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历史上最意难平的事 > 39探讨曹爽“必胜”的策略
换源:


       39探讨曹爽“必胜”的策略 2025-07-20 22:08

探讨曹爽“必胜”的策略,需基于高平陵之变时的核心资源:挟天子曹芳、掌控部分禁军(中领军曹羲所领)、大司农桓范带来的粮草调度权(大司农印),以及司马懿的核心弱点:政变名不正(需借太后名义)、兵力依赖死士与部分禁军(主力在外)、洛阳粮草储备有限(依赖外部转运)。

以下十个方法,均围绕“放大自身优势、直击司马懿弱点”展开:

1.立刻斩杀劝降者,断绝犹豫退路司马懿派去劝降的使者(如许允、陈泰、蒋济),均是曹魏元老,表面是“劝和”,实则是瓦解曹爽军心的心理战。曹爽应第一时间斩杀 1-2人,明确传递“绝不投降”的信号——既震慑内部动摇者(如曹羲、曹训等犹豫的兄弟),也向司马懿展示“破釜沉舟”的决心,断绝对方“不战而屈人兵”的幻想。

2.以天子诏发布“讨逆檄文”,抢占政治高地曹爽手中最大的牌是皇帝曹芳。应立刻以曹芳名义下诏:“司马懿矫太后诏,擅劫宫闱,谋危社稷,今布告天下,诸州郡起兵勤王,共讨逆贼!”同时强调“太后被胁迫,非其本意”,直接否定司马懿政变的合法性。古代战争“名不正则言不顺”,此诏一出,地方将领(尤其是曹魏宗室、功臣后代)将陷入“不响应则为逆党”的压力中,必然有人起兵。

3.连夜移驾许昌,建立稳固根据地许昌是曹魏旧都,有完整的宫殿、武库(储备兵器)、粮仓,且距离高平陵仅一日路程(约 200里)。曹爽应在桓范到达后(桓范带来大司农印,可调度天下粮草),当夜便率皇帝、禁军向许昌急行军——司马懿在洛阳的兵力(三千死士 部分禁军)根本无力拦截(洛阳至许昌沿途无险可守,且曹爽有天子仪仗,地方官不敢阻拦)。抵达许昌后,可依托城防据守,彻底摆脱“野外无依”的困境。

4.用大司农印切断洛阳粮草,饿死司马懿桓范的核心价值是“大司农印”——可调动天下粮仓、征发民夫。曹爽应立刻下诏:“洛阳城内粮草,非朕手诏不得动用;诸郡向洛阳转运的粮草,全部改道许昌。”洛阳作为都城,人口众多(约数十万),自身储备仅够支撑 1-2月,一旦外部粮道被断,司马懿的军队(尤其是控制洛阳的死士、禁军)必然因缺粮生乱,无需作战即可瓦解。

5.急召青徐、淮南军勤王,围歼洛阳曹魏的青徐军区(镇东将军诸葛诞)、淮南军区(征东将军胡遵)虽非曹爽嫡系,但将领多为曹魏旧臣,且青徐兵是曹操时期的“青州兵”后代,对曹氏忠诚度极高。曹爽应以天子诏急召二地军队:“许昌待援,先至者封县侯,子孙世袭。”青徐军距许昌仅 300里,淮南军 500里,最快 10日内可抵达,与许昌的曹爽军形成合围洛阳之势——司马懿仅有数千人,绝无可能抵挡数万地方军。

6.策反洛阳禁军,瓦解司马懿根基司马懿控制的禁军(如中护军蒋济部)多是曹魏旧部,与曹爽家族(曹真后代)有旧情。曹爽可秘密派亲信(如曾在禁军任职的旧部)潜入洛阳,散布消息:“坚守禁军营地者,待朕还都,官升三级;斩杀司马懿党羽来降者,赏千金、封列侯。”同时强调“家属皆在洛阳者,朕必保全,叛逆者诛三族”——利用禁军对曹氏的旧情和利益诱惑,使其临阵倒戈,司马懿的“控制洛阳”将瞬间崩塌。

7.扣押司马懿使者家属,反制人质威胁司马懿劝降时,常以“保你家属平安”为诱饵(如蒋济承诺“唯免官而已”)。曹爽可针锋相对:将洛阳城内司马懿、蒋济、许允等核心党羽的家属(多在城外或可追查)秘密控制(如派亲信包围其府邸),对外宣称:“司马懿若不退兵,其家眷皆斩;若献城投降,可保全身家。”古代士族最重家族,此举能直接击中司马懿集团的心理软肋,使其内部产生分裂。

8.坚守许昌不出,拖垮司马懿的“速胜梦”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核心逻辑是“速战速决”——若拖到地方军响应、洛阳缺粮,必败无疑。曹爽抵达许昌后,应加固城防,拒不出战,同时派轻骑袭扰洛阳周边粮道(如截击向洛阳运粮的车队)。只需坚守 1-2月,洛阳城内必然因缺粮、禁军哗变而大乱,司马懿要么突围被歼,要么内部瓦解。

9.重用桓范,放权“智囊团”桓范是曹魏“老谋深算”的重臣,早在曹睿时期便以“有筹画智”闻名(《三国志》)。曹爽应彻底放权给桓范,让其统筹粮草、调度军队、联络地方——尤其要采纳桓范“以天子诏逼司马懿党羽站队”的策略(如逼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元老表态,不支持则定为“逆党”)。曹爽最大的弱点是“刚愎自用 犹豫”,若能信任桓范,可弥补自身谋略不足。

10.以“宗室大义”号召曹魏宗亲,孤立司马懿司马懿是“外姓权臣”,而曹爽是曹操侄孙、曹真之子,属曹魏宗室核心。曹爽应下诏:“司马懿谋夺曹氏天下,诸曹、夏侯氏宗亲,凡起兵讨逆者,事后裂土封侯。”曹魏宗亲(如夏侯玄在雍凉、夏侯霸在关中)虽暂时被司马懿牵制,但一旦收到天子诏,必然有人冒险响应(夏侯玄与曹爽是表兄弟,本就亲近)。宗亲起兵后,司马懿将陷入“四面楚歌”,再无翻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