上依旧出现了失误),最终还是发生了失守的悲剧。
(光幕外的观众们看到这里,可能会再次发出一片叹息。
尤其是刘备、张飞等人,更是会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
当荆州失守,关羽败亡(或被俘)的噩耗传到成都时,整个蜀汉都陷入了巨大的震动和悲痛之中。
刘备闻讯,如遭雷击,当场痛哭失声,几度昏厥。
他与关羽情同手足,桃园结义的誓言犹在耳边,如今却阴阳两隔,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张飞更是怒发冲冠,誓要立即起兵伐吴,为二哥报仇雪恨。
蜀汉群臣之中,也有不少人义愤填膺,主张立即东征,夺回荆州,严惩孙权。
一时间,整个成都都笼罩在一片复仇的怒火之中。
就在这群情激愤,刘备也几乎要被悲痛和愤怒冲昏头脑的关键时刻,庞统再次站了出来。
此刻的他,脸上没有了往日的从容与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与凝重。
但他那双眼睛,依旧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冷静与理智。
他力排众议,来到了几近崩溃的刘备面前,语气沉痛却又异常坚定地劝谏道:“主公!云长将军不幸蒙难,荆州失守,臣亦痛心疾首,恨不得食孙权之肉,寝其皮!然,越是此等危难时刻,我等越要保持冷静,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因一时之悲愤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葬送我蜀汉来之不易的基业啊!”
刘备泪眼婆娑地看着庞统,声音沙哑地说道:“士元云长云长他他死得好惨啊!备备若不为他报此深仇,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二弟!”
庞统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悲痛,一字一句地分析道:“主公,臣理解您的心情。
但伐吴之事,绝非易事,亦非此时之最佳选择!”
“其一,我军刚刚经历汉中大战,虽然获胜,但兵马钱粮消耗巨大,将士们也需要休养生息。
此时仓促伐吴,实乃疲惫之师,胜算不大。”
“其二,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稳固,水军强大,且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我军不习水战,远征伐吴,后勤补给亦是巨大难题。”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等真正的敌人,始终是北方的曹操!曹操篡汉之心昭然若揭,其势大,兵多将广。
若我军与东吴两败俱伤,只会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趁机南下,届时,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将有倾覆之危!”
“主公,云长将军之仇,不能不报!荆州之地,亦不能不夺!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我等当务之急,是稳定内部,积蓄力量,联合东吴(即便暂时表面上),共同对抗曹操。
待时机成熟,再寻良机,一举收复荆州,为云长将军报仇雪恨,亦不为迟!”
庞统的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也像一剂清醒剂,让沉浸在悲痛与愤怒之中的刘备,以及那些主张立即伐吴的群臣,稍稍冷静了一些。
他们不得不承认,庞统的分析,句句在理,切中要害。
伐吴,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刘备虽然心中依旧悲痛万分,但他毕竟是一代雄主,基本的理智尚存。
他看着庞统那布满血丝却依旧坚定的双眼,知道士元这是在为蜀汉的未来殚精竭虑。
最终,刘备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艰难地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决定以大局为重,暂缓伐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