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历史上最意难平的事 > 30高平陵事变,假如曹爽不投降,胜率有多大
换源:


       高平陵事变,假如曹爽不投降,胜率有多大2025-07-19

高平陵事变(249年)是曹魏政权由曹爽集团向司马懿集团转变的关键节点。若曹爽拒绝投降、选择抵抗,其胜率需结合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合法性、军事动员能力及核心决策人的能力综合分析。总体而言,曹爽的胜率并不低(约40%-60%)。但需满足多个关键前提;若决策失误,失败风险也极高。

一、曹爽的核心优势:政治合法性与潜在军事资源曹爽若抵抗,最大的资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以及可调动的外部军事力量,这构成了他对抗司马懿的基础。

1.皇帝在手,法理占优。曹爽当时与魏帝曹芳同行,是唯一能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令的集团。在古代“君权神授”的逻辑下,曹爽可立即以曹芳之名下诏:宣布司马懿“矫诏政变”(司马懿当时以郭太后名义夺权,而太后权力源自皇帝,法理上弱于皇帝);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讨逆”,各地军政官员若服从皇帝诏令,司马懿的洛阳政权将被视为“伪政权”。这一合法性优势对地方将领的立场影响极大——曹魏地方官的权力源自皇帝任命,理论上必须服从皇帝诏书,司马懿的命令可能被视为“叛逆之令”。

2.可依托的基地与资源。曹爽若采纳桓范(大司农,掌管全国财政)的建议,可立即前往。许昌。(曹魏旧都):许昌有武库(储存兵器)、粮仓(桓范携带的大司农印可调动全国粮草),具备长期抵抗的物质基础;许昌作为陪都,有完整的行政体系,可快速重建中枢,发布政令。

3.潜在的外部军事支持。曹魏外军(边军)中,多个关键将领是曹爽亲信或与曹家有密切联系:夏侯玄(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曹爽的表弟,长期受曹爽提拔,关中军团(约数万兵力)是曹魏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若夏侯玄响应,可从西线威胁洛阳;夏侯霸。(讨蜀护军,夏侯玄副将):夏侯渊之子,与曹家宗室关系紧密,立场倾向曹爽;王昶(征南将军,都督荆、豫军事)。胡遵(征东将军,都督青、徐军事):虽非曹爽核心亲信,但作为曹魏将领,理论上需服从皇帝诏令,大概率不会直接支持司马懿。这些外军若响应,可对洛阳形成战略包围,司马懿的洛阳守军(主要是禁军,约数万人)将陷入被动。

二、曹爽的核心劣势:自身能力与内部稳定性曹爽的胜率高度依赖自身决策,而他的性格缺陷和团队短板可能直接葬送优势。

1.曹爽本人的军事与政治能力极差。曹爽虽为大将军,但缺乏实战经验,且此前主持的。正始伐蜀(244年)。以惨败告终,暴露了其指挥无能、后勤混乱的问题。若与司马懿(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正面交锋,曹爽在战术调度、军心稳定上大概率处于下风。

2.核心团队的分裂与犹豫。曹爽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弟曹羲、曹训虽掌握部分禁军(中领军、武卫将军),但性格懦弱,政变初期已显露动摇;-其他亲信(如何晏、邓飏)多为文官,缺乏军事经验,难以协助制定有效战略;唯一清醒的桓范(主张“奉天子至许昌,发四方兵讨司马懿”)虽逃出洛阳投奔曹爽,但曹爽对其信任度有限(桓范曾批评曹爽专权),若曹爽拒绝采纳其建议,抵抗将无从谈起。

3.洛阳城内的“倒戈风险”。司马懿控制洛阳后,迅速拉拢了一批对曹爽不满的老臣(如蒋济、高柔、陈泰),并以“只夺兵权、保曹爽富贵”为诱饵瓦解曹爽意志。若曹爽抵抗,洛阳城内的曹爽党羽(如殿中宿卫)可能因恐惧或利诱倒戈,削弱曹爽的潜在内应。

三、司马懿的优势与软肋司马懿并非稳操胜券,其政变的“脆弱性”也为曹爽提供了机会。

1.司马懿的优势:控制力与军事经验。已控制洛阳核心区域(皇宫、武库、城门),短期内可稳定内部;司马懿本人是四朝元老,军事威望极高(平定孟达、对抗诸葛亮、远征辽东),对军队的掌控力远胜曹爽;其长子司马师暗中培养的3000死士是政变的“突击力量”,忠诚度极高。

2.司马懿的软肋:合法性不足与外军威胁。司马懿以“郭太后令”夺权,但太后权力源自皇帝,法理上始终处于“辅政”地位,无法与皇帝直接对抗;洛阳兵力有限(禁军主力随曹爽出城,城内守军多为老弱或临时动员),若夏侯玄等外军响应曹爽,洛阳将面临被围的风险;司马懿时年70岁,身体状况不明(两年后去世),持久战对其不利。

四、胜率评估:取决于曹爽的“决断力”若曹爽选择抵抗,其胜率的核心变量是。能否在3天内完成关键决策。:

最佳情况(胜率60%):曹爽立即采纳桓范建议,连夜奔赴许昌,以皇帝名义下诏勤王,同时急调夏侯玄、夏侯霸的关中军东进。此时司马懿尚未稳定洛阳,外军响应概率高,洛阳可能因孤立而崩溃;

一般情况(胜率40%):曹爽犹豫1-2天,虽最终前往许昌,但错失动员先机。司马懿已巩固洛阳防御,夏侯玄等外军因观望而延迟响应,双方陷入持久战,曹爽因指挥无能逐渐劣势;

最差情况(胜率0%):曹爽拒绝前往许昌,试图在高平陵附近与司马懿谈判或被动防御,其军队(缺乏后勤)将迅速瓦解,最终被司马懿击溃(与历史结局类似)。

结论曹爽的胜率本质上是“正统性优势”与“自身能力缺陷”的博弈。

若他能克服懦弱、果断行动,依托皇帝与外军支持。击败司马懿的概率约为40%-60%。;但以其历史表现(犹豫、轻信、缺乏魄力)来看,他大概率会错失机会,最终走向失败。这也印证了桓范的哀叹:“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三国志·曹爽传》)——曹爽的失败,更多是性格与能力的必然,而非实力的绝对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