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破局者 > 第2章 疯子才配赢
换源:


       清晨的风从实验高校主楼旋转门的缝隙里钻进来,裹挟着消毒液微甜的气息,像一缕被驯服的寒流,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悄然蔓延。

空气里浮着金属与化学试剂混合的凛冽,脚步声被吸音墙体吞噬,唯有电子屏低频运转的嗡鸣,在耳膜深处划出细密的震颤。

林远山穿过大厅时,没有看那正亮起的巨型屏幕。

《心理合规通报》已经开始滚动播放——冰冷的女声尚未响起,但他知道每一个字都会说什么。

就像他知道,七年前那扇门背后,也从没有人真正听见他沉默的呼喊。

此刻,他的指节在裤缝边轻轻一动,仿佛触到了某个并不存在的开关。

七年计划,启动日。

这一次,轮到他重新定义秩序。

这是由“共感中枢系统”发布的城市级情绪管理公告,实时监控并公示公民心理状态。

一旦个体情绪波动超出阈值,便会触发干预机制。

此刻,幽蓝冷光投在周围学生的脸上,映出一张张毫无波澜的面孔。

血红色标题如凝固的血块,压在每一行冰冷宋体字之上:

“关于昨日许知遥事件的通报:经查,该事件系个体情绪阈值溢出所致,已按《社会情绪稳定法》进行及时干预,目前全市社会情绪指数稳定,无异常波动。”

文字缓缓滑过,像一条无血无肉的蛇,在寂静中游走。

林远山的身影落在地面,像一块被抛入死水的铅块。

周围学生的目光如受惊鱼群,先是齐刷刷聚向他,随即又惊慌四散躲开,仿佛他的视线带着辐射。

空气弥漫着被强行压平的沉默,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每个人的面容都标准得像出厂仿生人,嘴角弧度、眼神角度皆符合“社会稳定性模板”,唯独瞳孔深处泄露出不敢对视的恐慌——那是系统反复规训后,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

就在这时,一阵细微震动从他左手腕传来,像蚂蚁在神经末梢爬行。

林远山低头,腕间银色监测环亮起,共感中枢图标闪烁红光,推送加密通知:

“ID-L0973,您的心理健康指数出现异常波动,请于今日9:00前至教务处B座301室接受例行心理复核。”

金属环贴着皮肤的凉意骤然加深,仿佛冰冷的蛇缠上脉搏。

来了。

昨夜他潜入B区档案室,试图寻找七年前真相,触发了系统标记。

那不是警报,而是筛选的开始。

系统开始怀疑他,也开始“看中”他。

致命悖论:拒绝复核,会被标记为“潜在抗拒者”,等待他的将是和许知遥一样的“依法干预”——清除;顺从复核,则必须在AI与周临川的审视下,完美扮演一个正在“堕落”并“归顺”的角色。

不能太快,那会被判定为伪装;不能太慢,那会被视为顽固。

他必须呈现出一条完美的“渐进式认同”心理轨迹。

腕环显示:8:13。

距离九点整,仅剩四十七分钟。

他需要一场表演——一场在不暴露核心秘密【共感推演】的前提下,让自己“自然堕落”的表演。

不远处走廊里,苏静婉正与同学低声交谈,语音被降噪系统过滤,只剩断续气音。

她指尖发冷。

昨晚许知遥在宿舍楼下嘶吼仍回荡耳边——那声音撕裂夜的寂静,像野兽濒死哀鸣。

她看见林远山,那个曾引导她们思考“绝对理性之弊端”的教授,此刻却如孤岛,被无形力场排斥在人群之外。

“离他远点,”身旁同学悄声说,“许知遥就是上了他的课才出问题的。”

声音轻如纸页翻动,却重重砸在她心上。

一种被灌输的、绝对正确的逻辑立刻占据上风:是的,远离异常,保持稳定,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她默默垂眼,将视线移开,仿佛多看一眼都会污染情绪指数。

指尖不自觉摸了摸耳后身份认证芯片——强制植入的神经接口,实时上传情绪数据,确保她始终“合规”。

林远山未理会周遭目光,转身拐进楼层一侧几乎无人使用的心理测评准备室。

门合上,“咔哒”一声,隔绝视线与声音。

室内滞重,带着陈年灰尘与绝缘材料老化的气味。

他走到墙角通风管道前,拧开检修口四颗螺丝,金属旋钮在指间发出轻微“咯吱”声。

从积尘深处取出一个防静电袋包裹的扁平金属片,指尖触到冰凉表面时,仿佛碰到了七年前的残影。

旧款情绪模拟贴片——七年前陈默教授的秘密作品。

它能通过微电流刺激神经,精准模拟特定情绪波动,是少数能短暂欺骗共感中枢的原型设备。

虽无法完全瞒过系统,但足以在真实情绪上叠加一层“系统想看”的伪装,引导AI采样走向预设结果。

他将贴片贴在右侧太阳穴,皮肤瞬间刺麻。

闭眼,启动“崩塌”程序。

一股微弱电流刺入神经,如细针在颅骨内游走。

心跳被程序强制加速,每一下撞击胸腔,发出沉闷回响。

焦虑如潮水涌来,伴随耳鸣般高频嗡鸣,视野边缘开始发黑。

与此同时,理性的共情波动被刻意压制,愤怒阈值则被锁死在极低水平。

他不是在欺骗系统,而是在“喂养”系统。

用它能理解的数据,喂养出一个它期待看到的“猎物”。

睁开眼,看向布满污渍的镜子。

镜中男人面色微白,额角渗汗,顺着太阳穴滑落一道湿痕。

眼神涣散,透着被巨量信息冲击后的空洞与迷茫。

然而,嘴角有一丝微不可察的上扬。

那不是胜利的笑,而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自我毁灭式的嘲弄。

九点整,林远山推开教务处心理评估室的门。

冷气开得很足,皮肤立刻泛起鸡皮疙瘩。

周临川端坐宽大办公桌后,一身笔挺制服,表情一如既往平静无波。

他身后,代表共感中枢最高算力的AI瞳孔浮标缓缓旋转,幽蓝光芒如深海漩涡,带着低频电磁嗡鸣,第一时间锁定林远山,扫描其每一丝生理数据——瞳孔收缩频率、皮电反应、声带微颤。

“林教授,坐。”周临川声音无温,“系统日志显示,昨夜23:17至23:49,你违规进入了B区特级档案室。”

林远山未坐下,微微弓身,如犯错学生。

“是。”

“我们还记录到一次强烈的异常情绪共振。”周临川目光锐利如刀,“系统捕捉到的高频关键词是:‘疯’,‘真相’,‘他们’。”他顿了顿,字字如钉,“这些词,七年前也曾出现在陈默教授最后的遗言数据里。”

空气凝固。

AI浮标转速微增,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嗡”声,显然正在比对林远山此刻生理反应与七年前陈默的数据模型。

林远山缓缓低头,双手交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声音沙哑、干涩,带着破碎感:“我……我梦见了他,周主任。我梦见了陈默老师。”

周临川眉梢微动。

“在梦里,他一遍又一遍对我说,只有疯掉的人,才能看得见真相。”林远山身体轻颤,情绪模拟贴片正将“焦虑”与“迷茫”放大到极致,呼吸急促,喉结滚动,仿佛吞咽无形痛苦,“我以前一直以为,那是启示,是反抗的密码。我以为他是对的。”

猛地抬头,双眼布满血丝,直视幽蓝AI浮标,眼神充满被现实击垮的恐惧与……“觉醒”。

“可我现在明白了,周主任!那不是启示,是警告!是陈老师用他自己的悲剧在警告我们——不要被幻觉吞噬!不要挑战一个完美的、理性的世界!”声音越来越大,近乎嘶吼,却无愤怒,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后怕,声波激起微弱共振。

“所以我来了。”他喘息着,身体却站得笔直,仿佛找到新支点,“我不是来接受审查,我是来申请加入‘舆情净化特别小组’!既然我最了解这类危险思想的源头,请让我亲手切断它!我要从源头,彻底切断这些像病毒一样的思想传播!”

评估室死寂。

AI浮标由幽蓝转为柔和白色,旋转放缓,电磁嗡鸣趋于平缓。

周临川眼中,终于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

他靠向椅背,交叉双手放松。

几乎同时,林远山腕间监测环再次震动。

一行他看不见的数据,正清晰呈现在周临川终端:

【ID-L0973展现典型“创伤后应激觉醒”前兆,对系统核心逻辑的认同倾向已由34.5%提升至71.2%。

威胁等级下调,建议纳入A级候选人预备池进行持续观察。】

审查结束。

林远山走出教务处大楼,正午阳光刺眼,让他一阵眩晕。

热浪扑面,皮肤发烫,与室内的阴冷形成鲜明对比。

他正欲离开,一个身影突然从廊柱后冲出,拦在他面前。

是许知遥。

她比昨日更憔悴,眼睛红肿,死死攥着一张打印照片——她姐姐生前最后一次心理评估报告的内部存档截图。

备注栏一行小字清晰无比:

“情绪模型极不稳定,有思想传染风险,建议隔离观察。”

而这行字,在家属收到的公开记录里,却变成了四个字:“指数正常”。

“他们篡改了数据!”许知遥声音颤抖,带着绝望控诉,“你明明知道!你都知道对不对?我姐姐根本不是意外!”

林远山心脏猛地一缩。

他看见她衣领上的微型摄像头正闪烁红光——她在录像取证。

同时,自己腕间监测环也亮起红光,系统正在记录这场计划外接触,评估他作为“预备候选人”的应对能力。

他必须做出选择。

林远山冷冷看着她,眼神如看损坏零件。

“你姐姐的问题,”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如冰锥刺入耳中,“不在于数据被篡改,而在于她从一开始,就不肯接受数据的真正意义。”

话音未落,右手拇指在终端侧面一按。

嗡——

一道人耳无法捕捉、却直击神经的定向声波脉冲释放,许知遥身体一晃,后退两步,眼前世界旋转,林远山面容扭曲模糊。

就在她失神瞬间,林远山一步上前,俯身,用仅有两人能听见的气流般声音,在她耳边极轻、极快地说:

“别信任何一个清醒的人,他们都被洗过脑了。但你也别信我……除非,我彻底疯了。”

——这句话,是他七年前在陈默教授遗言录音中听过的原话。

他曾不解,如今终于懂得:真正的反抗,始于被系统误判为“归顺”的那一刻。

说完,他直起身,冷漠瞥了一眼她因迷茫而涣散的瞳孔,转身大步离去。

背后,许知遥终于支撑不住,缓缓蹲下,在无人走廊抱头痛哭,哭声里充满被背叛的绝望,和一丝连她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更深的困惑。

深夜,林远山回到公寓。

反锁房门后,第一件事便是撕下太阳穴的情绪模拟贴片。

“嗤——”胶质与皮肤分离,尖锐头痛瞬间席卷,他靠着墙壁大口喘息,仿佛刚从溺水噩梦中挣脱。

指尖触到太阳穴,留下黏腻血丝与汗渍混合的痕迹。

今天一整天,他都在扮演另一个人。

缓了五分钟,他走到角落,打开那台老旧投影仪。

一段多重加密影像投射在斑驳墙壁上。

画面里,是七年前的陈默教授,瘦得脱形,坐在如今林远山所坐的椅子上。

老人枯瘦的手指着镜头,眼神却亮得惊人:

“深儿,当你看到这段记录,说明你也走到了我当年的这一步。记住,这个系统,它不怕反抗者,反抗者只会被当成病毒清除。它真正怕的,是那些‘假装认同’的疯子。”

“因为它无法用逻辑和数据去预测一个疯子的行为轨迹。它更无法判断,这个疯子,会不会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清醒过来。”

影像闪烁,声音带着最后嘱托:

“而你,我的学生,你要做的,就是一直疯下去。疯到……连它也开始害怕为止。”

影像结束,房间重归黑暗。

林远山闭眼,指尖轻触刺痛的太阳穴。

低声启动那个隐藏七年的能力:

“【共感推演】,Ⅰ阶,启动。”

这是陈默留下的终极遗产——一种通过构建心理沙盘,模拟他人思维模式并推演未来行为轨迹的高阶认知技能。

不依赖系统,根植于人类最原始的共情与逻辑推演能力。

今日所有事——周临川的微表情、AI浮标的转速变化、许知遥的绝望、他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次心跳,全部被量化成数据洪流,涌入脑中巨大的心理沙盘。

沙盘飞速推演,无数可能性交织、碰撞、湮灭。

几分钟后,三条概率最高的未来节点浮现:

一,许知遥将在七日内,因“持续性情绪失控”被强制送入地下“清洗中心”。

二,周临川将于三个月后主持五年一度的“新神遴选”初选,“舆情净化特别小组”功绩将成为关键考核指标。

三,而他自己,林远山,将在第189天,被正式提名为“新神”候选人之一。

他睁开眼,眼底疲惫与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冷静。

拉开抽屉,在一本陈旧纸质日志上,写下今日日期。

“第一层伪装已完成。现在,让他们以为我正在变成他们的人。”

窗外,巨大城市浮标在夜空中缓缓旋转,播撒维持情绪稳定的柔和光芒。

但在某一瞬,那规律旋转的灯光,似乎出现了一次仅0.3秒的微小迟滞,仿佛那个无处不在的冰冷系统,也对这个新纳入池中的“疯子”,产生了一丝难以计算的犹豫。

清晨六点十七分,整个城市还在沉睡。

但在林远山的腕间,一个比共感中枢更古老、也更危险的信号,正准备悄然唤醒。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