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绣骨贞心 > 第一百三十章 心心念念
换源:


       雪落无声,姜氏绣坊的木门被寒风裹着雪沫轻轻叩响时,承风正抱着念安在天井里看雪人。两岁的念安裹着厚厚的棉袄,像个圆滚滚的团子,小手里攥着绣着桃花的红绳,见承风要去开门,忙伸出胳膊:“舅舅,抱,看!”

承风笑着把她举高些,推门一看,是绸缎庄的伙计送来了新到的杭绸。“承风小哥,这是姜坊主订的浅粉和月白绸子,天儿冷,特意给您裹了棉絮。”伙计说着,把裹得严实的布包递过来。承风刚接过,怀里的念安就伸着小手去够布包上的棉絮,嘴里嘟囔着:“软,要!”

“这可是给你小娘绣新绣品的,不能扯。”承风刮了下她的小鼻子,转身往屋里走。刚进正厅,就见姜承瑾正坐在绣架前,手里拿着针线,面前铺着一方素色绸缎,上面已经绣出了半枝寒梅。

“姐,绸子送来了。”承风把布包放在桌边,小心地把念安放下来。念安一落地,就迈着小短腿往姜承瑾身边跑,抱住她的腿,仰着小脸:“小娘,雪,花!”她还说不清“梅花”,只知道指着绣布上的纹样,眼里满是好奇。

姜承瑾放下针线,弯腰把她抱起来,让她坐在自己腿上:“念安看,这是梅花,等春天开了,比雪人脖子上的桃花还好看。”说着,她拿起一根淡粉丝线,在念安眼前晃了晃,“要不要帮小娘递线?”

念安连忙点头,小手动着去抓丝线,却不小心把线轴碰掉在地上。承风刚要弯腰去捡,姜承瑾却摇摇头,轻声对念安说:“念安自己掉的,要自己捡起来哦。”念安眨了眨眼,从姜承瑾腿上滑下来,摇摇晃晃地走到线轴旁,两只小手费力地把线轴抱起来,再迈着小步子送回姜承瑾面前,仰着头邀功:“小娘,好!”

姜承瑾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接过线轴:“念安真乖。”一旁的承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自从把念安带在身边悉心养着,姐姐就把所有温柔都给了这个孩子。以前姐姐绣活时总是全神贯注,现在只要念安在身边,她总会时不时停下,陪孩子说说话,教她认颜色、辨丝线。姐姐可是因陈柏大哥而一直不肯再找个好人家。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绣坊里。姜承瑾继续绣着寒梅,念安坐在她身边的小凳子上,拿着一块边角布料和一根没有针尖的“安全针”,有模有样地学着穿线。承风则坐在对面的桌前,整理着绣坊的账目。

“姐,上个月宫里订的诗词绣屏,丝线还够吗?我看库房里的石青线剩得不多了。”承风一边翻着账本,一边问道。他自从去年来绣坊帮忙,就主动担起了采买、记账的活儿,让姜承瑾能专心研究绣艺。

姜承瑾抬头想了想:“石青线确实不够,你明天去染料铺问问,有没有新到的上等石青。要是没有,就托人从苏州采买,那边的石青颜色正,绣出来的山水更显灵气。”

“好,我明天一早就去。”承风应道,又想起一件事,“对了,昨天张姐说,有个从临安来的客商,想订一幅《百鸟朝凤图》,说是要送给母亲做寿礼,问咱们能不能在腊月前赶出来。”

姜承瑾停下针线,手指轻轻摩挲着绣布:“《百鸟朝凤图》工序复杂,要绣出百鸟的神态,至少得两个月。腊月前赶工,倒是能成,但得让绣工们多费心。你跟张姐说,接下这订单,让她把图样先画出来,咱们明天一起商量针法。”

“行,我这就去跟张姐说。”承风刚起身,就听见念安“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原来是她拿着“安全针”戳布料时,不小心把布料戳破了,小脸上满是委屈。

姜承瑾连忙放下针线,把她抱起来,轻轻拍着她的背:“念安不哭,布料破了没关系,小娘再给你找一块。咱们念安愿意学绣活,就是最棒的。”说着,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绣着小兔子的边角料,递给念安,“你看,这只小兔子可爱吗?咱们以后就绣小兔子好不好?”

念安接过布料,看着上面的小兔子,渐渐止住了哭声,抽噎着点头:“好,兔!”承风站在一旁,看着姐姐耐心安抚孩子的样子,心里感慨。以前姐姐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性子难免有些清冷,可自从有了念安,她脸上的笑容多了,整个人都柔和了许多。

南宋朝廷刚在风雨飘摇中暂得喘息,却仍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外部金兵虎视眈眈,屡屡侵扰着边境,内部各地流寇四起,严重威胁地方安定,其中以李成、张用等为首的贼寇势力尤为猖獗。

李成拥兵自重,其部将马进更是凶悍无比,一路攻城略地,从江淮地区直逼江南,大有席卷之势,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不知为何,惟独对承瑾的绣坊避而远之。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腊月初。绣坊里的绣工们都在忙着赶制年前的订单,承风也每天奔波在采买、送货的路上。这天傍晚,承风带着采买的丝线回到绣坊,刚进门就听见念安的笑声。他走进正厅,看见姜承瑾正陪着念安在地毯上玩“找丝线”的游戏——姜承瑾把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藏在地毯的褶皱里,让念安找出来,念安每找到一根,就兴奋地举起来,喊着“小娘,红!”“小娘,蓝!”

“姐,丝线买回来了。”承风把布包放在桌上,念安看见他,立刻从地毯上爬起来,迈着小短腿跑过去,抱住他的腿:“舅舅,回!糖!”她还记得昨天承风说过,今天会给她带麦芽糖。

承风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块用油纸包着的麦芽糖,递给念安:“慢点吃,别噎着。”念安接过糖,小心翼翼地剥开油纸,咬了一小口,甜得眯起了眼睛,还不忘递到姜承瑾嘴边:“小娘,吃!”

姜承瑾咬了一小口,笑着说:“念安真孝顺。”承风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忽然想起小时候,姐姐也是这样,有好吃的总会先给他留着。那时家里穷,姐姐为了让他读书,早早地就跟家里学绣活,每天熬夜绣到手指发麻。现如今与姐相依为命,姐姐终于有了自己的牵挂,却缺一个为她遮风挡雨的伴侣。这是弟弟爱莫能助的。

腊月中旬的一天,绣坊里突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岳飞将军的副将。副将带来了岳飞的书信,信中说听闻姜承瑾绣艺高超,想请她为前线的将士们绣一批“平安符”,让将士们带着平安符出征,也让他们知道,后方的百姓在牵挂着他们。

姜承瑾看完信,立刻答应下来:“为将士们绣平安符,是我分内之事。请副将放心,我一定在年前赶制出来,送到前线。”

接下来的日子,绣坊里的所有人都忙了起来。姜承瑾设计了平安符的图样:中间是一个“安”字,周围绣着松柏和祥云,寓意着将士们像松柏一样坚韧,带着祥云的祝福平安归来。她还特意选用了红色和黄色的丝线,红色象征着勇气,黄色象征着希望。

念安虽然年纪小,却也想帮忙。她坐在姜承瑾身边,拿着小剪刀,学着剪丝线的边角料。有时候剪得歪歪扭扭,她还会不好意思地把剪刀递给姜承瑾,让她帮忙修整。承风则忙着采购更多的丝线和布料,还联系了镖局,确保平安符能顺利送到前线。

除夕前一天,第一批平安符终于绣好了。姜承瑾和承风一起,把平安符交给了副将。副将看着这些绣得精致的平安符,感激地说:“姜坊主、承风小哥,多谢你们。将士们收到这些平安符,一定会士气大振!”

除夕夜,绣坊里张灯结彩。姜承瑾做了一桌子好菜,承风买了烟花,念安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小灯笼,在院子里跑来跑去。饭后,三人坐在院子里看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

念安坐在姜承瑾怀里,指着烟花喊:“小娘,花!美!”姜承瑾抱着她,轻声说:“是啊,很美。等明年春天,咱们绣一幅《春回大地图》,把这美丽的景色都绣进去好不好?”

念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靠在姜承瑾怀里,渐渐睡着了。承风看着姐姐和念安,笑着说:“姐,明年咱们绣坊一定会越来越好。”

姜承瑾抬头望着夜空,眼里满是希望:“是啊,会越来越好的。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大家都心怀希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夜风吹过,带来了新年的气息。姜氏绣坊的灯光,在扬州城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这里有亲情,有牵挂,有对家国的热爱,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姜承瑾深知,未来的日子里,她会继续握着针线,绣出山河,绣出温暖,绣出属于他们的盛世年华,而承风会一直陪在她身边,打理好绣坊,守护好这个家,念安会慢慢长大,或许也会继承她的绣艺,把这份温暖和希望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