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浪漫小说 > 前路知己少 > 第十七章 被女生举报
换源:


       京城八月的燥热,仿佛一层无形的油膜,紧紧裹挟着继教院的灰色大楼。蝉鸣撕扯着空气,却在岳华年耳中化作一片模糊的白噪声。办公室里空调开得很足,丝丝冷气拂过皮肤,却丝毫驱不散他心底悄然蔓延的一丝阴翳。

倩倩那双清澈见底的眼眸,如同燥热盛夏里一道沁人心脾的清泉。她的世界简单、纯粹,爱恨分明,毫无继教院这片水域惯有的浑浊与算计。她的每一次关心,每一次毫无保留的信任,都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岳华年被权谋涟漪搅动的心湖里,荡开一圈圈澄澈的涟漪。再加上王若水那老狐狸般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直指要害的点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院里的事儿,看着稀奇,细琢磨,不都是那么回事吗?把手底下的事做好,问心无愧,旁的,当个热闹看,也就过去了。”——岳华年确实觉得自己修炼出了几分定力。

刘晓蓝那刀子似的眼神?李晓海那永远滴水不漏的微笑?冯伟那墙头草般的暧昧态度?甚至院里那些关于经费分配、项目倾斜的暗流涌动……他都渐渐学着将它们归类为“寻常”。他把精力更多地锚定在“多语中心”这片他亲手开垦、日渐繁茂的园地上。看着精心设计的课程模块落地生根,学员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与掌握新技能后的喜悦,这种踏实的成就感,构筑起他内心平静的堤坝。他以为,自己已能在浑浊中辟出一方清净,只要专注耕耘,便能守住本心。

然而,命运的雷区,总是在自以为安全时悄然浮现。

八月初,多语中心的暑期高端语言集训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员汇聚一堂,外教团队倾力授课,项目执行团队高效运转。岳华年作为掌舵者,虽忙碌却充实,中心蒸蒸日上的态势是他最好的慰藉。他正与法语教学组长敲定最后一期强化课程的细节,桌上的内线电话急促地响起。

“岳主任,院长和书记请您现在务必到小会议室一趟。有重要事情。”院办主任张翠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绷。

岳华年心头莫名一跳,一丝不祥的预感掠过。“好的,我马上到。”他压下疑虑,交代了几句,便起身朝小会议室走去。走廊里,偶尔路过的同事投来的目光似乎比平日复杂了几分,带着探寻和某种欲言又止的意味。

推开小会议室厚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烟草味和沉重压力的气息扑面而来。院长王刚和党委书记李知非并排坐在主位,脸色是罕见的凝重,嘴唇紧抿,眉头深锁。更让岳华年心中一沉的是,常刘晓蓝端坐在侧席的记录位置,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一支笔虚握着,她抬眼看过来时,眼底深处飞快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混合着幸灾乐祸与“果然如此”的锐利光芒。

“院长,书记,刘主任。”岳华年保持着镇定,拉开椅子坐下,“找我有什么事?”

王院长没有寒暄,直接将一份打印文件推到岳华年面前,手指在纸张上点了点,力道沉重。“华年同志,你先看看这个。”

岳华年疑惑地拿起文件。目光触及标题的瞬间,如同被一道高压电流击中——“关于继教院多语中心主任岳华年同志师德失范问题的实名举报信”。他的瞳孔骤然收缩,心跳猛地漏跳一拍,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他强迫自己看下去,举报人署名像一把淬毒的匕首扎入视线:?梁红,京城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大四学生。?

逐字逐句读下去,岳华年的脸色由最初的震惊转为难以置信的苍白,继而因极致的愤怒而涨红,握着纸张的手指抑制不住地颤抖起来。

信中,梁红以饱含“痛苦与愤慨”的笔调控诉:

岳华年主任在已有稳定女友(据我所知是某院辅导员沈倩倩)的情况下,利用其身为继教院中层干部、掌握人事推荐权的职务便利,多次对我进行言语暧昧暗示和情感诱导。他假借关心我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之名,刻意制造独处机会(尤其是去年教师节单独邀约晚餐),并在席间屡次暗示,只要我与他保持“亲近关系”,他便可“保证”为我安排一份进入继教院多语中心的正式工作。这种以工作承诺为诱饵,试图建立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行为,已构成事实上的“脚踏两只船”和“权色交易”。我对他的行为感到极度恶心和恐惧,其所作所为严重玷污了教师形象,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为维护正义,防止更多人受害,特此实名举报,恳请组织严肃查处!

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在岳华年的尊严和名誉之上。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因为极度的屈辱和愤怒而嘶哑:“污蔑!这是彻头彻尾的污蔑!院长!书记!我从未做过信中指控的任何事情!这是恶意构陷!”

“华年同志,你先冷静。”李书记沉声开口,目光锐利如鹰隼,“梁红同学是实名举报,信中所述情节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关系都指向明确。作为组织,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进行彻底调查。这是程序,也是对举报人、对被举报人、对学院声誉负责。现在,请你详细说明与梁红同学交往的全部经过。”

“好!我说!”岳华年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气血。他知道,此刻愤怒只会坏事,唯有清晰、客观地还原事实,才是唯一出路。他的思绪迅速穿越时空,锁定关键节点。

“去年十月底,京城举办‘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我的博士同学,也是梁红的毕业论文导师鲁林教授,受邀出席。他当时带着得意门生梁红一同参加,意在让她见见世面。会后有个交流晚宴,鲁林特意把梁红引荐给我,说她外语能力强(英语专业,辅修法语),思维活跃,是个好苗子。”岳华年的回忆清晰而具体,“当时,多语中心筹建初期,急需各类人才。听到鲁林如此推荐,又观察梁红在席间谈吐确实不错,我便起了爱才之心。中心当时规划了一个‘国际化高端助理孵化项目’,需要一批外语好、综合素质高的年轻人担任项目助理。晚宴散场时,我主动询问梁红是否有兴趣来中心兼职或实习,参与这个项目。”

“她当时的反应?”王院长追问。

“她表现得非常惊喜和感激,但旋即表示:‘岳老师,太感谢您的赏识了!不过我刚拿到了新西方教育集团的录用通知,是管理培训生岗位,那边要求尽快入职,可能暂时无法分身。’”岳华年准确地复述着细节,“既然她有了更好的职业起点,我自然表示理解和支持,只说了句‘那确实是个好机会,祝你前程似锦,以后若有合作可能再联系’。这就是事情的起点!”

“之后还有联系吗?”李书记问道。

“有,但非常有限且公开!”岳华年语气坚决,“主要是节日性的短信问候。比如圣诞节、元旦、春节,她会发一些群发的祝福短信给我。我出于基本礼节,会回复‘谢谢,同乐’或‘祝你学业顺利’。内容从未涉及私人话题,更无任何暧昧!通讯记录都可以随时调取查验!”

他停顿了一下,眉头紧锁,努力回忆着那次被重点指控的“教师节单独晚餐”:“唯一一次非公开场合接触,就是去年教师节。那天下午,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路过继教院附近,想给我送一份教师节小礼物,表达对我当初‘知遇之恩’的感谢。我当时在办公室处理文件,觉得学生一片心意,拒绝不妥,就答应在学院对面的‘静园’小餐馆简单吃个便饭。”

岳华年的描述力求客观:“她带了一个包装精美的钢笔礼盒(后来才知道价格不菲,我当时以为是普通纪念品,事后曾想退还,被她婉拒),席间她主要倾诉在新西方工作的巨大压力——高强度授课、业绩指标、复杂的内部关系,情绪显得很低落,甚至眼眶泛红。作为曾经给她提供过机会的师长,我只能宽慰她,说新平台锻炼人,但也要注意身体。谈话快结束时,她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了一句:‘岳老师,还是您这里好,早知道当初就跟您混了。您这边要是还要人,我真想立刻跳槽过来!’”

“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岳华年看向两位领导,语气带着强烈的辩解意味,“我记得非常清楚!我说:‘新西方是行业标杆,压力大收获也大。不过我们中心的大门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一直是敞开的,随时欢迎优秀人才加入!’这完全就是一句职场上的客套话!任何一位负责人在那种情境下,面对一个沮丧的、曾经看好的年轻人的玩笑式抱怨,不都会这么回应吗?这怎么能等同于‘许诺保证安排工作’?这简直荒谬!”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拔高:“那次之后,我们没有任何私下接触!短信互动也仅限于她朋友圈偶尔给我发的中心宣传信息点个赞。多语中心发展步入正轨,人员架构迅速完善,无论是兼职助理岗还是后来的少量正式编制,都已饱和。大概半年前,也就是今年二月左右,她再次给我发了一条较长的信息,核心意思是新西方压力远超预期,身心俱疲,迫切想换个环境,询问中心近期是否有招聘计划或空缺职位可以给她机会。”

“我的回复清晰、明确、公事公办!”岳华年斩钉截铁,“我说:‘梁红同学,理解你的困境。但目前多语中心所有岗位(含兼职、实习)均已满员,编制也已冻结,短期内无新增用人计划。建议你关注其他高校、机构或外企的招聘信息,祝你早日找到心仪平台。’这条信息之后,她便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院长,书记,我以我的党性、人格和此生清誉起誓,我与梁红之间,仅限于此!绝无任何超越正常师生、校友交往界限的言行!这封举报信的内容,纯属子虚乌有,恶意诽谤!我强烈要求组织彻查,还我清白!”

岳华年将举报信重重拍在桌面上,胸膛剧烈起伏,额角的青筋微微跳动。那份被曾经笑脸相迎的人背后捅刀的痛楚和被污名化的巨大屈辱感,几乎要冲破他的理智。

会议室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王院长和李书记交换着眼神,似乎在权衡岳华年陈述的真实性与举报信的严重性。

就在这沉默即将凝固的刹那,一直扮演记录者角色的刘晓蓝,仿佛终于等到了登台的时刻。她轻轻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前倾,脸上挂着一副“痛心疾首”又带着几分“洞察世情”的表情,用一种慢悠悠却极具穿透力的阴阳怪气语调开了腔:

“唉……岳主任这番解释,听起来确实是情真意切啊。我们当然愿意相信岳主任的为人。不过嘛……”她刻意拖长了尾音,目光在王、李二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岳华年身上,“这年轻女学生的心思,有时候啊,就是九曲十八弯,敏感得很。岳主任觉得自己坦坦荡荡,说的都是场面话、客套话,但在人家小姑娘听来,尤其是在她工作不顺、心情低落、急需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岳主任您位高权重(她刻意加重这个词),又是她曾经仰望的师长,那句‘随时欢迎’、‘大门敞开’,在她耳朵里,可不就成了金光闪闪的希望?成了某种不言而喻的暗示和承诺?再加上教师节那顿饭……啧,单独相处,倾诉烦恼,这氛围本来就容易让人多想嘛。无心插柳,柳却成荫,误会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呀。”

刘晓蓝这番话,堪称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