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让你给世子伴读,你怎么登基了? > 第十四章朱红批注
换源:


       虽说上辈子,在没有任何依仗的情况下,他好歹混到了市一把手的位置。

可是周延并不认为自己在官场一道上就如鱼得水,学识渊博了。

比起这些古人,从小就对四书五经反复诵读,从而揣摩为官之道,周延自认为自己面对他们是极为渺小、稚嫩的。

因此,打从心底里,他对这些学子、先生、儒圣是极为敬重的。

但是这不代表,他愿意学着这些小子,重新接受这个世界文化的开蒙。从最简单的认字、书写开始。

那也太累了。

更何况,他作为忽悠赵衡的师傅,哪里一字都不识,岂不是显得天资愚钝?

因此,周延心里是计划着直接进入下场科考的讲经班。

古代科考通常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学识水平和学习阶段进行大致区分。

起初的开蒙班,对应着学生初步学习接触,以识字、写字、背诵基础蒙学教材为主。

随后是如今赵衡所在的经义班,类似于现代的初高中。

最后对应的是未来即将下场科考的讲经班,深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学习复杂的注解和各家学说,侧重于研究与应用。

与现代学生比较起来,就是小学、初高中、大学三个阶段。

心中念头百转千回,不知不觉的,周延便逛完了一圈族学,来到了经义班的旁边的茶室。

茶室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房间,旁边是几座凉亭连着回廊,被一片梅林环绕,环境甚是清新雅致。

有小厮奴仆值守在此,等周延过去后,便有人上前来问:“这位公子可是要进来休憩?”

周延按照赵衡的叮嘱,报上姓名,小厮得知是赵衡的人,便立刻将他请入茶室,并送上茶水和点心,另备了纸墨笔砚。

茶室内的环境,更是清幽简朴,却品出几分闲趣来。

桌案上,还摆着棋盘。

坐在这里,听着隔壁传来的朗朗书声,字字入耳。

声声动听。

此时还不到开梅花的季节,清风穿过梅林,裹挟着晨枝上的清露,别有一番清香。

茶室内点着檀香,香气袅袅间,周延只觉得胸腔中似有文墨泉涌,他提起笔,在纸上笔墨挥洒。

赵氏族学之中,除了学子们可以聆听圣训,学子们打来的仆从若是虚心好学,也是可以旁听的。

因此,茶室内也有三三两两的仆从、书童等坐在其间。

只是无人会像周延一般,认真将学习放在心上。

茶室内寂静,只有周延提笔写字的声音,偶尔作响。

王府上下包括周家人,都觉得周延当师傅什么的是个幌子,不过是借着一张巧嘴攀个高枝,好谋取一份生计。

可是周延内心却不是这般想。

王府虽然给了他改善周家生活金钱,可他真正想做的,是在这个世界,继续完成他的梦想。

比如,从前他混到了市一把手的位置,如今,他想的是,在这个大罗王朝,也能够闯出一番天地。

这也是他苦心忽悠赵衡,费尽心思进族学的目的。

名正言顺的进族学,将来他大放异彩之时,才不会显得突兀。

恐怕现在正为赵衡等人讲学的李先生,还不知道他是周延为自己物色好的第一枚棋子。

纵然他是跟随着周延进入学堂的“书童”,自然也被归为了纨绔的行列,连带着得不到先生们的青眼。

可周延在王府之时就听人说,这位李先生才华极好,也是他提出,书童也可发愤图强,愿意教学。

并且对于不耻下问者,他常常抱着乐于解惑的心态去教。

且对于认真刻苦的学生,总是心存善念。

因此,周延打从心里对这位先生是敬佩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周延搁下笔,揉了揉手腕。

一张白纸上面,写满了文字,但是大小不一不说,笔画深浅也不一致。

且有些字迹上,晕了些墨水。

瞧着像是有些糟糕了。

周延暗暗叹一口气,将纸张团成球放进袖口。

唉。

不管再怎么伪装,字里行间还是透着几分风骨和熟练。

前世他为了讨好一些上官,装的两袖清风,特意钻研了一阵子的书法。

因此对于这些东西可谓是得心应手。

不说比得上当代文学大家,但也说得上字迹俊逸。

现在努力想要写的像个新手,着实是难为了他。

可他一个农家子,纵然是要表现的天赋异禀,也不能一上来就是书法大家的笔法。

否则如何有惊世奇才的惊喜呢?

周延蹙了蹙眉头,沉吟片刻,撕了一段衣摆,又寻了一块石子绑在手腕上,沉甸甸的感觉,使得提笔写字时,多了几分吃力。

可也正是这样,他写出来的字,彻底的不成样子了。

瞧着自己的杰作,周延莞尔一笑。

隔壁的诵读声渐消,周延便将精心“写好”的字,放在了首座的桌案上,慢慢的品起了茶。

也不知,李先生见到这幅字,会是怎样的表情呢?

一堂课过后,稍作休憩。

李先生来到茶室,准备品茶歇息。

他的身后,跟着三三两两的学子。

今日的课堂上,赵衡安静乖巧的像个鹌鹑,李先生为此很是满意。

因此出来的时候,脸上还带着几分笑意。

李先生坐好后,不过多久便有小厮上茶来。

闻着茶香,李先生忍不住摇头晃脑的念了一句诗文,很是惬意。

然而,嘴角的笑意。

却是在触及桌案上的大字时,顿时凝住。

他忍不住捏紧拳头,气息都冷了几分。

茶室内的大字,多是由跟来的书童和园中的小厮所书。

可大多经过他的指点教导,纵然是榆木脑袋,也断然不会写出这种字来!

简直是丑不堪言!

纵然是个三岁稚童,也不会写的这般难看。

可见,写字之人于笔墨学识上,毫无天分不说。

更是对孔孟之学,没有半点尊崇之意!

简直荒谬!

此人存活于世,就是世间糟粕!

李先生越想越生气,提起朱砂笔就在大字上圈点,落下一句批注——

胸无点墨,腹中草莽!

殊不知,因为这句批注,今后的每一日,他都觉得寝食难安,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