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曼城的天意外放晴,窗外的光像被滤过一层薄纱,柔柔地铺在办公桌面上。朱旎旎一进公司,就收到爱德华的短邮件:“今天下午的线上洽谈,我可能会临时离开一会儿,到时你来接。”
她回了“OK”,心里却开始盘算细节——这场洽谈的客户是谢菲尔德合作学校介绍来的美国交换项目主管,时差原因,他们只能在英方下午、美方清晨进行。客户英语快、习惯直切主题,而且会在短时间内抛出几个看似无关的细节来考察反应。
上午十点,爱德华在走廊叫住她:“我刚接到总部电话,可能会撞会,所以你要做好随时接手的准备。”
“明白。”她合上笔记本,心里有一丝紧张——这不是那种提前排好议程的对接,而是即兴发挥的对话。
Lydia正好从茶水间走出来,笑容恰到好处:“旎旎,你要接今天的会啊?听说那个主管很挑细节。”
“是啊。”朱旎旎淡淡一笑,“挑细节的人,也许更容易被细节打动。”
Lydia挑了挑眉,没有再说什么,转身走开。
下午两点,视频会议准时开始。屏幕那端的主管是个金发中年男人,精神很足,语速很快。爱德华先开场介绍项目背景,对方很快切到核心问题:“你们如何确保跨国学生在文化融合上的体验?”
爱德华刚回答到一半,桌上的手机震了两下,他看了一眼屏幕,对她做了个“你接”的手势。
她坐直身体,接过话头:“我们的方法是从‘抵达前’就开始铺垫。会给学生提供文化指南和一对一的本地学生配对,在他们到达之前就建立一个线上联系。”
主管点点头,又问:“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配对怎么做?”
“分组。”她答得很快,“不仅看语言水平,还会看兴趣和课程类型。我们发现,如果两个学生在课堂之外有共同话题,融合会更快。”
对方露出一个认可的笑:“有数据支持吗?”
“有。”她切到一张图表——这是她上周整理谢菲尔德调研时多做的一张附表,原本没打算用。图表显示,兴趣匹配度高的配对,课外互动频率是其他组合的两倍以上。
主管点头的幅度更大了:“Very good. I like the preparation.”
会议结束时,对方表示会在下周给初步合作反馈。爱德华回到座位,轻轻敲了敲她的桌面:“干得漂亮。”
她笑了笑:“谢谢,不过我刚才其实挺紧张的。”
“看不出来。”他转身回办公室,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留住这种状态。”
晚上快下班时,她去茶水间倒水,碰到Lydia。对方的语气依旧甜:“听说你今天表现不错。”
“嗯,运气好,客户的问题刚好准备过。”她把水杯放到饮水机下。
“运气当然是实力的一部分。”Lydia笑了笑,转身离开。杯口升起的热气在空气里打了个旋,她没急着喝,只是盯着那团热气看了一秒,然后慢慢呼出一口气。
回到宿舍,她打开邮件,发现收件箱里有一封从未见过的发件人——“高二同桌-王涵”。邮件很短:
旎旎,好久不见。我偶然看到你在朋友圈的旅行照(别人转的),想起来当年你刚转到我们班时,连自我介绍都小声得几乎听不见。对了,你还记得辛越吗?前两天在BJ碰到他,他还提起,说你当年总是戴着一条蓝色的围巾。
蓝色的围巾。她一瞬间像被什么轻轻击了一下——那是高三冬天她最常戴的,厚厚的、颜色有点暗蓝,围在脖子上显得脸更圆。她没想到多年后,他还能记得。
她盯着那行字很久,指尖悬在键盘上,最终只回了两个字:“记得。”
夜里,她翻出抽屉里的围巾——当然不是那条高中时的,但颜色很接近。她裹在脖子上照了照镜子,镜子里的自己眉眼清晰、下颌线利落,和当年缩在课桌一角的女孩,几乎像两个物种。
她低声说了一句:“你认不出我了吧。”
窗外的月亮被云遮住,风轻轻推了下玻璃,像一声不确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