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陶哲倚在办公桌前,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手机屏幕。一则新任务提示突然跃入眼帘。他嘴角刚浮起一抹笑意,还未完全舒展,林雪晴的声音便如凉风般掠过耳畔,将那抹笑意瞬间吹散。
“别高兴太早。”她靠在操作台边,眼神扫过他手里的手机,“硅晶圆炉这玩意儿,不是你拿个AR眼镜就能搞定的。”
陶哲耸耸肩:“我也没说能。”
“那就别愣着。”周振国从门外走进来,手里拎着一沓资料,语气沉稳得像块老石头,“趁着系统刚给的强化还在,赶紧把数据模型跑起来。”
陶哲点头,转身坐到电脑前。他调出系统界面,点开‘高温材料模拟演算 15%’的提示,发现AR眼镜的投影功能自动激活,空气中浮现出一组复杂的热力学参数图谱。
“来了。”他低声说了句,戴上眼镜。
下一秒,实验室的灯光忽地暗了几分,就好像被什么神秘力量抽走了一部分。整个空间一下子变得怪异起来,像是踏入了一个现实和虚幻搅在一起的地方。
陶哲只觉脸上那副眼镜凉凉的,紧紧贴着皮肤。周围空气的温度也跟着降了一些,是光影扭曲带来的变化。
他定睛一看,眼前满是交织在一起的线条、曲线,还有热流走过的路径,它们像一张无比精密的大网。网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轻轻跳动,感觉下一刻就要炸开。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调整模型参数。
“温度场分布不均,热对流模型需要重新计算。”陈默忽然开口,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如果提升光刻胶稳定性8%,效率可以提高2.3个百分点。”
“不够。”苏明远皱眉,快速翻动手中的报告,“至少要提升15%,否则后续工艺无法突破。”
“那你们得给我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艾琳·李抬起头,目光坚定。
“只要系统强化还在,我们就能完成初步建模。”陶哲说得毫不犹豫。
“别忘了光刻胶那边还有问题。”林雪晴提醒道,“稳定性比预期差。”
陶哲一顿,眼神闪过一丝凝重。他摘下AR眼镜,看向林雪晴:“系统强化还能撑多久?”
“七十二小时。”她回答,“再久,客户就要撤单了。”
气氛瞬间沉重下来。
陶哲沉默片刻,想到什么,打开系统面板,视线落在那个“王承书院士虚拟奖励”上。他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击说明。
【使用说明:AR眼镜环境下激活,用途——重大材料攻关咨询权限】
他重新戴上眼镜,轻声唤道:“王承书院士虚拟投影,启动。”
虚空中,一道人影缓缓浮现出来。那是一个穿着朴素中山装的老者,面容如炬,目光炯炯:“年轻人。”人影开口,声音低沉有力,“你在为国产材料发愁?”
陶哲一震,连忙站直身体:“是。”
“说吧。”
陶哲迅速整理思路,将问题一一陈述清楚。从光刻胶的分子结构到晶圆炉的热场优化瓶颈,他尽可能简明扼要。
王承书听完,沉默片刻:“你们用的稳定剂,是不是还在依赖进口?”
“是……因为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替代品。”陶哲点头。
“错。”老人抬手,在虚空中画出一条线,随即出现一组新的分子结构图谱,“如果将现有催化剂换成稀土系复合物,热稳定性可以提升20%以上。”
陶哲眼睛睁大,立刻记录下来,“明白了!”
“记住!”王承书语气加重,“技术自主不只是材料替代,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说完,他的身影缓缓消散,仿佛从未存在过。
“……刚才那位真是王承书?”周振国喃喃自语,满脸震惊。
“是。”陶哲点头,“他在教我们怎么做科研,而不是怎么抄答案。”
“别扯了。”林雪晴打断他们,快速输入新配方,“趁系统强化还在,抓紧验证。”
她走到陶哲身边,语气坚定:“信他吗?”
“信。”陶哲犹豫了一下,“他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做实验,是在教我们怎么思考。”
他重新戴上AR眼镜,启动模拟程序。随着新模型开始运行,热流分布逐渐均匀。
“成了!”陈默猛地敲下键盘,“热对流模型优化16.7%!”
众人正要欢呼,可就在这时,屏幕忽然一闪,实验室的灯光猛地一暗。
“怎么回事?”陶哲猛地站起来。
“断电了。”艾琳·李沉声道,立刻调出监控界面,果然看到一条警告提示:检测到外部干扰源,强度持续上升。
“冷启动攻击?”林雪晴握紧拳头,“故意选这个时候?”
“不排除。”陶哲冷静分析,“但这次手段更隐蔽,应该是远程操控。”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苏明远问。
陶哲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就算断电,也不能让进度停下。”他看向陈默,“你还能连上备用服务器吗?”
陈默点头:“能,但时间不多。”
“那就抓紧。”陶哲扫视众人,“各司其职。”
林雪晴点头:“我去检查实验舱。”
“我继续。”陈默已经打开笔记本电脑,指尖再次舞动。
“我去联系安保。”周振国往外走。
陶哲站在原地,望着漆黑一片的屏幕,耳边只剩下陈默敲击键盘的声音。他知道,这只是刚刚拉开帷幕。
外面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紧接着是一阵急促的响动。
陶哲抬起头,嘴角微扬:“来吧。”他低声说道。
下一秒,陈默的声音响起:“干扰源来自东南方向,距离约两公里!”
“终于露出尾巴了。”陶哲快步走向门口,推门而出。
夜风扑面而来,灯火的喧嚣与未知的危机交织在一起。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