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的名字,随着那份《工人日报》的油墨香,确实像长了翅膀。
不仅在轧钢厂内掀起轩然大波,连带着京城里其他几个大厂,诸如第一机床厂、北冰洋食品厂的工人群体中,也开始流传起这位八级钳工老师傅的先进事迹。
一些消息灵通的机关单位里,偶尔的闲谈中,也会提及“轧钢厂出了个技术标兵,上了中央的报纸”,语气里带着几分对产业工人的尊重,也夹杂着对这份荣誉的好奇。
四合院里,更是彻底成了易中海的个人表彰大会。
往日里平静的小院,这几日格外热闹。
人们不再满足于在厂里道贺,下了班,总有人三三两两聚在易中海家门口,或者干脆进屋,七嘴八舌地打听着上报的细节。
“一大爷,您给说说,那报社的记者怎么采访您的?”
“这照片拍得可真精神,比真人还威风!”
夸赞声此起彼伏,什么“八级钳工,国之栋梁”,什么“咱们院儿里的骄傲,如今可是名满天下的大人物了”,一句句往外冒,仿佛不要钱一般。
易中海坐在八仙桌旁,手里端着搪瓷缸子,里面泡着何雨柱孝敬的好茶叶,脸上泛着红光。
他嘴上谦虚。
“都是厂领导培养,是组织给的机会。柱子那孩子也帮了大忙。”
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眉宇间掩饰不住的得意,却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无遗。
他开始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这种被所有人瞩目、被所有人敬仰的滋味,比他钳台旁最精密的工件还要令人着迷。
许大茂站在人群外围,撇着嘴,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嫉妒。
他跟何雨柱从小斗到大,如今何雨柱不仅自己混得风生水起,连带着帮易中海也出了这么大的风头。
这让他心里堵得慌,仿佛吃了苍蝇一般难受。
他酸溜溜地想,不就是上了个破报纸,有什么了不起的。
他许大茂是电影放映员,走南闯北,见过的世面比这院里所有人都多。
可这话,他只敢在心里嘀咕。
明面上,他见了易中海,还得挤出笑脸,不咸不淡地恭维两句。
“一大爷,您这回可真是给咱们院儿争光了。”
心里却在盘算,易中海这名声大了,以后在院里是不是更要摆谱了。
二大爷刘海中,此刻则是易中海最忠实的“吹鼓手”。
他本就是个官迷,一辈子钻营着想往上爬,可惜能力有限,始终在原地打转。
如今见易中海声望大涨,他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凑在易中海身边,嗓门比谁都大。
“老易啊,我就说你行!你这技术,这觉悟,早该评上了!这回上了《工人日报》,下一步,我看厂里的领导岗位,也该有你一个!”
他这话,既是吹捧,也是试探,更是给自己未来的铺垫。
万一易中海真当了官,他刘海中作为“老兄弟”,总能沾点光。
三大爷阎埠贵,则默默地站在一旁,戴着他的老花镜,眯着眼睛打量着易中海。
他不像刘海中那般露骨,也不像许大茂那样嫉妒。
他在心里盘算的是更实际的东西。
易中海名声大了,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逢年过节,自己送礼的分量也得加重?
或者,能不能借着易中海这股东风,给自家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厂里谋个好点的差事?
每一分人情,每一分利益,都在他那颗精于计算的脑袋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贾张氏自然是院里最不痛快的人之一。
她叉着腰,站在自家门口,听着院里对易中海的赞扬,脸拉得老长。
她见人就念叨。
“哼,不就是上了个报纸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想当年我家老贾在的时候,那也是厂里的骨干!我家东旭要是争气点……”
话没说完,就被秦淮茹轻轻拉了一把,低声劝了几句。
秦淮茹的心情,比贾张氏要复杂得多。
她看着易中海红光满面的样子,心里既有羡慕,也有一丝隐隐的担忧。
易中海是院里管事的一大爷,平日里对她家孤儿寡母还算照顾。
如今他声望高了,会不会变得不好说话?
或者,会不会因为何雨柱的帮助,而更加偏向何雨柱?
她不由得想起何雨柱。
那个曾经的“傻柱”,如今却成了院里最让人看不透的人。
他不仅自己本事大,还能轻易地将别人捧上高位。
这份能耐,让她感到有些心悸。
易中海被这接连几日的吹捧,确实捧得有些飘飘然了。
他开始不自觉地在院里摆起了“领导”的架子。
说话的口气,也比以前大了不少,时不时地就要指点江山,点评一下院里的是非。
甚至对一些平日里关系不错的邻居,也开始用上了几分教训的口吻。
这让一些邻居在羡慕之余,也感到了一丝不适与疏远。
何雨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只有冷笑。
这易中海,终究还是凡人。
一点虚名,就让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不过,这样也好。
爬得越高,将来若是摔下来,才会越疼。
他乐得在一旁看戏,看这四合院里的众生百态,如何在这名利场中,演出一幕幕的人间喜剧与悲剧。
于海棠在厂里听说了易中海上报的事,也听说了这背后有何雨柱的功劳。
她对何雨柱的钦佩,又深了一层。
这个男人,不仅厨艺高超,文采斐然,还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能量。
他就像一块磁石,总能吸引到好的资源,也能让周围的人因他而变得更好。
这种“点石成金”的本事,让她觉得何雨柱更加神秘,也更加有魅力。
她甚至在想,如果能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未来的生活,一定会充满惊喜与荣耀。
就在四合院因为易中海的“名满京城”而喧嚣不已的时候,何雨柱却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他的“闷声发大财”计划。
系统空间,是他最大的依仗。
【中外历史研究精通】赋予他的知识,让他对这个时代许多看似寻常的物件,有了远超常人的判断力。
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或是周末,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京城的各大旧货市场、委托商店,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胡同角落。
他从一个落魄的旗人后裔手中,用几块钱和几张工业券,换来了一本封面破损、纸张发黄的古籍。
那人只当是祖上留下来的废纸,急于出手换点钱买米。
何雨柱拿回来,让系统鉴定,赫然是宋版刻本,虽有残缺,却也是孤本无疑。
他又在潘家园的雏形——那时的鬼市上,从一个乡下汉子手中,用几张崭新的布票,换来了一块沾满泥土、毫不起眼的玉佩。
那汉子说是从自家地里刨出来的,看着不值钱,只想换几尺布给孩子做身新衣服。
何雨柱仔细擦拭干净,那玉佩温润通透,雕工古朴,系统提示是前朝宫廷之物,价值不菲。
他还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比如之前帮厨时认识的某些“有门路”的采购员,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兑换了一批即将停止流通的“外汇券”。
这个年代,外汇券可是硬通货,能在友谊商店买到许多市面上见不到的稀罕玩意儿。
何雨柱知道,这东西现在不起眼,再过些年,其价值会成倍增长。
每一次成功的“捡漏”,都让他的【系统空间】更加充实。
那些古籍、字画、瓷器、玉器、珍稀邮票、以及成捆的外汇券,在空间里分门别类,堆积如山。
这些东西,在旁人眼中或许一文不值,但在何雨柱眼中,却是未来安身立命、甚至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厚资本。
他深知,这个时代充满了变数。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资源,才能在未来的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看着【系统空间】里琳琅满目的“藏品”,一种掌控未来的优越感与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偶尔,他也会从空间里取出一些“小玩意儿”,比如几枚品相上佳的袁大头,或者几张发行量稀少的解放区邮票。
通过一些极其隐蔽和安全的渠道,在黑市上换取一些急需的现金,或者更珍贵的物资,比如特效药,或者一些特殊的工业材料。
每一次交易,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冒险,既刺激,又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他明白,这些财富的积累,不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妹妹何雨水的生活。
更是为了在将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能有足够的底气,去保护他在乎的人,去做他想做的事。
而这一切,都发生得悄无声息。
四合院里的人们,只看到了易中海的风光无限,只看到了何雨柱的厨艺高超、文采出众。
却没有人知道,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积累着足以让任何人瞠目结舌的财富。
他期待着,当未来某一天,这些财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算计过他的人,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就在易中海沉浸在虚名带来的快感中,何雨柱则在暗中积蓄着真正的实力。
四合院的表面依旧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然而,一场新的风波,因为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吃食,即将在众人的羡慕嫉妒恨与主角的深藏不露中,悄然酝酿。
平静的水面下,暗流已然开始涌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