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兔子一下肚,宋小满心里那点小委屈顿时荡然无存,甚至还有再去大峰山打两只兔子的冲动。
不过,宋苗可没有批准,而是给他和宋立夏发布了新任务--打猪草。
在这个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代,家畜就是农户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猪更是重中之重。
他们家虽然不指望靠这头猪置办家什、添置衣物,得粮食奖励,可也是准备拿来吃一整年的。
而且队里还会收粪,每头猪每方粪加五分,一圈粪能补好几十分。
那可都是能拿来换粮食的!
只是这猪食,还真是老大难。
他们家可不像高巧春那样,可以拿队里种的多穗高粱、红萝卜、青草、花生秧、山药蔓、萝卜缨子、菜帮子去当喂猪的饲料。
他们家的猪食,都得自己去山上薅。
什么构树叶、桑树叶、柿子树叶、猪血藤、马齿苋、刺儿菜、野苋菜和竹叶草等,只要无毒的植物,都能往身后的背篓里面薅。
等兄弟俩的背篓都装得满满的,这一天的劳动任务就算是达标了。
偶尔遇到蛇泡、刺泡、插秧泡、三月泡、四月泡、桑泡、白泡和茅草根,就算是兄弟俩的隐形福利。
宋小满偶尔还会有为了摘野果,忘了打猪草的黑历史。
这时候,宋苗就会请出家法,问候一下宋小满肉嘟嘟的小屁屁。
宋南星偶尔还会在猪草堆里,发现一些个常见的药材。
为了宋小满的屁股着想,只要价值不高,宋南星小朋友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宋小满被打得负伤减员以后,吃苦受累的,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她自己。
不过,这也提醒了宋南星。
大峰山脚打猪草的人越来越多,早前小面积种植药材那些个地方已经不安全了,得立即换地才行。
张仁德在公社卫生院不方便,但宋巧姑还在村里。宋南星从菜园子里拔了两个萝卜拎在手上,就找宋巧姑去了。
问?
就是觉着宋巧姑手艺好,跟她学学怎么做萝卜!
宋南星难得上门一次,宋巧姑虽然惊讶,却还是笑盈盈的把人给迎进了门。
宋南星也不藏着掖着,只把形势给宋巧姑一分析,宋巧姑心里就有了谱。
“劳烦妹子费心了,我回头就跟老爷子说一声,以后种药材,一定走远点。”
宋南星瞥了一眼宋老五那已然变形的手脚,叹了口气。
宋巧姑又不是个笨的,跟着张仁德共同进步了这么久,对于宋老五的异常也不是没有察觉。
可风湿这病没法治愈,只能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但家里就这条件,宋老五自己也闲不住,宋巧姑也只能尽量把重活累活揽过去,让宋老五做点轻巧的活儿。
既然扯了谎要来学厨艺,总不能空着手回去。
宋巧姑还真就带着宋南星,把那俩萝卜切成丝,加盐逼出水分,淘洗干净去除辣味后攥干。
这才回屋舀了半瓢玉米面调成糊糊,放入攥干的萝卜丝调散。
只见宋巧姑拿出一小块干净的纱布,在油罐子里浸了一下,沿着锅边擦了擦,就迅速的把一勺勺掺有萝卜丝的玉米面糊糊舀进了锅里。
糊糊一挨热锅,立马快速成型,变成一个个椭圆形的饼。
淋了一圈的宋巧姑,赶紧抄起锅铲快速的给它们翻了个面。
等到两面金黄,玉米面萝卜丝饼就成了。
眼睛一看会,宋南星就鞋底抹油--溜了。
毕竟,宋家村的萝卜不值钱,拿来当学费再合适不过了。
但玉米面和油,可是人家一家子的口粮,又学又拿,那可就不厚道了。
年轻就是好,腿脚就是利索。
宋巧姑铲完饼子追出来的时候,宋南星已经站在药房门口喘粗气了。
那天晚上,两家都吃到了玉米面萝卜丝饼。
就一个字,香!
宋南星既然都打了招呼,宋巧姑和宋老五自然要放在心上。
眼看着快要过年了,爷俩也没有闲着,匆匆忙忙把近处的药材收的收,挪的挪。
好不容易忙完,宋巧姑就从宋秦氏那儿得了信,说是宋大海家的和宋大山家的去大峰山打猪草的时候,发现了青岗树林。
不过,她们去得很不是时候,不仅青岗树叶老了,也没见着青岗子的影儿。
宋巧姑听了这话,那叫一个心惊胆战。
青岗树林张仁德也带她去过,那里离宋家村可不算近,是宋向文老先生的“储备粮仓”。
这地方都被人发现了,这药材怕是种不得了。
当天,宋巧姑就借口给宋老五看病,跑到药房来给宋南星通了气。
宋巧姑爷俩胆子小,宋南星也不勉强。
只是提了宋巧姑一句:
纯采药的收益肯定不会太高,培训班的事儿就得提上日程,没事的话,还是多去催一催的好。
宋巧姑是个听劝的,当天就去找了张尚文,把这事儿给办了下来。
只是,已经不赶趟了,再怎么急,也得等明年。
宋大志和宋苗虽然理智上可以理解,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
这可是落户宋家村后,宋向文第一次不在家过年,宋大志和宋苗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反正,就是不得劲。
哪怕收到了宋向文托人带回来的年货,也没能弥补两人心底那点失落。
眼看着除夕一天天逼近,宋大志和宋苗两人却完全不在状态,神情恍惚得很。
好在年货都由宋向文准备了,燃放鞭炮、祭拜先祖、舞狮舞龙等传统活动又被视为“四旧”而禁止,只剩下那一桌年夜饭,和大年初一拜年两件事儿。
父母靠不住,宋南星小朋友只能挽起袖子,踩着小板凳,自己上了。
忆苦思甜饭是吃不了一点。
大过年的,必须得吃点好的!
虽然三蒸九扣吃不上,但笋子炖排骨、回锅肉、儿菜汤、麻婆豆腐、酸辣土豆丝、玉米面萝卜丝饼,还是得安排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