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田地你抢的,我中科举你跪什么? > 第064章 这便是下马威
换源:


       三日时光,转瞬即逝。

陆明渊换上了一身青布儒衫,衬得他身姿挺拔,眉目清朗。

他辞别了父母,独自一人走向城东的林家府学。

府学门前,早已是车马喧嚣,人头攒动。

青石板铺就的宽阔地面上,停着数辆装饰华美的马车,一群群身着锦缎绸衫的少年郎君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意气风发。

他们是江陵县各大士绅家族的子弟,生来便立于云端,俯瞰着寻常百姓。

府学朱红色的大门两侧,围着不少前来求学的学子!

他们伸长了脖子,都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出现——本届县试的新科案首,陆明渊。

“听说了吗?今年的案首,是个泥腿子出身!”

“十岁案首,闻所未闻啊!不知是何等样貌,是不是生了三头六臂?”

“呵,乡野小子,不过是走了狗屎运,侥幸罢了。”

“府学里的学问,可不是田间地头那点粗浅功夫能比的。”

议论声嘈杂,其中不乏酸涩与轻蔑。

陆明渊行至近前,脚步未停,神色亦未变分毫。

他仿佛没有听见那些刺耳的议论,也没有看见那些审视的目光,只是平静地穿过人群,走向那扇厚重的大门。

就在他即将踏上台阶之时,几个衣着尤为华贵的少年有意无意地挡在了他的身前。

为首一人,面容白净,眼神却带着几分倨傲,正是赵家的小少爷,赵文博。

赵文博上下打量了陆明渊一番,目光在他的旧儒衫和布鞋上停留了片刻,嘴角勾起一抹讥诮的弧度。

“这位想必就是陆案首了?”

他摇着手中的折扇,语调拉得老长。

“闻名不如见面。只是……陆案首这身行头,未免太过朴素了些。”

“圣人云‘衣冠不整,则礼仪不肃’,陆案首莫不是将圣人教诲,都忘在了乡野的田埂上了?”

这话语极为刻薄,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窃笑声。

这便是下马威。

他们想看的,是这个农家子窘迫、愤怒,乃至失态的模样。

陆明渊却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那目光平静得像一汪古井,不起丝毫波澜。

他没有动怒,甚至连眉梢都未曾挑动一下,只是平静地开口道:

“《论语》有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他声音清朗,字字清晰,仿佛珠玉落盘,瞬间盖过了所有的嘈杂。

“衣衫不过蔽体之物,学问方是立身之本。若心思皆在绫罗绸缎之上,又何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番话,引经据典,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赵文博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本想用圣人言来羞辱对方,却不料反被对方用更根本的圣人大道给堵了回来。

他感觉自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不仅没伤到人,反而显得自己格局狭小,斤斤计较。

周围的窃笑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惊异的寂静。

那些原本等着看好戏的学子,看向陆明渊的眼神也变了。

他们本以为这只是个运气好的农家小子,却没想到竟有如此气度与口才。

陆明渊不再看他们,径直从他们身侧走过,踏上了府学的台阶,身影消失在朱红大门之后。

赵文博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握着折扇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身旁一人低声道:“赵兄,这小子……有点门道。”

“哼,不过是牙尖嘴利罢了!”

赵文博冷哼一声,“进了这府学,是骡子是马,很快便见分晓!”

……

府学的教室名为“明德堂”,堂内宽敞明亮,数十张黑漆书案整齐排列。

陆明渊寻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静静地从书袋中取出笔墨纸砚,从容布置。

不多时,一位山羊须、面容清瘦的教习先生走了进来。

他姓周,是府学的老教习,负责启蒙教导新入学的童生。

周教习的目光在堂内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陆明渊身上。

县试案首的名头,他自然是听过的。

只是在他看来,十岁案首,多半是有些小聪明,或是记性好些罢了,当不得真。

“你便是陆明渊?”

周教习开口,声音平淡。

“学生正是。”

陆明渊起身,恭敬行礼。

“嗯。”周教习点了点头,随口问道。

“《大学》首句,为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陆明渊对答如流。

“何为‘明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然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周教习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这番回答,不仅仅是背诵,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已是得了朱子集注的精髓。

他不信邪,又接连问了几个关于《中庸》和《论语》的义理问题。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渐渐偏向生僻。

然而,无论他问什么,陆明渊总能从容应答,引经据典。

陆明渊不仅条理清晰,还能举一反三,阐发出更深层的含义。

教室内,渐渐安静下来。所有学子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屏息凝神地听着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考教。

周教习的额角,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发现自己能问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个十岁的少年,其经义积累之深厚,见解之通透,竟隐隐有超越自己之势!

这怎么可能!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完全想通的难题。

“《孟子·尽心上》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又言‘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与‘存心’,有何异同?”

此问一出,满堂皆静。

这个问题已然超出了童生,乃至秀才的范畴,涉及到了心性之学的根本。

陆明渊略一思索,便开口道。

“学生浅见。‘存心’者,是固守本心,不为外物所移,乃守成之功。‘尽心’者,是推己及人,将本心之善推及万物,乃开拓之道。一为内圣,一为外王。存心是体,尽心是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话音落下,周教习呆立当场,半晌说不出话来。

陆明渊的这番解释,鞭辟入里,简明扼要,竟如醍醐灌顶,让他心中困惑许久的迷雾豁然开朗!

他看着眼前这个神情平静的少年,心中只剩下两个字:妖孽!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苦笑一声,对着门外高声道。

“来人,速去请三爷过来!就说……就说我这里,有个学生,我教不了!”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很快,一个身穿藏青色长衫,面容儒雅,眼神深邃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他便是林远峰口中那位得罪权贵、赋闲在家的二甲进士,林家三爷,林天元。

林天元如今在府学中,虽无教习之名,却有总揽教务之实,是所有教习的先生。

他听周教习附耳说了几句,眼中精光一闪,看向陆明渊,温和地笑道。

“你就是陆明渊?不必拘谨,坐下说话。”

他没有再问经义,反而问了些极其刁钻的问题。

“《山海经》所载‘贯匈国’,其人胸有大洞,若以医家经络之学论之,此洞当在何处?”

“前朝《水经注》对江陵县水文记载有三处错漏,你可知是哪三处?”

“大乾开国,太祖皇帝分封天下,为何独独在湖广之地,设布政使司,而非沿用前朝旧制?”

这些问题,天南海北,涉及地理、杂学、本朝制度,早已超出了科举范畴。

教室内,刚刚还对陆明渊心服口服的学子们,此刻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们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心想这个陆明渊总该被难住了吧。

果然,陆明渊在听完问题后,起身,郑重一揖。

“回先生话,这几本书,学生……都未曾看过,不知如何作答。”

他神情坦然,没有丝毫的窘迫与羞惭。

教室内的众人,包括赵文博在内,都如释重负。

原来他也不是全知全能,这世上,终究还是有他不知道的东西。

林天元却笑了,眼中满是欣赏。

这份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比之前的对答如流,更让他看重。

“好。”

他点了点头,“你随我来。”

考教结束了。

林天元将陆明渊带到了一间清雅的书房,亲自为他倒了一杯茶。

“你不用紧张。”林天元的声音温和而有力。

“我只想知道,你入学之前,都读了哪些书?如今学到了何等地步?”

陆明渊没有隐瞒,将自己这三个月来的苦读如实相告。

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再到一些浅显的史书,他背了哪些,又精读了哪些,都一一说了出来。

林天元静静地听着,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

他脸上的神情,从最初的温和,渐渐变为惊讶,最后化为一片深不见底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