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胡同深处是吾乡 > 第四十二章:社区春晚的怀旧晚会
换源:


       杨光辉把刻刀放回抽屉时,手机响了。来电的是四合院的老邻居张婶。

“老杨啊,咱们社区今年要办最后一届春晚啦。”电话那头声音有点激动,“居委会说趁大家还没搬散,搞个怀旧主题的晚会,你和芳芳要不要来点节目?”

杨光辉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洒在那块刚雕好的木雕上,泛着柔和的光。

“我们正忙着厂里的事。”他说,“不过可以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他转头对林芳芳说:“四合院要办最后一次春晚,张婶邀请咱们出节目。”

林芳芳正在翻看环保局检查后的整改方案,闻言抬起头:“什么主题?”

“怀旧。”

她笑了:“那咱们得整点有意思的。”

两人合计了一会儿,最终决定一个负责道具,一个负责表演。

第二天一早,杨光辉就去了工厂仓库。他挑了一块厚实的松木板,准备用机床刻一个巨大的“福”字作为舞台背景。这台机床虽然老旧,但底子还在,只要调校得当,刻字完全没问题。

他先在纸上画了个草图,又反复调试了几遍走刀路径。小赵带着他的机器人来了,这次它装了个温度传感器,能监测机床运转状态。

“上次排气口的事还没查清。”小赵一边调试机器一边说,“但我先把这台机器人借给你用几天。”

“有你这个小帮手,我放心多了。”杨光辉笑了笑,启动机床。

金属摩擦声响起,刀头缓缓切入木板,细碎的木屑飞溅而出。随着走刀深入,“福”字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笔画粗犷有力,透着一股岁月沉淀的味道。

林芳芳则开始组织老物件小品表演。她跑了几趟居委会,拉了个名单,把四合院里几个爱热闹的老人聚在一起。

“咱们演个小品,名字叫《老物件的故事》。”她在院子里招呼大家,“谁家还有以前的老东西?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都行。”

王婶第一个响应:“我家还有台蝴蝶牌缝纫机,就是年久失修了。”

“修!”林芳芳当场拍板,“我去请人。”

她找来曾在棉纺厂干过的老同事帮忙修复设备,又从自家阁楼翻出几件旧物做道具。最让她惊喜的是,在一台老式收音机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一行模糊的小字:“1985年,送给你——杨光辉”。

她愣了一下,看着纸条,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排练期间,杨光辉也没闲着。他白天继续雕刻“福”字,晚上就过来指导表演。几个老人一开始不太会演,说话结巴,动作僵硬,但在他和林芳芳的耐心指导下,慢慢找到了感觉。

“你们不是在演戏,是在回忆。”杨光辉说,“把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讲出来就行。”

终于到了演出那天,社区礼堂布置得温馨又朴素。舞台中央摆着那块巨大的“福”字木雕,灯光照下来,木纹清晰可见,像是时光刻下的年轮。

林芳芳穿着一件素色毛衣走上台,手里捧着一个纸箱。

“这是我们‘时光箱’环节。”她面向观众,“请大家把自己珍藏的记忆放进这个箱子里,等将来某一天再打开。”

台下一阵骚动,有人笑着递上自己的信封,有人默默写下几句留言。杨光辉也上去放了一张卡片,没人知道上面写了什么。

小品开始后,几位老人轮流登场。他们推着老式自行车、抱着破旧收音机、踩着缝纫机,边演边聊,说起当年的故事。王婶演得最投入,说到自己第一次骑车摔跤那段时,全场爆笑。

“那时候哪有钱买新车啊?”她说,“我那辆二八自行车是托亲戚从外地捎回来的,骑起来哐当作响,可我还是高兴得不行。”

台下不少人都点头,眼神里闪着熟悉的光。

节目进行到一半,林芳芳安排了一个特别环节。她让小赵启动机器人,播放一段经典老歌。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整个礼堂安静了。

“月亮代表我的心……”轻柔的旋律飘荡在空气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有人跟着哼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歌声越来越响,仿佛要把整个四合院的过往都唱进心里。

机器人屏幕上滚动着老照片,是这些年四合院的点滴记录。有孩子们放鞭炮的画面,有夏天乘凉的场景,还有杨光辉和林芳芳年轻时的照片。

最后,全场合唱《难忘今宵》,歌声久久不息。

散场后,杨光辉和林芳芳站在礼堂门口送人。夜风微凉,街道上灯火通明,却少了往日的喧嚣。

“你说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晚会吗?”林芳芳轻声问。

“难说了。”杨光辉望着远处新建的小区,“但今晚的事,肯定有人记得。”

“我也觉得。”她点点头,“就像那个‘时光箱’,说不定哪天真有人把它打开。”

他们回到家里,桌上还摆着未完工的“福”字木雕。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那道深深的刻痕上,像是某种无声的见证。

杨光辉拿起一块新木料,轻轻摩挲着纹理。

“我想再刻一个字。”他说。

“什么字?”

“家。”

林芳芳笑了:“那你得换个大点的木板。”

杨光辉没说话,只是低头削起了第一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