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工作室窗外的梧桐叶染上了深浅不一的金黄。林晚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美食节报名表发呆,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区里的美食节下周就要开幕,王主任特意打来电话,说给她留了个最好的展位,还推荐她参加“最佳创意甜点”评选。
“林姐,发什么愣呢?”周晓晓端着刚烤好的杏仁瓦片走过来,盘子里的瓦片金黄酥脆,边缘还带着点焦香,“这是今天的试吃品,你尝尝看甜度怎么样。”
林晚拿起一块放进嘴里,杏仁的醇香混着焦糖的微苦在舌尖蔓延开来。她点点头:“正好,再减五克糖就更完美了。”视线重新落回报名表上,眉头微蹙,“你说,我们做什么甜点参加评选好呢?”
周晓晓凑过来看了看,手指点在“创意”两个字上:“要不做个融合咱们本地特色的?比如把桂花、板栗这些秋天的食材加进去?”
“这个主意不错。”林晚眼睛一亮,忽然想起婆婆那天带来的桂花,“我知道做什么了!”
她转身从柜子里翻出个旧笔记本,是大学时记录的家乡甜点配方。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停在“桂花糯米糍”那一页——那是奶奶教她做的第一道甜点,软糯的糯米皮裹着清甜的豆沙,外面滚着一层金黄的桂花,是她童年最温暖的味道。
“就做这个。”林晚的声音里带着点激动,“再改良一下,里面加层流心奶黄,外面裹上烤得香脆的花生碎,既有传统的软糯,又有新的口感。”
周晓晓听得直咽口水:“听起来就好吃!林姐,我们现在就试试吧?”
阳光透过窗户,在操作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林晚和周晓晓忙着泡糯米、炒豆沙,李阿姨则在旁边仔细地挑选桂花,把里面的细小杂质一一挑出来。工作室里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和豆沙的醇厚,像被一层温暖的光晕包裹着。
傍晚陈凯视频时,林晚正把刚做好的糯米糍放进冰箱冷藏。手机架在面粉袋上,屏幕里的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背景是临时租住的公寓,桌上还摆着她寄过去的蔓越莓饼干。
“看起来很不错。”陈凯的目光落在那些圆滚滚的糯米糍上,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需要我帮你查点什么资料吗?比如流心奶黄的配方比例?”
“不用啦,我已经查好啦。”林晚拿起一个糯米糍,对着镜头晃了晃,“等你回来给你留着,保证让你尝尝升级版的家乡味。”
“那我可等着。”陈凯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忽然压低声音,“对了,我给你寄了个快递,里面是我托朋友找的野生板栗,做板栗蒙布朗正好,记得查收。”
挂了视频,林晚的心里像揣了块热乎乎的糖。原来相隔千里,他也总能准确地知道她需要什么。
美食节前一天,工作室里像个小型战场。林晚带着周晓晓和李阿姨忙着制作参展的甜点:桂花糯米糍码在铺着油纸的托盘里,像排圆滚滚的白玉球;板栗蒙布朗的奶油挤成精致的螺旋,顶上缀着颗饱满的栗子;还有特意准备的迷你水果挞,每只挞上都放着颗晶莹的蓝莓。
王秀兰一早就来了,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这是我让乡下亲戚捎来的新米,磨成粉做米糕特别香。”她把米袋往墙角一放,就系上围裙加入了战斗,“我来负责打包,你们专心做。”
她打包的动作又快又整齐,糯米糍放进印着兰花纹的粗陶碗里,外面裹上一层棉纸,再系上根红绳,透着股古朴的雅致。周晓晓看得直赞叹:“阿姨,您这手艺比礼品店包装的还好看!”
王秀兰被夸得脸上泛起红晕,嘴上却不饶人:“就你嘴甜,赶紧把那盘挞摆好,别到时候掉了渣。”
正忙得热火朝天,林建军带着小雅来了。两人手里都提着东西,林建军扛着个折叠展架,小雅则抱着捆彩色气球。“姐,我们来帮忙了!”林建军把展架往地上一放,撸起袖子就开始组装,“这是我跟工友借的,比临时搭的桌子稳当。”
小雅则手脚麻利地吹着气球,把它们串成一串,系在展架边缘:“我昨天特意上网查了,说彩色气球最能吸引小朋友。”
林晚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暖融融的。曾经让她头疼的弟弟,如今成了最靠谱的帮手;这个刚走进他们家的女孩,也像颗甜甜的糖,给这个家带来了新的活力。
傍晚时分,所有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三十份参赛作品整齐地摆在保温箱里,展架也组装完毕,上面挂着苏晴帮忙设计的海报,印着林晚烘焙工作室的logo和那句“用甜点温暖生活”的 slogan。
“要不晚上去我家吃饭吧?”王秀兰擦着手说,“我炖了排骨,正好给你们补补。”
林建军立刻响应:“好啊好啊,我好久没吃阿姨做的排骨了。”
小雅笑着推了他一把:“就知道吃。”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林晚看着身边这些吵吵闹闹却相亲相爱的人,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疲惫的家庭牵绊,如今都变成了最坚实的依靠。
美食节当天,林晚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透,她就和陈凯视频,给他看自己特意穿的米白色连衣裙,裙摆上绣着细小的桂花图案。
“真好看。”陈凯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透着真诚的赞美,“别紧张,你做的甜点肯定是最好吃的。”
“借你吉言。”林晚对着镜头理了理头发,忽然有点想念他温暖的拥抱,“等结束了给你发视频,让你看看热闹的场面。”
赶到美食节现场时,广场上已经热闹非凡。各个展位前都挂着鲜艳的招牌,空气中混杂着各种食物的香气:烧烤的焦香、卤味的醇厚、甜品的甜香……交织成一首充满烟火气的交响曲。
林晚的展位在广场中央,紧挨着舞台。周晓晓和李阿姨忙着把甜点摆上展架,林建军和小雅则在周围系上气球,王秀兰站在展位后,仔细地擦着那些粗陶碗,像是在擦拭什么珍宝。
“小林,准备好了吗?”王主任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个评委证,“评委们十点开始打分,你可得好好表现。”
“谢谢您王主任,我们准备好了。”林晚的心里有点紧张,手心微微出汗。
“别紧张,我刚才尝了你的桂花糯米糍,味道绝了。”王主任压低声音,“我跟评委们都打过招呼了,肯定公平公正。”
没过多久,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穿着校服的学生、推着婴儿车的父母、拄着拐杖的老人……都被展位上精致的甜点吸引过来。
“这个糯米糍看起来好好吃,给我来一个。”
“我要那个板栗的,看起来好精致。”
“小朋友,这个兔子形状的曲奇送给你吃。”
林晚和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脸上的笑容却从未断过。看着人们咬下甜点时满足的表情,听着他们一句句的赞美,她心里的紧张渐渐被一种踏实的喜悦取代。
评委打分的时候,林晚的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五位评委里有专业的甜点师,有美食评论家,还有一位是区里的领导。他们围在展位前,仔细地观察着每款甜点的造型,然后拿起小勺,小口品尝。
“这款桂花糯米糍很有创意。”一位戴眼镜的甜点师推了推眼镜,眼神里带着赞赏,“传统的糯米糍加上流心奶黄,口感层次很丰富,桂花的香气也恰到好处,不会太冲。”
另一位评委则对板栗蒙布朗赞不绝口:“栗子泥打得很细腻,甜度控制得很好,不会盖过栗子本身的香味,上面的糖霜也很有特色,带着点焦糖的微苦,很解腻。”
林晚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直到听到评委们一致给出高分,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中午休息的时候,张桂兰突然提着个保温桶来了。“我听建军说你们忙得没时间吃饭,给你们带了点饺子。”她把保温桶往桌上一放,看着展位前络绎不绝的人群,眼睛里满是骄傲,“我们家晚晚真厉害,这么多人喜欢吃你做的东西。”
林晚的心像被温水泡过似的,软软的。她给母亲递过一杯水:“您尝尝这个糯米糍,我放了您上次说的那种桂花。”
张桂兰接过糯米糍,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眼睛亮了:“嗯,真好吃,比你奶奶做的还好吃。”她忽然叹了口气,“以前总觉得你开店是瞎折腾,现在才知道,你是真的喜欢这个,也真的做得好。”
阳光透过展位的遮阳棚,落在母亲鬓角的白发上。林晚忽然觉得,那些曾经横亘在她们之间的隔阂,都在这甜甜的味道里慢慢消融了。
下午的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念出“最佳创意甜点——林晚烘焙工作室的桂花糯米糍”时,林晚的心跳瞬间加速。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裙摆,在众人的掌声中走上舞台。
聚光灯打在身上,有点晃眼。林晚接过奖杯,看着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笑着挥手的王主任,眼眶红红的李阿姨,举着手机拍照的周晓晓,比她还激动的林建军和小雅,还有站在最后面,嘴角带着温柔笑意的王秀兰和张桂兰。
“谢谢大家。”林晚的声音有些哽咽,却异常清晰,“这个奖不是我一个人的,要感谢所有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社区给我这个机会,更要感谢每一个喜欢我做的甜点的人。”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真诚的暖意,“我一直觉得,甜点不只是用来满足味蕾的,更能传递温暖和心意。以后我会继续努力,用更多美味的甜点,温暖大家的生活。”
台下的掌声更热烈了,还有人喊着“加油”。林晚看着眼前这一切,忽然想起刚开店时的艰难——婆婆的反对,丈夫的不解,原生家庭的牵绊,还有那些深夜里的疲惫和迷茫。原来所有的坚持,终会迎来这样温暖的回报。
美食节结束后,大家在工作室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王秀兰做了拿手的红烧肉,张桂兰带来了自己腌的咸菜,林建军和小雅买了水果和蛋糕,周晓晓和李阿姨则忙着摆盘。
“来,为了我们的大功臣,干杯!”林建军举起果汁杯,眼睛亮晶晶的。
“干杯!”大家一起举杯,清脆的碰撞声在工作室里回荡。
林晚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面,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些曾经或对立、或疏离的人,如今围坐在同一个屋檐下,分享着同一份喜悦,像一幅最温暖的画。
晚上视频时,林晚把奖杯举到镜头前,像个炫耀糖果的孩子。“你看,我得奖了!”
陈凯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和骄傲:“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点神秘,“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这个项目提前完成了,下个月就能回去了。”
林晚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真的?”
“真的。”陈凯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到时候我去接你,我们好好庆祝一下。”
挂了视频,林晚抱着奖杯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万家灯火,心里像被灌满了蜜糖。秋风吹过,带来了桂花的甜香,也带来了即将团聚的喜悦。
她知道,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身边有这些爱她和她爱的人,有这份能让她全心投入的事业,有这屋檐下长明的灯火,她就有勇气面对一切风雨。
工作室的灯还亮着,温暖的光线透过窗户,照亮了门前的一小片空地。林晚轻轻抚摸着冰凉的奖杯,忽然明白,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在平凡的日子里,有人与你共享一份甜点,有人与你共守一盏灯火,有人与你共赴一个明天。
而这,就已经是生命中最甜、最暖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