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客气。卓肃环顾四周破败的院落,叹了口气,赵夫人,这地方实在不适合孩子成长。我在城南有处别院,若您不嫌弃
赵姬犹豫了。她知道接受陌生男子的帮助意味着什么,但看着屋内熟睡的儿子,她别无选择。
多谢卓先生厚爱。她深深一拜,只是政儿还小...
我明白您的顾虑。卓肃微微一笑,我只是提供一个安身之所,绝无非分之想。您可以在我的布庄帮忙,工钱照付。
就这样,嬴政和母亲搬进了卓肃的别院。虽然比不上从前质子府的奢华,但至少温暖舒适,再不用担心风雪侵袭。
时光如流水,转眼四年过去。
七岁的嬴政已经长成了一个清秀挺拔的少年。他每天清晨跟着卓肃安排的老夫子读书习字,午后则独自在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典籍。
政儿,该用膳了。赵姬站在书房门口,看着儿子专注的背影,既欣慰又心疼。
嬴政头也不抬:娘亲稍等,我马上就看完这一卷。
赵姬走近,发现他正在读《商君书》,不由一惊:这是谁给你的书?
卓先生书房里的。嬴政终于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娘亲,商君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真是精妙!
赵姬不知该如何回应。她只是个舞姬,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但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她隐约感到不安——那眼神太像他父亲了。
先吃饭吧。她柔声道,下午韩公子要来拜访你。
嬴政这才放下竹简,跟着母亲走出书房。韩非是他半年前结识的朋友,韩国贵族子弟,因父亲出使赵国而暂时居住在邯郸。两人年纪相仿,又都聪慧过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政兄!刚用过午膳,一个清朗的声音就从院门外传来。韩非一身素色锦袍,腰间挂着玉佩,神采飞扬地走了进来。
非弟。嬴政迎上去,两人互相行礼。
韩非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看我带了什么!《孙子兵法》的真本,我从父亲书房里偷偷拿出来的。
嬴政眼睛一亮,两人立刻钻进书房,头碰头地研读起来。
这里说兵者,诡道也。嬴政指着一段文字,我认为治国也是如此,不能一味讲仁义。
韩非皱眉:但孔子说...
孔孟之道太过理想。嬴政打断他,你看当今七国纷争,哪个不是靠实力说话?
韩非若有所思:所以你更赞同法家?
嬴政点头:正是。法、术、势,缺一不可。
赵姬端着茶点进来时,听到的就是这样一番对话。她站在门外,心头涌起复杂的情绪。儿子谈论天下大势的神态,竟与吕不韦有几分相似。
夜深人静,嬴政独坐窗前,望着满天星斗。思绪纷飞
政儿,还没睡?赵姬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件新做的棉衣。
娘亲。嬴政连忙起身,我在想白天和非弟讨论的问题。
赵姬将棉衣披在他肩上:天凉了,小心着凉。她犹豫了一下,政儿,你...想回秦国吗?
嬴政一愣:秦国?
就是你父亲的国家。赵姬轻声说,总有一天,你会回去的。
嬴政没有立即回答。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卓先生偶尔会透露一些关于秦国的消息。但那些都太遥远了,远不如眼前的生活真实。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