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浪漫小说 > 星辰入怀 > 第四十章破局:从古籍修复到商业帝国的起点
换源:


       零陵的银杏叶黄透时,闫勇站在修复中心的窗前,看着苏晚将最后一片汉墓竹简放入恒温展柜。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竹简上,那些模糊的隶书仿佛活了过来,在空气中舒展着跨越两千年的生命力。

“基金会的账户还有多少余额?”苏晚转身问,指尖还沾着修复用的糨糊——那是她按外婆日记里的配方调制的,用糯米和明矾混合,比化学胶水更适合古籍的长久保存。

闫勇翻开账本,眉头微微皱起:“够维持三个月。赵天宇的资产被冻结后,很多合作商都在观望,没人敢轻易给我们注资。”

修复中心的运营成本远超预期:恒温设备的电费、专家的咨询费、海外文物的追回费用……每一笔都像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苏晚看着他指间磨出的茧子——那是连日来整理竹简留下的,突然说:“我们不能只靠捐赠,得自己造血。”

她从展柜里拿出一片修复好的竹简:“你看,这些汉代医学典籍里记载的养生方,放在今天依然有价值。我们可以和中医药企业合作,开发衍生品,用利润反哺修复项目。”

闫勇的眼睛亮了。他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文化不是阳春白雪,要接地气才能活”,抓起桌上的纸笔,在修复中心的工作台上画起了思维导图:“第一步,成立文化科技公司,把古籍里的内容数字化;第二步,筛选有商业价值的IP授权给企业;第三步,用盈利建立文物修复基金,形成闭环。”

苏晚看着他笔下的“闫氏文化科技”字样,笔尖的墨汁晕开,像一颗种子落入泥土——曾经的闫氏集团以地产和科技发家,如今要在废墟上重生,根基却是这些带着霉味的古籍。

三天后,公司在零陵古城的老街上挂牌。门面是租来的,牌匾是苏晚写的,用的是怀素的草书体,笔画张扬却不失稳重。开业当天没有花篮,只有绿天庵的老和尚送来的一幅字:“守正出奇”。

第一个找上门的客户是零陵当地的一家矿泉水厂。老板看着闫勇整理出的《汉代养生方》,搓着手说:“能不能把‘茯苓煮水’的方子印在瓶身上?再配个古风包装,说不定能卖得好。”

闫勇却摇了摇头:“包装可以设计,但不能直接用古籍内容。我们要做的是文化赋能,不是消费文化。”他熬夜设计了一套方案:瓶身用汉墓竹简的纹路做底纹,标签上印着“饮水思源”四个字,旁边配着修复中心的二维码——消费者每买一瓶水,就有一毛钱汇入文物修复基金。

这个方案让矿泉水的销量三个月内翻了三倍。其他企业见状纷纷效仿:茶馆用《茶经》的残页做菜单,汉服店用敦煌遗书的纹样做刺绣,连当地的旅游局都找上门来,要合作开发“古籍寻踪”主题旅游线路。

闫勇站在公司的财务报表前,看着不断增长的数字,却没有丝毫松懈。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矿泉水厂老板送来的合作款里,他抽出一部分,悄悄汇入了张启明女儿的治疗账户——那个在复仇中帮了他们大忙的工程师,此刻正在监狱里服刑,他能做的,只有替他守护好家人。

“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零陵。”闫勇指着地图上的上海,“那里有全国最大的文创市场,也有赵天宇留下的烂摊子——他之前想做的‘数字古籍库’项目,因为资金链断裂搁置了,我们可以接过来。”

苏晚看着他眼里的光,像看到了在伦敦实验室里调试算法的少年。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U盘:“这是我整理的海外古籍藏本目录,大英博物馆的那个华裔收藏家说,愿意无偿提供高清扫描件。”

U盘的外壳是用修复古籍剩下的边角料做的,上面刻着一片小小的银杏叶。闫勇接过U盘,入手温热——那是苏晚用体温焐热的,怕低温损坏里面的数据。

“等上海的项目落地,”闫勇突然说,“我们就把公司改回‘闫氏集团’。不是为了复旧,是为了告诉所有人,闫家的招牌,靠的从来不是地产和投机,是对文化的敬畏。”

窗外的银杏叶被风吹落,飘在公司的牌匾上,像给“闫氏文化科技”镀上了一层金。苏晚看着闫勇专注的侧脸,突然明白,最好的重建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在废墟上种出新的希望。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