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唐算命,李世民跪求我救国 > 第一百一十四章:魏王不能当太子
换源:


       李世民展颜一笑,说道:“咱们二人多次谈论军国大事,消息也未泄漏分毫,你还不信任我吗?”

李景初听李世民这样说,一想也是,自己与这位大人,不止一次谈论过军国大事。

李景初的内心里,无论是谁来当这个太子,都是一样的。但换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李治当上了皇帝,对武则天是最有利的。

李治最终会沉溺于武则天的美色之中,立她为皇后,为她将来篡夺大唐帝位做好铺垫。

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这个情人,也要力挺李治。

“大人,魏王殿下固然聪慧绝伦,但……”

他故意让后半句混入斟水声中。

李世民猛地抬头,眼中精光乍现:“但什么?”

“但有三不可。”

李景初放下茶壶,水雾后的面容忽然肃穆。

“其一,废太子重立,实为取祸之道。晋献公废申生立奚齐,骊姬之乱断送晋国霸业;隋文帝废勇立广,二世而亡。今太子并无大过,若强行更易,只怕不吉。”

李世民袖口沾了水渍,却浑然未觉。

“其二呢?”

李世民的声音有些发干。

“魏王编纂《括地志》固然大才,然其门下聚集的多是山东寒士。若他日登基,为酬谢拥立之功,必与长孙大人等关陇旧族争权夺利!”

“届时朝堂分裂,圣上的毕生心血也将毁于一旦!”

话到此处戛然而止,但李世民已悚然变色。

雨声渐急,茶烟在两人之间扭曲升腾。李世民突然发现,这个素来以测字为主业的年轻人,此刻眼中竟闪着房玄龄般的老辣。

“其三,如若立魏王为太子,圣上百年以后,以魏王的狠辣,恐兄弟相残。太子虽温和,然能容谏臣、睦宗亲,这才是守成之君!”

李世民突然想起三年前李承乾谋反时,李泰跪在甘露殿说过的“若立儿臣,必杀子传弟”。

当叶李泰眼里的狠绝,与年轻时的自己何其相似。如若立了李泰,只怕李治、李恪这些兄弟,都不会有好下场。

李世民沉默良久才说道:“依你之见,魏王该如何处置?”

李景初将茶盏轻轻放下:“我斗胆建议,可调魏王出任均州刺史。”

李世民眉头微皱,“均州?那可是偏远之地。调他任均州刺史,与发配又有何异。皇上宠爱魏王,这样安置,只怕皇上心里不安!”

“正因偏远,方能彰显当今圣上的公允。”

“魏王编纂《括地志》,对各地风物了如指掌。出任地方,既可施展所长,又能远离朝堂纷争。”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说……”

“均州虽地处偏远,却扼守汉水要冲。魏王若能在任上有所建树,既可证明其治国之才,又可避免与太子争权。”

李景初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况且……远离长安,对魏王自身也是种保全。”

最后一句话让李世民神色微动。他想起李泰那酷似自己的眉眼,想起他幼时伏在自己膝头背诵《孝经》的模样。

“你考虑得很周全。”

李世民长叹一声,“只是……魏王心高气傲,恐怕不甘就此离京。”

“大人可以建议圣上,命魏王以编纂《括地志·续编》为由赴任。待《续编》完成,再论功行赏。如此,既全了魏王颜面,又有了缓冲之期。”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好一个明升暗调!”

他起身踱了几步,突然转身问道:“若魏王抗旨不遵,又当如何?”

“那便是自绝于当今圣上。”

李景初声音平静,“届时,当今圣上再行处置,朝野上下也无话可说。”

李世民站在窗前,思绪渐渐回到了那年。

那个血色清晨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玄武门前,建成、元吉惊愕的面容;太极殿内,父皇颤抖的双手;十一个侄子鲜血飞溅的人头……

玄武门之变成了李世民毕生的梦魇。现在,他经常做噩梦,要秦琼、尉迟敬德守在寝宫外才能入睡。

“吾心之死,廿六而已……”

他低声呢喃,这个数字像诅咒般萦绕心头。那年六月四日的晨光中,他亲手斩断了兄弟情义,也斩断了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灵魂。

剑刃上永远擦不净的血腥味,在每个无眠的夜里都折磨着他。

恍惚间,李世民似乎看到了李建成临终时那张苍白的脸。

“大哥……”

他下意识伸手,双眼有些模糊,却只触到冰凉的窗纸。

李世民突然想起昨日太史令的密奏:“太白经天,主兄弟相残。”

天象又一次印证了他最深的恐惧,玄武门的诅咒,似乎就要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绝不能让魏王变成第二个我……”

李世民性格勇毅抉绝,既然心意已定,也就不再纠结,收敛心神,话锋一转,问道:“皇上体恤百姓,先生游历江南近四十天,当地民情如何,可向我转述,我禀告给皇上!”

李景初略作思索,答道:“江南物阜民丰,百姓勤勉,本是富庶之地。只是……”

他稍作停顿,“盐铁使司与当地大盐商勾结,低价售盐,致使官府盐税流失,不可不防。”

江南富庶地区,是大唐帝国重要的税流地。而盐税,又是江南的重中之重,盐税流失,意味着国家收入减少。

历朝历代的朝庭对于税收的减少,都不敢忽视。

李世民听到李景初的话,眉头锁紧,“竟有此事?详细道来。”

“扬州盐商垄断漕运,每引官盐加收三钱‘漕耗银’。更有甚者,将陈盐充新盐贩卖,有的每包掺沙三斤。”

“盐商势力盘根错节,地方官员多与之沆瀣一气,百姓敢怒不敢言。”

李世民拍案而起:“此等墨吏,必须严惩!三日内,我会奏请圣上派御史赴扬州,彻查盐税。”

李景初说道:“当派钦差彻查,但需明暗两路。明里查账册,暗里访民情。盐商树大根深,须防他们销毁证据。”

李世民眼中寒光闪烁:“就依此计。明间也不早了,我回去了。”

李世民解决了心中疑难之事,又得到了场州盐务实情,心里很是舒畅。告别了李景初,脚步轻快的向皇宫方向走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