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屏幕上,代表风速的数字疯狂飙升!
4.5马赫!
5.2马赫!
5.8马赫!
仅仅一秒,就突破了刚才那道让所有人绝望的门槛!
然后——
“嘭!”
一声沉闷的气爆,数字稳稳地定格在了【6.0】!
三秒!从零到六倍音速,只用了三秒!
然而,真正让控制室内所有人瞳孔地震的,是屏幕中央的猎隼模型!
在足以将一辆坦克瞬间撕成碎片的恐怖气流中,那架闪烁着金属寒光的模型,竟……纹丝不动!
它就像被神明之手按住一般,悬浮在风洞的正中心,任凭周围时空扭曲,气流狂暴,自身却静谧得宛如一件艺术品!
磁悬浮抵消系统,完美运作!
“测力天平!阻力系数稳定在0.06!比4.5马赫时下降了40%!”
“纳米光干涉仪捕捉完毕!机翼表面的斜激波串……天呐!它像教科书一样完美!所有的激波都死死地驻定在预设位置!”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
当屏幕上的计时器跳动到【30秒】时,控制室内爆发出山崩海啸般的欢呼!
“三十秒了!我们超过三十秒了!”
“稳定住了!马赫数6.0,湍流度0.25%!上帝!我们创造了历史!”
这个数据,已经碾碎了漂亮国在地面风洞中所有的公开记录!
所有人都疯了,他们拥抱着,嘶吼着,泪流满面。只有沈东,依旧冷静得像一台机器,他的目光死死锁定着模型表面温度的读数。
【2800℃】
一个恐怖的数字,但依旧低于碳化硼陶瓷3100℃的耐受极限。
“数据!”
邓工强压着心脏的狂跳,声音颤抖地冲沈东喊道。
沈东抬起头,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磁流体燃烧效率92%,等离子体减阻效率15%,一切指标,均在最优区间。”
……
京都,国家科学技术总局会议室。
李国栋教授正意气风发地对着PPT,向各位巨头阐述着暗影隐身涂层的量产计划和成本优势,会议室内的气氛已经从刚才的闹剧中恢复过来,变得热烈而务实。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设备的技术员,像是见了鬼一样,死死盯着角落里那块依旧亮着的远程视频屏幕。
屏幕上,那个代表风洞马赫数的数字,【6.0】,像一颗永恒的星辰,稳定地悬挂在那里,一动不动。
起初,没人注意。
渐渐地,窃窃私语声消失了。
李国栋的慷慨陈词也卡在了喉咙里。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块屏幕牢牢吸住。
首长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因为动作太快,椅子被撞得向后滑出半米,发出一声刺耳的摩擦声。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屏幕前,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而微微变调。
“已、已经稳定多长时间了?!”
技术员艰难地吞了口唾沫,指着屏幕下方那个不断跳动的计时器,声音干涩。
“报告首长……刚刚跳过……60秒。”
一瞬间,整个会议室所有戎马一生、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巨头们,集体石化。
六十秒!
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一座里程碑!
是人类在高超音速风洞测试领域,前所未有的全新世界纪录!
而那个计时器,依旧在坚定地、一秒一秒地,向前跳动。
七十秒。
八十秒。
九十秒!
首长那只放在桌面上的手,无意识的敲击已经停止,转而紧紧攥住桌沿,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
他死死盯着屏幕,胸膛的起伏变得急促而沉重,仿佛每一次呼吸都要耗尽肺里的所有空气。
一百二十秒!
当计时器跳过【120】的瞬间,首长紧攥的拳头猛地砸在桌面上,发出一声闷响!
“好!”
会议室里,那些戎马一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将军和专家们,再也无法维持镇定,一个接一个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一百二十秒!两分钟!
这个时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风洞测试记录了!
它意味着,亚轨道快速打击理论,从纸面上的构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意味着一个小时内,神兵天降,抵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而就在众人心神激荡的下一秒,计时器无情地跳过了【121】。
这个数字,跨越的不是一秒,而是一道天堑!
是从理论验证到工程实用化的门槛!
“嗡——”
会议室里爆发出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像是烧开的水壶,在竭力抑制之后,终于发出了沸腾的尖啸!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部航空研究基地。
控制室内,欢呼声早已汇成了一片山崩海啸的海洋。
压抑了十年的苦闷,承受了无数的冷眼与质疑,在这一刻尽数爆发!
年轻的研究员们像孩子一样将图纸抛向空中,相拥着又笑又跳;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们,则默默转过身,用手背狠狠抹去眼角的泪水。
一百二十秒!他们用十年的青春与坚守,换来了这足以载入史册的一百二十秒!
邓工一双眼睛熬得通红,血丝遍布。他没有参与狂欢,只是痴痴地望着屏幕上那个依旧在平稳跳动的数字,心中翻涌的不是激动,而是无尽的感激与后怕。
他望向那个始终站在主控台前的清瘦背影,喉头哽咽,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胸腔中一声无声的叹息。
这个少年,是他从深渊里,硬生生拽回来的神明!
而那个被视作神明的少年,沈东,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他的世界里没有欢呼,没有泪水,只有眼前瀑布般刷新的数据流。
【风洞总压:3.1MPa】
【实验段静压:0.038MPa】
【模型表面最高温度:3200℃】
3200摄氏度!比刚才骤然升高了400度!
沈东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他的担忧不在于碳化硼陶瓷本身,而在于尾喷管!那里采用了最尖端的梯度功能材料,将金属与陶瓷在微观层面进行复合,以应对内部的超高温和外部的结构应力。
但当初因为时间太过仓促,这种材料在烧结时,有一个关键步骤的温度,比理论最优值低了整整五十度!
虽然他的计算模型显示,即便存在这个瑕疵,材料也足以支撑到200秒以上。
可理论终究是理论,在六倍音速的死亡冲刷下,任何一个微小的缺陷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一旦温度超过3500℃的临界点,梯度功能材料的界面处,极有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