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反转大戏:皇后哭闹保地位,皇帝甩锅杀忠臣
武后这么一哭二闹三上吊,高宗那点刚冒出来的骨气立马就瘪了。她一边抹眼泪一边诉委屈,那嗓门拿捏得刚刚好,既能让皇帝听得一清二楚,又带着股子楚楚可怜的劲儿:“早知道你要废了我,当初我在感业寺当尼姑的时候,你就别用甜言蜜语哄我呀!我为了你,连先帝的才人身份都不顾了,费尽心思帮你谋到太子之位,才有你今天的荣华富贵。现在倒好,你把我骗进宫当皇后,转头就要废了我,这让我脸往哪儿搁?”
说到激动处,她还拔高了声调哭起先帝来,把俩人当年那些见不得光的私情全抖了出来。高宗被说得脸红到脖子根,再看武后那梨花带雨的模样,心早就软得像棉花糖。他赶紧上前拉着武后的手,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似的辩解:“朕本来没这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这话一出,上官仪吓得“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头磕得跟捣蒜似的。武后立马收住眼泪,脸一沉,喝道:“圣上有旨,上官仪草拟诏书!”上官仪哪敢怠慢,赶紧拿起纸笔。武后嘴里念着:“上官仪离间宫廷,罪该万死,交由刑部处死。”等上官仪写完,武后又逼着高宗盖了印,武士们立马冲上来,把上官仪和王伏胜捆得像粽子一样,押出了宫。
第二天,圣旨接二连三地下来:前太子李忠被说成和上官仪同谋,赐自尽;右丞相刘祥道因为和李忠有来往,被流放到沧州。武后借着这个机会,把那些忠于高宗的大臣全给撸了,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她还觉得不解气,下旨把王皇后改姓“蟒”,萧淑妃改姓“枭”,简直是把俩人往死里羞辱。
从此,朝廷大权全落到了武后手里,她发号施令根本不跟高宗商量,高宗也不敢多问。为了让大臣们更尊敬自己,武后暗中指使许敬宗牵头,让一群文武大臣上奏,尊高宗为“天皇”,自己为“天后”。没多久,她又废了太子李弘,改立李贤为太子。
这李弘可是武后亲生的长子,当初高宗宠爱武后,就把他立为太子。可这太子性子跟他妈完全不一样,待人谦和,对兄弟姐妹也特别友爱。有一次读《春秋》,看到楚世子商臣弑君那段,他立马合上书本不想再读。率更令郭瑜在一旁劝道:“孔子写《春秋》,好的坏的都记下来,表扬好人劝人向善,批评坏人让人引以为戒,所以商臣的罪过,过了千年也不能磨灭。”太子说:“话是这么说,但我实在不忍心读,还是换本书吧。”郭瑜只好改教他《礼记》。谁也没想到,这温顺的太子,最后竟落得被废的下场,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
唐宫悲情剧:太子护姐遭毒杀,公主错爱葬青春
太子弘这人,简直是唐宫版“人间理想”。他不光待人温和,还特别有文化,上奏请求追封颜回当太子少师、曾参当太子少保,活脱脱把孔门弟子请到朝堂当导师。高宗和武后去洛阳度假时,把长安交给太子监国,他天天跑民间调研,见了灾民就开仓放粮,老百姓都夸他是“菩萨太子”。
可这位菩萨心肠的太子,偏偏摊上了糟心事。萧淑妃死了多年,留下的义阳、宣城两位公主,被关在掖庭(相当于皇家监狱)里不见天日。这俩姑娘长到天姿国色,性子却温顺得像小兔子,四十岁了还没嫁人,每天对着墙根叹气。
太子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瞒着人去掖庭探望。姐弟仨一见面就哭成一团,太子握着她们的手说:“等着,我一定想办法救你们出去。”可他每次一想到老妈那杀人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义阳公主在绝望中动了歪心思。太子每次来,她都偷偷藏起他的汗巾、挂件,晚上抱着这些贴身物件睡觉,把满腔委屈都化作了痴恋。太子是个钢铁直男,只当姐姐是心情不好,见她一天天消瘦下去,急得直搓手。
那天清晨,义阳公主见两只粉蝶在花间追着飞,突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回到屋里就一病不起,咽气时怀里还揣着太子的汗巾。宣城公主把这事告诉太子,他抱着姐姐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用最华贵的棺材给她收了尸。
料理完后事,太子揣着怒火去找武后:“宣城都四十了,您还把她关着不让嫁人,这既违天意又没人情!”武后一听就炸了,当场下旨把宣城公主指给掖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卫士——那卫士满脸褶子,脾气暴躁得像头驴,哪配得上金枝玉叶?
太子跪在地上求老妈:“您换个大臣子弟行不行?这太丢皇家脸面了!”武后指着他的鼻子骂:“皇家脸面是你能议论的?”太子气得好几天吃不下饭,从此变得精神恍惚,动不动就发火。
上元二年,一家人去合璧宫度假,武后趁太子喝酒时,偷偷往他杯子里掺了毒药。可怜的太子刚喝完就捂住肚子倒在地上,没一会儿就没气了。武后眼睛都没眨一下,转头立潞王李贤当新太子。
这李贤也是块硬骨头,八岁读《论语》时,盯着“贤贤易色”这句翻来覆去地念。高宗问他为啥,他说:“孩儿就喜欢这话说的道理。”老爸当场拍板:“这孩子有慧根,以后必成大器!”
可李贤跟他哥一样正直,当上太子就劝武后:“妈,您把权力还给我爸吧。”武后听了脸都绿了,从此对他冷若冰霜。谁都看得出,这新太子的日子,怕是也长不了。
唐宫的亲情啊,终究敌不过权力这把刀。前脚刚埋了姐姐,后脚太子就被亲妈毒死,这狗血剧情比现在的宫斗剧狠多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