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职场小说 > 都重生了,先赚十个亿再说 > 第51章 空座位上的名字
换源:


       空气仿佛凝固了。

赵教授花白的头发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萧索,他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镜片后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里,此刻却满是难以言说的疲惫与痛心。

他面前的楚牧之,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锐利。

“陆远……是我这辈子教得最用心的一个学生,也是我最大的失败。”赵教授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像是一块被岁月反复打磨的顽石,“他的才华,曾经让我以为看到了行业的未来。可我忘了教他,才华之上,还有敬畏。”

他将两份薄薄的简历推到楚牧之面前,动作缓慢而郑重。

“这两个孩子,林晓舟,陈默。”赵教授深吸一口气,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们的能力,我不做任何保证,或许不如当年的陆远惊才绝艳。但我用我这辈子的声誉担保,他们的品性,绝对可靠。”

楚牧之的目光落在简历上。

林晓舟,女,二十二岁,量化分析方向,全国大学生金融建模校赛冠军。

照片上的女孩梳着简单的马尾,眼神清澈而专注,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陈默,男,二十三岁,风险控制建模方向。

简历上最醒目的一行字是实习经历:在某大型券商实习期间,独立发现并上报了一处价值百亿级的跨市场对冲模型漏洞,避免了一次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照片上的他,相貌平平,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有些讷于言辞,但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然而,真正让楚牧之瞳孔微缩的,是简历最下方一行不起眼的小字。

项目经历:曾参与“普惠金融试点”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如同一根刺,瞬间扎进了楚牧之记忆的最深处。

那是他前世倾注了无数心血,试图撬动金融天平,让资本的雨露真正洒向最需要它的人群的理想化尝试。

项目最终因各方阻力而失败,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之一。

没想到,他重生归来,试图寻找可靠的臂助,命运却以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将两个曾与他有过“隔世之交”的年轻人送到了面前。

赵教授见他久久不语,以为他在犹豫,苦笑道:“我知道,这个要求有些强人所难。但陆远的事,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不想再看到有才华的年轻人,走上那条不归路。你这里,或许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我明白了,教授。”楚牧之终于开口,他将简历合上,眼神恢复了平静,“我会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公平的机会。”

送走赵教授后,楚牧之没有像常规公司那样安排面试。

他叫来了阿杰。

“阿杰,把‘行情蜂巢系统’的沙盒环境对两个IP开放七十二小时的试用权限。”

阿杰愣了一下:“老板,‘蜂巢’可是我们的命根子,就这么给外人试用?”

“权限开在沙盒里,核心算法库物理隔离。他们能用的,只有前端的数据调用和模型搭建功能。”楚牧之的声音不容置喙,“另外,给他们发布一道模拟题。”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缓缓说道:“题目是:基于系统提供的所有公开数据,预判未来三个月内‘家电下乡’政策的延续性,并设计一个最优的套利窗口模型。”

这道题,看似是考验数据分析能力,实则暗藏玄机。

另一边,林晓舟和陈默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牧之资本”的邮件。

当他们看到那个传说中的“行情蜂巢系统”的登录界面时,眼中都闪过一丝震撼。

金融圈内,这个诞生不久的系统早已被神化,传说它能像蜂巢一样,从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采集最微小的信息素,并构建出领先市场半步的预判模型。

就在两人准备大展拳脚时,却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

“喂,是林晓舟(陈默)吗?我是牧之资本的秦朗,你们可以叫我小秦。”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年轻,带着一丝跳脱,“楚哥让我给你们提个醒,别一天到晚就知道抱着那些陈旧的金融模型啃。这次测试,他看的不是机器怎么算,而是‘人’怎么看市场。言尽于此,祝你们好运。”

“人”怎么看市场?

林晓舟和陈默几乎同时陷入了沉思。

他们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建模竞赛。

七十二小时,转瞬即逝。

当两份答卷通过加密邮件发送到楚牧之的邮箱时,一场小型的内部评估会也随之召开。

与会者,只有楚牧之和他的四位核心骨干——技术狂人阿杰,市场老炮老周,行政总管李姐,以及全能助理小秦。

投影幕布上,首先展示的是林晓舟的报告。

“她的切入点非常刁钻。”老周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许,“她没有去分析宏观经济数据,而是直接调用了几个主要农村电商平台近半年的订单数据,特别是白电和厨电的增速曲线。她的结论是,政策有极大概率延续,但补贴力度会阶梯式下降。套利窗口并非在政策公布后,而是在政策吹风期和具体细则落地之间的模糊阶段。”

“她很聪明,避开了‘降准’这个最大的陷阱。”楚牧之淡淡评价。

市场上许多分析师都在赌央行会降准放水来刺激消费,但这往往是最大的烟雾弹。

“不过,她这里有个小瑕疵。”老周指着报告中的一处,“她引用的家电消费税率,是上个季度的旧数据。虽然对整体结论影响不大,但终究是个失误。”

“不,这恰恰是她的加分项。”楚牧之将报告翻到附录页,那里有一行小字备注:“此处税率数据可能存在滞后,待官方最新文件核实。备选方案A/B/C如下……”

老周愣住了,随即抚掌大笑:“好!好一个‘待核实’!这丫头,有担当!敢在报告里承认自己不确定,就说明她敢为自己的每一个数据负责。敢认错的人,才敢担责啊!”

接下来是陈默的报告。

他的报告篇幅更短,但逻辑链却更加惊人。

“这家伙是个鬼才。”阿杰很少夸人,但此刻也忍不住开口,“他没有看交易数据,反而去调用了几个试点省份的三级电网负荷数据,特别是夜间和周末的居民用电峰值。通过电网负荷的增量,反向推导新增大功率家电的接入量,从而判断政策的实际落地效果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意愿。”

“他的结论和林晓舟不同,”李姐补充道,她的观察点总是落在最细微处,“他认为政策会延续,但形式会改变,从直接补贴转向与绿色节能挂钩。他还特别调用了我们花坊社区团购后台的生鲜消费数据,认为消费降级的趋势下,大宗家电消费的潜力正在被高频次、低单价的民生消费挤占。他注意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两个年轻人,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给出了虽不相同但都极具深度的答案。

他们都绕开了表面的数据陷阱,深入到了市场的肌理之中。

“都要了。”楚牧之做出决定。

众人并不意外。

“但是,”楚牧之话锋一转,“入职前,他们需要先完成一个为期三天的‘基层任务’。”

他看向李姐:“李姐,你那个花坊不是缺个帮忙记账的吗?让林晓舟去。”

他又看向阿杰:“陈默,让他协助李姐,把公司最近所有的行政采购、报销流程全部梳理一遍,一个螺丝钉都不能漏。”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让一个量化冠军去记流水账?

让一个风控天才去跑行政流程?

消息传到林晓舟那里时,她果然提出了异议。

在电话里,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解和委屈:“楚总,我是来做量化分析的,不是来当会计的。”

楚牧之的声音通过听筒传来,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力量:“在牧之资本,没有人能跳过‘理解真实世界’这一课。金融不是数字游戏,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一笔真实的交易。你去花坊记三天账,看看一束花的成本和利润,看看人们为什么愿意为‘美’买单。什么时候想明白了,再来上班。”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林晓舟才低声说了一句:“我明白了。”

而在另一处公寓里,苏晚晴听着楚牧之讲述这一切,嘴角勾起一抹动人的微笑。

她轻声说:“你终于学会了,把人当做人,而不是棋子。”

楚牧之心中微动,是啊,前世的他,眼中只有冷冰冰的棋盘和棋子,最终众叛亲离。

而这一世,他要建立的,是一个真正有温度、有底线的团队。

新工位很快就装好了,两个空着的位置等待着它们的主人。

旁边,陆远曾经坐过的那个位置,也被彻底清空,电脑、文件、杂物……所有他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抹去。

唯独那块刻着“陆远”名字的金属名牌,没有被拆下。

楚牧之站在那个空位前,对着办公室里所有的员工,一字一句地说道:“这个位置,我会一直留着。不是为了纪念他,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能力再强,一旦失去了底线,终将一无所有。这里,不欢迎下一个陆远。”

所有人的神情都变得无比肃穆。

当晚,夜深人静。

“牧之资本”的服务器机房里,只有指示灯在不知疲倦地闪烁。

阿杰像往常一样做着最后的系统巡检,准备下班。

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键盘上。

系统后台的防火墙日志中,一条不起眼的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个伪装成学术研究机构的IP,在过去几小时内,数次尝试利用一个极偏门的协议漏洞,对“行情蜂巢系统”进行数据爬取。

阿杰的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这种手法,太熟悉了。

他随手追溯了一下IP源头,层层伪装之下,最终的指向,是一家与林国栋的“国栋集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空壳科技公司。

“这么快就按捺不住了么?”阿杰轻声自语。

他没有直接封掉对方的IP,那样太无趣了。

只见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化作一串幻影,迅速构建了一个独立的虚拟数据池,然后将一大堆经过精心篡改、真假混杂的虚假行情数据打包注入其中,数据流的端口,精准地对准了那个正在窥探的爬虫。

做完这一切,他给这个巨大的虚假数据包,命名为——“致下一个陆远:欢迎来到陷阱”。

就在他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准备关掉屏幕时,整个监控界面,毫无征兆地,被一片刺目的红色警报所覆盖。

不是那种常规的市场波动预警,而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底层的系统性风险提示。

“行情蜂巢系统”的核心逻辑,在这一瞬间被同时触发,海量的数据流如同决堤的洪水,疯狂涌入分析模块,系统负荷瞬间飙升至历史极值。

屏幕中央,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信号标识,开始以一种令人心悸的频率疯狂闪烁。

那不是机会的金色,也不是风险的黄色。

那是一种近乎于黑色的暗红,仿佛是整个金融市场被撕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正在无声地、疯狂地向外喷涌着恐慌的血液。

阿杰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条以诡异步伐、逆着所有市场规律、陡然向上拉升的收益率曲线,喉咙有些发干。

风暴,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