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东汉科技树点满,谋士团集体真香 > 第二十五章 招贤纳士 荀彧视角
换源:


       何鸿兴奋的鼓掌,甚至在原地蹦了几下:“好生威风!”

三百多米的射程,远在百步开外便可贯穿敌人重甲,将其击杀。

姜晚再次挂弦,心中默数了从装箭到发射所用时间。

倘若敌方中有精锐弓箭手,对方发出五箭,我方才射出一矢,实在不利于战局。

她联想到了诸葛连弩的原理,斟酌着开口:“确实威力超群,可射速还是慢了一些,若能加装转轮式箭舱……”

何晟神色有些不虞:“女郎可是不满意?”

姜晚轻轻摇头,知道他误会了,耐心解释道:“非也,战场刀剑无眼,我方武器越精锐,大家便能多一分活的可能。”

他语气有些惭愧:“女郎心系百姓,是我思虑不周……”

她倒是没有因此不快,没有人不珍惜自己打磨的作品。

姜晚抬手止住他话头:“大当家助我良多,今日前来,是为践行买卖之约,不必多言。”

说完,抬手请二人往忠义堂方向走去,五万钱是加工费,而八百斛粟米是她借贵地练兵的补偿。

何晟眉峰微皱:“多了。”

姜晚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的人,她唇角弯起一道弧度:“不多,日后还有很多与大东家合作的机会。”

离开后,姜晚回到桐木村,她的骑马技术有所提升,不需要代驾了。

“霸气,这次奖励的成就点怎么这么多?”她甚至有些不适应。

往常不过三、四百,连提取青蒿素都只奖励了700点。

【宿主大人~这是根据系统推演判断的结果,神臂弩能大幅度增加宿主的实力,所以奖励也提升啦】

威望值之前一直卡在八百左右,现在终于突破,不过……

她是霸主?姜晚有点不信呢。

目前通过招工的形式,将周围的临武县、曲江县都渗入了她的势力,暗中收买了管户籍田亩的户槽椽。

百姓对于谁是管事的根本不在乎,只要有钱、有粮,就是主子。

但姜晚若此刻起义,立刻就会被州郡官兵迅速镇压,打回原形。

此事根本急不得,只能徐徐图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东汉最常见的是青砖,用于建设城墙、宅院,她让临武县工匠改良配方,掺入糯米浆增加强度。

砖头和水泥倒是可以一炉炉烧,可要修筑城墙却不是件易事。

敢在地方豪族的眼皮子底下修建违规建筑,真是不要命了。

荆州的桂阳郡也有四大家族,分别是阳山赵氏,彬县邓氏、临武黄氏、以及浈阳廖氏。

作为后起之秀、系统颁发的“新竞豪强”称号佩戴者,姜晚目前在势力排行榜上垫底第一位。

她既没有赵氏掌握的铜矿资源,也没有邓氏的士族网络,至于姻亲和官身……抱歉,一个也没有。

【宿主,你还有我!(˃⌑˂ഃ)】

霸气检测到姜晚心情有些郁闷,急忙出声安慰。

姜晚朝小凤凰比了个心,根据霸气制定的五年计划来看:

她这支草台班子刚露头,可能就要被四大家族联合绞杀了。

但若能逐个击破,未必不能瓦解敌人势力,吞并荆南。

“系统,打开抽奖页面。”

姜晚话音刚落,眼前顿时浮现一抹半透明光幕,熟悉的转盘。

“开始抽奖。”她在心中默念。

转盘猛地一颤,随即飞速旋转起来,在流光溢彩的特效下,姜晚只能捕捉到几个大奖从眼前掠过。

姜晚攥紧了指尖,拜托了欧皇!

转盘的速度终于开始减缓,指针划过灰色时,她的呼吸一滞,但转盘仍未停下,继续向前滑动……

最终,在「珍品技能·养马大师」的边缘颤了颤,似乎要停下,却又顽强地向前滑了最后一格。

【叮!】

一道璀璨的金光爆发,系统的提示音在耳边响起:

【恭喜!获得“神秘盲盒”×1!】

“神秘盲盒?”她一愣,按照这抽奖系统的德行,她总觉得不妙。

姜晚忽然觉得滑过去的那个养马大师的技能也挺好的。

她晃了晃脑袋里乱七八糟的想法,打开那个神秘盲盒。

【技能:招贤纳士。介绍:宿主可标记附近3~5名核心人才,人才初始认可度增加30%,每日增加1%】

【备注:潜移默化中让谋士放下成见、增加认可,最终心悦诚服】

姜晚默默点头,系统每次抽出来的技能虽然消耗大了点,但都是量身定制,能解决当下困境的。

古代女子掌权本就容易受到质疑,很多优秀女性需要牺牲很多才能得到一个与之同台竞技的机会。

就比如汉和帝时期的皇后邓绥,她才貌双全,熟读经史,废立皇帝,以女君身份参与政事。

邓绥在位期间,创办历史上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官方学校,重用张衡、蔡伦等学者。

在面临天灾、内忧和外患时,她多次开仓放粮,保障了国内稳定,为东汉成功续命。

甚至还能征服北虏、平定西羌、羁縻西域。

姜晚非常钦佩她。

这个技能或许是历史上所有女性送给她的一份祝福。

*

荆州北倚汉水,南临长江,东西两侧丘壑山岭环抱,故而行走不易。

男子容颜清俊,素白的衣袖被江风卷起,衣袍猎猎作响,他神色平静,却隐隐透出一丝凝肃。

侍从恭敬递上氅衣:“文若先生,江边风大,当心着凉。”

荀彧望着江波,一双温润的眸子淡淡撩起,神色无波无澜。

他出身颍川荀氏,家族亦是名门望族,世代治学,后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为皇帝掌管笔墨。

后董卓进京篡权,施行暴政,他拒绝与其同流合污,便弃官归乡,率族人迁至冀州,又投奔袁绍。

回想起那日情景,他便厌恶的蹙起眉心,唇角扯出几分讥诮之色。

——

邺城,袁绍府邸。

府中灯火通明,往来宾客推杯换盏,厅堂内丝竹不绝,觥筹交错。

袁绍高坐主位,广袖垂落,眉宇间尽是志得意满之色。

荀彧端坐席间,望着主位之人,薄唇轻抿,执着劝道:“明公若执意进兵,只怕未至洛阳,先失冀北。”

明明声音不高,却让四周渐渐安静下来,气氛骤然一沉。

“明公若欲成王霸之业,当先取河内,西迎天子,则诸侯拱手。”

袁绍斜倚凭几,金丝蹀躞带映着烛光晃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悦。

他故作苦恼:“文若之言甚善!然公孙瓒虎视青州,岂可轻动?”

阶下郭图立刻附和:“荀君书生之见耳!冀州强弩三万,当先灭公孙,何须借天子虚名?”

众人纷纷掩唇而笑。

唯有角落里的荀彧静默不语,指尖攥的发白,维持着世家风度,与这满堂喧嚣格格不入。

侍婢添酒时,袁绍亲执酒壶为荀彧斟满:“颍川荀氏乃天下名门,有文若在,何愁贤士不至?”

众人哈哈大笑,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摇晃,映出他眼底的嫌恶之色。

在袁绍眼里,他荀彧从来不是谋臣,而是一块活匾额,只是悬在厅堂,为他礼贤下士的名声添彩。

他气急,怒极,又悲哀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